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風光
1905年二月底,四川巴塘地區,大清駐藏幫辦大臣鳳全及其衛隊,遭到丁寧寺喇嘛和當地民眾3000多人圍攻,情況危急,經巴塘土司羅進寶從中斡旋,喇嘛們允許鳳全離開巴塘。
不料,第二天鳳全走出巴塘20里外,遭遇伏擊,一行50多人全部被殺,史稱巴塘事件。
巴塘事件發生后,清廷震怒不已。
清朝在西藏設立的最高長官稱駐藏辦事大臣,副手稱駐藏幫辦大臣,由于駐藏辦事大臣有泰無能,鳳全名義上是駐藏幫辦大臣,實際行使駐藏辦事大臣的權力,朝廷給他的任務是:所有西藏各邊,東南至四川、云南界一帶,著鳳全認真經理。
一個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還沒進藏就被截殺了,這不是打大清的臉嗎。
大清的臉雖然早已被洋人打麻了,但那畢竟是洋人,治不了洋人還治不了刁民?
朝廷高度重視,光緒皇帝下諭旨,命令四川提督馬維琪、建昌道員趙爾豐,負責處理巴塘事件,不惜一切代價緝拿真兇。
馬維琪和趙爾豐率軍進攻巴塘,迅速平定局面,逮捕丁寧寺堪布(寺廟主持)、巴塘正副土司,將三人正法,并廢除了土司制度,終結了土司對巴塘地區長達186年的統治。
平定巴塘土司,往小了說是鎮壓土司叛亂、維護朝廷權威,往大了說它揭開了川邊大規模改土歸流的序幕。
川邊改土歸流是清末的一件大事,對穩定西南邊疆有巨大意義。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川邊疾風驟雨般的改土歸流,大清王朝大概率保不住西藏。
完成川邊改土歸流的功臣,便是晚清最后的猛人趙爾豐。
01
在講趙爾豐川邊改土歸流之前,需要明白幾個概念:川邊是哪里?什么是改土歸流?
四川和西藏挨在一起,雍正年間,川藏兩地以寧靜山為界,以西屬藏區,以東屬四川。
由成都往西,過了大渡河,就是打箭爐,從打箭爐往西一直到寧靜山這片區域,就是川邊。
打箭爐,今天叫康定,康定情歌的康定,寧靜山,在今西藏芒康縣境內。
和過了山海關叫出關一樣,以前川人把過了打箭爐往西也叫出關,出關之后就是荒涼邊區。
川邊是藏文化與漢文化交匯地帶,也是漢地通往西藏的走廊,不控制川邊便不能控制西藏。
再說改土歸流。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對內地和邊地,采取了兩種不同的統治方式,內地是郡縣制,邊地是羈縻制。
滿清入主中國后,也在邊疆大搞羈縻制:在東北、蒙古、新疆建立軍府制度,在西藏依靠黃教進行統治,以駐藏辦事大臣坐鎮節制,在西南地區維持元明兩代沿襲下來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通俗點說就是土官治土民,朝廷讓各少數民族首領管理本地區事務,只要名義上稱臣納貢即可。土司職位世襲,一代傳一代。
土司在自己的地盤內就是小皇帝,掌握一切生殺大權,天高皇帝遠,朝廷對土司而言沒有什么存在感。
土司
由于沒有約束和規矩,土司內部管理相當野蠻、混亂,爭權奪利、造反火并、相互攻伐、吞并地盤,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地方秩序和安寧。
朝廷當然要干涉,辦法就是改土歸流——把土司廢掉,由朝廷派流動官員進行直接統治,乾隆打大小金川,原因就是當地土司鬧得太兇,抗拒改土歸流。
經過一百多年努力,到了清末,除了川邊和青海,全國各地土司制度已基本被流官取代了。
川邊改土歸流還未完成,古老帝國遇見了新問題。
1888年和1904年,英軍兩次入侵西藏,一度占領拉薩,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俄國人也不甘落后,向西藏派出了俄籍蒙古人間諜,其中偽裝最巧妙、潛伏最久的是阿旺·德爾智,俄名德爾捷耶夫。
阿旺·德爾智
此人以宗教為掩護,當上了大喇嘛的經師,結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投俄派,他們向年輕的大喇嘛和西藏上層灌輸親俄思想,向俄國傳遞情報。大喇嘛曾兩次密派德爾智覲見沙皇尼古拉二世,尋求保護。
英俄兩國還派遣大批“調查團”、“探險家”、“傳教士”到藏地勘探地形,收集情報,收買藏奸,大喇嘛受外人蠱惑,與清廷離心離德,隨時都有可能脫離清廷自立。
兩大強國的虎視眈眈,藏地僧俗日益離心,且交通不便,人煙稀少,不服王化,治理困難,清廷對鞏固西藏失去了信心,甚至開始考慮最壞的結局。
西藏風雨飄搖之際,處于川藏交界咽喉的川邊地區,形勢更令人擔憂。
這里沒有搞改土歸流,土司、喇嘛們稱王稱霸,聚眾橫行,沿途劫掠,盜案如林,騷亂頻發,客商都不敢經過——川邊陷入極端混亂,川藏通道已經堵塞。
鳳全在川邊被殺,說明清廷在川邊的權威已降到極低點,對川邊徹底失去了控制權。
不收復川邊地區,不打通川藏通道,西藏危矣!
