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智能駕駛,很多用戶存在“敢裝不敢用”等痛點問題。誰能解決這一問題,也成了新能源賽道競爭的一個關鍵點。11月8日晚,埃安正式發布了全新一代高端電子電氣架構——星靈架構。按照官方說法,星靈架構在去年已經發布的行業第三代電子電氣架構EEA 3.0基礎上,通過風云三號紅外遙感技術、第二代智能可變焦激光雷達、航天級星基定位融合等多項全球領先技術,針對智駕安全進行了全面升級,對新一代智能純電車的智駕安全問題給出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并稱對特斯拉等車企實現了超越。
不妨回顧下發布會,來看看這次「全球首創」的埃安星靈架構。
談到智能駕駛,很多人都有“敢裝不敢用”的顧慮。雖然在北美等部分區域開放了全自動駕駛功能,但是層出不窮的安全事故,也讓用戶失去對技術的信賴感。這次,埃安的星靈架構堅持把用戶安全體驗放在第一位,采用了全球最強的多融合智駕感知系統,除了高清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外,還首創融合了風云三號紅外遙感技術及3顆第二代可變焦激光雷達在內的39個感知傳感器。
相比之下,特斯拉采用了8顆視覺攝像頭,通過不同攝像頭對焦的角度,來計算車輛與障礙物的距離。但因為該方案引入的可變參數過多,計算結果很容易出現誤差。同時,視覺識別無法做到百分百準確 。
此外,強大的感知軟件算法也成了智能駕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為每個感知硬件之間不可能完全同步,存在著毫秒級的時間差。而在汽車高速行駛的情況下,這個時間差會被無限放大,各感知硬件間的場景偏差甚至高達1-2米。
對此,埃安投入打造了ADiGO PILOT數據閉環平臺,對千萬張場景圖片進行感知訓練及仿真驗證,并結合超百萬公里的實車驗證,通過全棧自研的算法,修正硬件造成的感知場景偏差,才能將最強的多融合感知系統發揮到極致。據了解,埃安的ICV全棧自研團隊,其中上下游軟件開發人員超2000人,占研發團隊超過50%。
此外,埃安還不斷加強合作,來提升技術實力。比如,與科大訊飛合資成立了星河智聯公司,專注智能座艙開發;與中芯、粵芯、地平線、禾多等半導體企業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
除產業鏈合作外,埃安不斷向上探索,聯合匯集中國各領域尖端科技的中國航天成立了昊鉑科研實驗室,基于新型電池開發、空氣動力學設計、電機驅動技術、AI控制技術、新型材料研發、衛星遙感技術等領域共同研究開發,而這些技術在未來,也都將運用于埃安的Hyper系列車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