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個國家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一個都城就相當于一個人的首腦,那我們就來說一下,為什么會從地緣的角度來說為什么會在這些都城建都。
中國古代主要由十四個大小不一的板塊組成、河西走廊、隴右、河套、河北、關中、山西、河北、山東、巴蜀、荊襄、江南。
而古代的都城主要建立在關中和中原地區,后期逐漸轉移到了河北地區,在江南建都的一般是偏安的政權,由于華北平原的地緣平整無法形成穩定的地緣屏障,而水網丘陵密布可以有效的阻擊來自北方的敵人,使得南方得到了開發,南方的政權一般都是偏安的,如六朝古都南京,六朝指的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在當時江南還屬于偏遠地區,但隨著三次北方政權的南遷(永建南渡晉朝、唐中期的安史之亂使得華北平原戰亂人口南移、北宋末南宋初的建炎南渡),使得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的實力超過北方,朱元璋的北伐成功就是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的證明。
在西周到隋唐將近兩千年的都城一直在西安和洛陽打轉,最為關鍵的就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在黃河流域,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有著渭河溝通著黃河,有利于關東的財富運輸到關中平原。
此外關中平原還是四塞之地,北有黃土高原作為屏障,西有隴山,南有秦嶺阻隔南面的敵人,東有黃河天險阻隔東方的勢力進入關中,長安是歷史上第一個以京為名的都城鎬京,周人依靠肥沃的關中平原最終擊敗了,關東中原地區的商人,建立周八百年天下。
由于戎狄南下滅了西周,由于秦襄公護送天子有功,受封于關中地區開始了秦人的崛起,隴右地區的秦人歷經數百年的斗爭,最終融合了戎狄,將關中和隴右連個板塊融合到了一起,奠定了秦朝一統天下的霸業,關中地區可以經,丹水流域出武關進入楚國的南陽,而南陽則是天下之中的地方,秦可經過南陽盆地東北的方城夏道,進入許縣進入中原,這也是為什么當年關羽北伐威震華夏的原因,關羽當年差點攻破南陽盆地的南大門襄陽,一旦進入南陽就可經方城夏道進入許都,迎回天子興復漢室。
向東可可經過崤函古道進入中原,和山東六國爭霸,向東北可度過黃河進入山西的汾河谷地,經太行八陘進入河北和中原。
秦國還向南發展占據了漢中,南下吞并巴蜀,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糧倉,為秦滅天下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漢中還可沿著漢江流域進入到南陽盆地,巴蜀地區可沿著長江進入荊襄地區。
關中地區戰略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所以自西周到唐的都城都不在中心位置,而在于戰略意義最強的關中地區,長安則是關中地區的中心,有利于征調關中各方勢力。
在楚漢戰爭中,項羽作為關東人不想統一天下,而是想著諸侯爭霸,把漢中和巴蜀地區封給了劉邦,使得劉邦從關中暗渡陳倉奪取了關中地區,獲得了秦稱霸天下的三大板塊巴蜀、漢中和關中地區,此后韓信就是沿著秦滅六國的路線,跨過黃河滅掉了山西的西魏、從山西的太行山沿著井陘滅趙和代進入河北平原降服燕,進而南下滅掉了山東的齊國,和劉備合兵一處滅掉了江南地區的項羽。
因而劉邦把長安作為首都,關中地區也是司馬遷提出的西漢四大經濟區(關西、關東、碣石龍門地區、江南)之一。
占據關中地區最重要的保證關中地區的安全,隴右地區有著關隴古道通向關中,因而河西走廊可經過隴右地區進入關中,關中以北的河套地區,可經過河谷進入關中,因此漢武帝派出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和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對于定都長安的王朝河西走廊和隴右地區至關重要,而西域可以看做河西走廊地緣的延伸,因而以長安為都的漢、唐都注重關中左邊河西走廊的安全,進而將勢力擴張到了西域。
洛陽則是溝通關中和關東勢力的結合點,洛陽周圍的丘陵低矮,不利于防守,也不利于在此建立穩定的基業,但西漢末年關中地區受到了很大的破壞,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則是依靠關東勢力起家,洛陽雖然盆地低矮但河流密布,處于全國的交通要道,可以連接關中和關東的勢力。
