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有關淘汰制的問題,2018年的3月20號,任正非簽發了一個總裁辦的電子郵件,這個郵件的主題是征求意見,征求什么意見呢?是征求華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綱要2.0總綱,這個公開討論稿的修訂意見,標志著華為人力資源管理,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華為人力資源綱領2.0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去除華為30年來積淀的問題,幫助組織重新煥發情,在公開征求意見稿的有關講話中,任正非就說,淘汰制是企業最基本的激勵方式。我們知道激勵有兩種,一種是正向的,就是表揚和鼓勵,另一種是反向的,就是懲罰淘汰制,很多時候制約企業發展的往往不是人才不夠好,而是拖后腿的人太多了,如果不及時清走負面的員工,人才的優勢就發揮不出來。
負面員工長期霸占著崗位,好的人才也進不來,這就會導致企業逐步走向衰退,華為的末位淘汰制度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崗位,從基層到高層,從市場到技術,不論職位高低,不論工作類別,都要納入考核范圍,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但是我們都知道,不同的崗位,它的職能不同,在企業運作過程中承擔的責任也是不同的,所以淘汰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華為的淘汰制度是非常人性化的。
第一、管理體系中的淘汰制,也就是對于主管級別人員的淘汰,任正非一直認為,企業一定要敢于淘汰一些高職級的主管,因為在華為看來,公司大多數員工都受過高等教育,誰都可能當將軍,因此華為不允許有庸官,因為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所以,在主管類干部的管理機制上,華為強化了對責任結果的考核,在任正非看來華為的高級干部要服從公司安排,不能自已設計人生,但是中層干部是允許發揮個人聰明才智,找到自己的發展突破口的,行政崗位的主管干部,他的升官快拿錢多,但是被淘汰的風險也大。第二、技術體系,在技術體系中,淘汰制度的設置更加靈活了,針對技術專家,華為實施的是循環成長制度,也就是通過不斷考試考核和績效管理進行篩選,消滅渾水摸魚的人,對考核不達標的技術人員,他不一定要淘汰。
這種人也可以去華為的內部人才市場找工作,轉換到其他的崗位,這就是一種轉崗式的淘汰,而不是一下子就被迫離開公司,所以在華為當技術專家很光榮,待遇也很好,但是循環淘汰的過程可能也很痛苦,很多人對華為的專家崗位是既羨慕嫉妒,又擔憂,又害怕。
第三、基層員工,對于基層員工,華為實行的是問責制,最大的原則是員工的工資要與工作質量相匹配,特別值得說的一點是對新進來的應屆生,任正非主張,堅持兩年的保護期,兩年之內不要淘汰,但是可以把優秀的提拔的快一點。
這就給了新人兩年的適應期,將來能否脫穎而出?就要看他的實際貢獻,這就很人性化了。除了以上三類工作,還有一類比較特別的崗位,就是一些重復性工作的職員類崗位,每個企業都難免會有一些,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重復性工作崗位,對于這一類崗位上的員工,華為一般不實行末尾淘汰制度。
只要他能夠勝任工作,通過考核,就可以一直的工作下去,因為在任正非看來,這種事務性工作是以勝任為留職基礎的,沒有必要強調年輕化。
當然華為也要求這些崗位的員工每年都要進步,因此華為把崗位指標逐步的稍微提高,只要這類員工能夠跟得上就可以了,所以華為的職員類和作業類員工是以能否勝任,作為淘汰標準的,他不存在強制比例的末位淘汰,如果此人已經勝任工作,再重新換一個人可能還不如他,身強力壯能干活的時候,華為是不主張淘汰他們的。
講完了以上四類崗位的淘汰制度,我來做個小結,有華為的淘汰制,它是根據部門性質不同,每年淘汰率在5%-10%左右,末位淘汰比例過高,也會導致組織的不穩定。
華為創建以來,它的人力資源體系的變革,尤其是人力資源2.0的方案,在上層和中層不斷優化干部晉升制和淘汰制,推行專家循環制,基層則建立穩定的職員體系,盡管華為一直強力推行末位淘汰制,但是你看,華為的淘汰制度其實是對上,就是管理層非常嚴格,對下面的基層員工,新入職的員工是非常寬容的,這也體現出任正非經營管理理念里面尊重人性的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