石油堪稱工業的血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大推動力就是煤炭和石油。
在90后們上小學的時候,課本上都明確寫著,全世界的石油儲備預計在2035-2050年將會枯竭。
但是等我們長大后,經常會看到全世界可探明的石油儲備不斷增加,石油甚至越用越多。這讓很多人甚至都懷疑石油的有機生成論。
在傳統的地質定義中,石油也就是原油,其重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而碳氫化合物是就是有機物。之所以將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大分子叫有機物,是因為這兩種元素的化合物是生命組成的核心元素。
所以這種孕育出生命的化合物也就是有機生命的搖籃,也叫有機物。
我們一般認為,如果在某個地方發現大量的有機物,那就證明這個地方曾經存在過大量的生命跡象。
而石油是典型的有機物,科學家自然而然地就認為石油的形成來自遠古的生命殘骸。
現在的主流地質學界,一般認為石油來自遠古時期動植物,藻類,蜉蝣動物的遺骸。它們至少經歷了數百萬年的醞釀才變成原油。所以從這種觀點來看,石油就是不可再生的資源。
當然,這種不可再生的意思并不是說地球不會再形成新的石油了,而是在人類可預見的未來,石油形成的時間尺度對人類來說是遙遙無期的。
這種觀點目前是主流的看法,所以大眾對石油的未來是悲觀的,但是現實好像是相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了,全世界新探明的石油儲備越來越多,新開采的石油也越來越多,石油貌似開采不完。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石油每年的開采量已經超過了新發現量。所以當時就有人呼吁不要多度開采石油了,一旦開采量持續超過新探明量,那在未來50年,石油必然枯竭。預期到2035年,人類將無油可用。
但是現在距離2035年只有13年了,石油的開采量不但沒有下降,新探明的可開采量反而越來越多。
那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難道是地球內部可以源源不斷形成用之不竭的石油嗎?
僅僅只是中國,最近幾年就發現大量的石油儲備,比如我國塔里木盆地的順北油氣田已經發現671噸石油當量。
位于黑龍江大慶市的大慶油田,在2021年通過全新的技術已經探明到地質儲藏12.68億噸的頁巖油。
按照我國每年5億噸的石油消耗量來計算,這些頁巖油足夠我們使用整整兩年。但是作為戰備資源,這些石油會慢慢開發,會作為大國利器的殺手锏。
以上還只是陸上的油田,還不算渤海灣和南海的海上油田。
除了我國,世界各國的石油探明量基本上也是越來越多。
所以就有人主張放棄石油的有機生成論。因為有機生成論不符合石油越用越多的客觀現實。
這種理論就是石油的無機生成論,這個理論最早是由俄羅斯科學家在1850年提出來的,但當時并沒有獲得學界的認可。
而最近十幾年又被重新提出來了。這種理論也叫非生物石油假說。并認為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氣這樣的有機物并不是來自遠古生物的遺骸。
比如,土星其中一顆名為泰坦星的衛星上就包含大量的甲烷。
甲烷是典型的有機物,但是泰坦星上并沒有發現生命,那為什么也能形成大量的有機物。這就表明有機物的形成并非一定需要生物的參與。
該理論認為天然氣這樣的有機物,是由于地幔深處溫度和壓力極高。這會導致大量無機物分子碰撞,直到形成較為穩定的有機物為止。而且現在大量研究也發現地幔區域存在著大量的有機物。
但是學家并不認可這種說法,雖然地幔存在大量有機物,但是其濃度降低。所以地幔的有機物并不是天然氣的主要來源。
2009年,瑞典的科學家找到關鍵性證據,用于支持石油的無機生成論。這些科學家在實驗室通過模擬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居然成功制造出來有機物!這就表明,石油完全是可以不通過生物就可以形成。
當然,作為人類的一份子,我們都是希望石油的無機生成論是對的。畢竟這就證明,石油是可以從地幔深處源源不斷地冒出的。只要不是生物生成論,那就意味著石油是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不斷再生的。那這對人類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但事實總歸是事實。目前主流學家雖然已經認可石油是可以通過非生物形成的,但是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就目前人類開采的石油來說,這種石油到底多少來自生物,又有多少來自無機物,這個還說不清。
石油當然可以通過無機物來生成,但是無機生成可能只占了極少一部分。主因可能還是來自生物。所以這對我們來說,石油依舊是不可再生的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