再說一下曹魏的首都,曹魏有著五個首都,曹操起家的譙縣,此后的許都作為兗州的中心,但許都無險可守,曹操平定袁紹后又把中心遷到到了鄴城,河南地區此時遭受到東漢末年的混戰損失太大了,而河北的鄴城卻依然富庶,在此作為魏國都城有利于整合河北的袁紹的勢力,隨著關中地區的平定,作為關中和關東勢力的結合部再度凸顯,曹丕為此遷都到了洛陽,一方面因為洛陽地區的地理優勢,又一方面則是東漢都城就是洛陽,曹魏是東漢的繼承者是正統,關中地區的長安成為了陪都,作為抵御漢中蜀漢的橋頭堡,
曹魏五都
而隴右也是重中之重,漢中可以經由祁山道進入隴右 在隴右和涼州站穩腳跟后,可直接從關隴古道進攻關中,諸葛亮自從荊州失去后,戰略從跨有荊益變為跨有涼益,在涼州(河西走廊)和隴右地區建立穩定的根據地后,一點點蠶食關中 ,再度占據秦朝故地,東出統一天下,因而曹魏再度把長安設立為首都,有利于集中關中和涼州的勢力對抗蜀漢的北伐。
東吳的首都建鄴也就是南京,最早的意思是希望在此建立功業的意思,那么東吳為為什么南京建立首都,首先有著長江天險,再加點當時南方的主要人口集中在長江流域,因此建都在南京有利于勢力的整合。
晉朝到南北朝比較著名的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古代是代國的都城,北魏的前身就是代國,而大同處于游牧和農耕的分界線,建都平城有利整合游牧和農耕的勢力,當時西秦占據長安,前燕占據河北和遼東,平城可作為穩定的后援基地,隨著北方平定平城遠離中心,部落的民主制壓制這皇權集中,由此遷都洛陽一可以作為南征南朝的戰略基地,二來可以整合富庶的中原地區,漢化進行中央集權。
隨著北魏末年的混戰,北魏分裂為北周、北齊,北周占據了關中平原在長安建立首都,北齊占據了華北平原在鄴城建立首都,華北平原經過了數百年的開發實力已經超過了關中平原,但由于北齊的君主昏庸,北周趁著南朝梁發生侯景之亂時奪取了巴蜀地區,再度整合了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東出滅掉了北齊,南下江南滅陳統一天下。
關中地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隋唐期間政治中心一直在長安和洛陽變遷,首先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人口的隋唐人口的巔峰達到了八千萬,而地狹的關中不足以養活這樣的人口,從關東地區調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損國力,而洛陽處于關東地區可以大大見減少這些損耗,再加上隋煬帝挖掘了隋唐大運河溝通了中國的南北,而這個樞紐的中心就是洛陽,
將華北平原和江南地區財富運到洛陽,因而洛陽是當時的經濟中心,武則天時期一直在洛陽一則是經濟中心,二則是降低長安的政治地位,借以打壓關隴貴族集團的勢力(關隴地區形成的勢力,時代聯姻,北周、隋、唐的皇帝皆出自于此,李淵由晉陽起兵,占據關中統一天下就是得到了,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
此后守護北方的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長安逐漸沒落。在唐朝末年河南軍閥朱溫強迫朱溫長安市民東遷洛陽,長安就此成為一片瓦礫,朱溫是宣武節度使治所在汴州也就開封,開封作為朱溫的大本營逐漸興盛起來,成為五代的政治核心區域,成為梁、晉、漢、周的都城。
趙匡胤代周建宋,也把首都建在開封,不過開封在當時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趙匡胤數次想要遷都洛陽和長安,但開封有著一個優勢漕運特別發達,可以就近把將江淮地區地區的數百萬百萬斛(十斗為一斛),直接運到開封,如果運到洛陽和長安則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從這可以看出,南方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了北方,定都則是根據漕運而定。
北宋是四京制,南京應天府(今天商丘)是任宋州節度使趙匡胤的龍興之地,洛陽依然作為陪都,代表宋朝要再現大唐的輝煌,宋仁宗時期設立的北京大名府一來展示北宋不忘北方失地,二來對北方大遼進行威懾。
由于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被西夏所占,關中成為了和西夏的戰區,長安成為了京兆府是北宋的西邊軍事重鎮。
西夏的首都則是在興慶府今天的銀川,興慶府西有賀蘭山作為依托,又背靠黃河有著肥沃的土地號稱塞上江南,處于河套地區的中心地帶因而作為首都。
北宋的最大敵人遼采取的是五京制,上京臨潢府溝通著游牧民族契丹的發源地東北和漠北的交界處也是契丹的中心,遼中京大定府則是遼的咽喉要道溝通要道,經遼河溝通遼東京遼陽府,南鄰幽云地區,向北溝通漠北草原。
遼東京遼陽府是渤海國的故都,遼設置東京在于整合遼東渤海國的勢力。遼南京析津府今天的北京處于農耕和草原的交界地,是遼南下攻宋的戰略要地,也是遼重要的農耕區,使得遼在游牧的文化上加上了農耕的文化,也使得遼區別以中國北方的匈奴和突厥,西京大同府則是遼深入山西腹地的重要地區,當年匈奴的前漢政權就是從大同南下太原、汾河谷底進入關中滅掉西晉的,同時也是遼重要的農耕地區。
隨著北方女真的崛起吞遼滅宋建立十一世紀第一強國大金國,金繼承了遼的五京制,上京會寧府在現在的黑龍江哈爾濱阿城作為女真的龍興之地,西京大同府作為防范蒙古的邊防要地,也是重要的戰馬基地,東京遼陽府作為東北重鎮,今天的北京成為了金中都,也開始了北京正式的定都史,遼時期的北京只是個陪都,北京之所以成為金中都,是因為上京處于偏遠的東北地區,無法對全國進行輻射,容易造成割據勢力,北京則可以輻射到金的大部分地區,金朝的疆域分為三個部分,女真故地、遼五京部分、宋的河南和關中,女真早期的部落性質的勃極烈制度無法治理廣大的疆域,于是采用遼的兩面官制度,發現此制度無法治理北宋故地,于是徹底漢化采取了宋的路的治理方式,因而遷都北京的海陵王完顏亮提出了華夏一統,于是把開封升為金南京作為南下攻宋的基地,金北京大定府作為防范蒙古的基地。
元朝自成吉思汗1179搶回愛妻孛兒帖開始到1279年崖山之戰滅宋歷經一百年,先后滅西遼、西夏、金、吐蕃、南宋統一了中國。
最早的首都在漠北草原的哈喇和林,當時主要蒙古帝國,統治著西亞、東歐、中國的廣大地區,隨著蒙古帝國分裂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新的首都成為了主要問題,有人向他建議,燕京東控遼東,西連山西,背靠燕山山脈作為北方屏障,左靠太行,右瀕渤海,挾五關之險而憑臨中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東北和漠北的交通要道,是中原和北方王朝的重鎮。江南和中原地區也已經取得,燕京向北可溝通漠北,向南則可溝通中原漢地。
因此忽必烈采取了燕京作為元大都,并開發了京杭大運河溝通了江南和北方,元采取了兩都巡幸制度四月到八月到涼爽的元上都開平城籠絡草原的蒙古貴族諸王,其他時間在元大都治理中原和江南地區。
明朝的都城最早是在南京,應天府南京是朱元璋奪取的第一座大城市,奠定了明朝的基業,在元朝北方內部混戰時,朱元璋滅掉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大勢力統一了南方后,進行了北伐1368年攻破元大都,建立了大明又花了25年的時間進行數次北征鞏固了北方勢力,但作為首都的南京略顯尷尬,
首先南京是歷史上偏安政權的首都,其二就是南京無法輻射全國,南京的地位在朱棣時期發生了改變,朱棣是北方的藩王鎮守燕地,由于建文帝的削藩,朱棣被迫打起清君側的旗號,南下擊敗了建文帝奪取了帝位,在永樂十八年進行了遷都,遷都到了自己的封地燕京,北京成為了京師,南京成為了陪都,一方面北京是北方的軍事中心,二來則是南京有著建文帝的殘余勢力,三者則是朱棣自南下以來,北方和蒙古作戰一直戰敗,一旦北京失守,華北平原無險可守,明朝就會成為南宋 ,遷都北京有利于把全國的人力物力調動起來,對抗元朝的殘余勢力避免重蹈覆轍。
九邊
有清朝自如果從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到清朝滅亡,歷經296年,先后以赫圖阿拉(興京)、遼陽(東京)、沈陽(盛京)、北京(京師)共四座都城為首都。赫圖阿拉本是努爾哈赤的龍興之地。他的先輩們都世居于此。此城為山城在他早期的統治中占有重要的險要位置,但隨著他在遼東的擴張,山城不利因素漸漸顯現,赫圖阿拉距離明朝邊界遠,為重重山嶺所隔,通往遼東的路多為羊腸小路,行軍、運糧十分困難,對軍事尤為不便。要在遼東擴張,必須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去發展,此后他攻下了遼東的首府遼陽,遷都到此作為攻明的橋頭堡,但是其攻下沈陽后,發現沈陽是四通八達之地。北可去開原以北,西北靠蒙古,東部距撫順、丹東至朝鮮,西通山海關,可以沿著遼西走廊進入關中,地面開闊,利于騎兵的作戰。
此后清軍入關定都于北京,首先北京靠近清軍大本營東北,一旦關內有變則可退回東北。二則北京處于蒙古邊緣,方便清朝統治者和蒙古王公會盟,三則代表清以明朝的首都北京代表了清是明朝的繼承者,清的正統性,四則是北京地區西靠太行,北靠燕山有著天險,還有京杭大運河溝通著中國南北,將南方的財富運往北方。
從西周到清三千多年建都的歷史可以看出,首先首都必須是險要之地,周圍有著復雜的山脈河流作為戰略縱深,來確保首都的安全,第二就是有著豐富的水系,作為糧食和財貨的運輸保障其繁榮,第三,則是處于交通便利之地,加強對全國的統治。
西安最終因人口增長,關中平原無法能承載這么大的人口。洛陽自元以后的京杭大運河的開發,造成了隋唐大運河的淤塞。開封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自元朝以后政治重心北移。南京始終是偏安政權,所處的位置無法統籌全國,而北京由于京杭大運的開發而繁榮,還能經大運河溝通南邊,而且位于中國最大的華北平原可以承載大量的人口,并處于戰略要地,最終北京被選為了首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