衰落的王朝,動蕩的藏地,混亂的川邊——時代呼喚猛人,猛人趙爾豐閃亮登場。
02
趙爾豐,生于1845年,漢軍正藍旗人,兄弟四人,分別叫爾震、爾巽、爾豐、爾萃。
趙家是官宦之家,文風很盛,其他三個兄弟都考上了進士,只有趙爾豐屢試不第。
沒辦法,趙爾豐花錢買了個八品鹽官,跑到廣東從基層混起。
廣東鹽運使英續認為趙爾豐是個人才,給他捐了個知縣銜,而后趙爾豐去了山西,相繼在靜樂、永濟當知縣。
趙爾豐的哥哥趙爾巽,民國時期任《清史稿》總編,他在弟弟的傳記中寫道:清獄治盜,匪絕跡。躬捕蝗,始免災。
意思就是說,趙爾豐在靜樂、永濟當知縣時,司法工作和治安工作成績突出,還以身作則,跑到一線,帶領大家捕捉蝗蟲,應對災害,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干部。
從后來趙爾豐的政績來看,趙爾巽沒有夸大其詞,他這個弟弟確實是一個辦實事的干吏。
趙爾豐的努力沒有白費,山西巡撫錫良十分賞識他。
此后,錫良歷任河道總督、河南巡撫、熱河都統,每次都專門申請要帶著趙爾豐。
錫良
1903年,錫良出任四川總督,趙爾豐也隨之入川,任永寧道員,道員是正四品,高于知府。
永寧轄區位于云、貴、川三省交界地區,是三不管地帶,反清會黨十分活躍。趙爾豐在衙署只待了5天,就帶兵進山圍剿會黨,因手段狠辣,殺人太多,被當地人稱為“趙屠夫”。
圍剿會黨只是一次小規模的試水,但趙爾豐殺伐果決的個性顯露無遺。
1904年,趙爾豐調任建昌道員,鑒于西藏迎來多事之秋,趙爾豐向錫良獻上了“平康三策”,對川邊、川省、西藏乃至整個西南邊疆,提出了清晰的戰略構想。
核心意思就是,在川邊進行改土歸流,設置行省,發展教育、通商、開礦、屯墾等事業,效仿東三省,設置川康藏西三省總督,駐節巴塘,屯兵積糧,統轄西南國防,可以內固蜀省,外附藏疆,斷了英國人對西藏的覬覦之心。
趙爾豐提出“平康三策”后不久,駐藏幫辦大臣鳳全被殺,趙爾豐隨馬維琪前往巴塘鎮壓,事后馬維琪回川,趙爾豐留下善后,開啟了他收復川邊的漫漫征程。
此時,趙爾豐已經60歲了,多年宦海歷練,使得他擁有豐富的行政經驗,更關鍵的是他心系邊疆,勇于任事,不辭勞苦,硬朗強悍——這些優點簡直就是專門為經略邊疆準備的。
對清廷而言,趙爾豐是一把鋒利的尖刀,它將斬斷川邊密布的荊棘,殺開通往藏地的大道。
趙爾豐
03
川邊地區分布著四大土司:德格宣慰司、明正宣慰司、理塘宣慰司、巴塘宣慰司。
四大土司之下,還有無數小土司,稱按撫司、長官司、上千戶、土百戶等,形成了土司統治的行政網絡。
所以,改土歸流搞掉了大土司還不行,還得蕩平下面眾多小土司,既要打仗,又要搞建設,破舊立新,事情特別繁瑣。
平定巴塘土司后,趙爾豐留在當時處理善后,這時理塘土司又反了。
里塘土司四朗占兌是巴塘土司羅金寶的兒子,清軍進攻巴塘時,四朗占兌逃到稻壩(今稻城縣),與附近桑批寺喇嘛勾結,叫囂反攻巴塘。
趙爾豐聞訊后立刻帶兵撲去,圍攻桑批寺。桑批寺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清軍屢攻不克,趙爾豐下令長期圍困,并切斷了水源,圍了幾個月,寺廟仍沒有投降的跡象,趙爾豐明白寺廟還有隱藏水源,讓士兵留心觀察。
果然,一位士兵發現了桑批寺的地下引水管道,水源一斷,桑批寺很快被拿下,主持普仲乍娃自殺,趙爾豐下令誅殺叛亂喇嘛,并將桑批寺付之一炬,四朗占兌逃走,不久死去。
民國時期的喇嘛
大家不要以為喇嘛寺只是單純的寺廟,大點的喇嘛寺有土地,有產業,有武裝,干涉地方行政司法,放高利貸,收保護費,魚肉民眾,勢力甚至超過土司。
以巴塘丁寧寺為例,寺內有1500多人,且多是青壯年,簡單改編一下就是一個團。
鳳全為什么被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要限制喇嘛寺:每寺最多不能超過300人,超過的就建小寺分流,20年內暫緩剃度,13歲以下喇嘛還俗。
丁寧寺對這個政策十分不滿,于是煽動當地人圍攻鳳全,巴塘土司對改土歸流不滿,明面上調解,實際暗中勾結喇嘛,雙方聯手殺了鳳全。
這也是趙爾豐痛下殺手的原因。
在平定巴塘土司、攻破桑批寺的行動中,趙爾豐表現突出,錫良很滿意,密奏朝廷為趙爾豐請功。1906年,清廷任命趙爾豐為川滇邊務大臣。
川滇邊務大臣,其實和云南沒多大關系,主管川邊地區,這實際上把川邊從四川劃出去了。
川邊成了一個特別行政區,它不是省,卻有很多省的特征,趙爾豐也不再是錫良的下屬,雙方成了平等的協作關系,這也意味著趙爾豐躍居封疆大吏之列。
為了支持趙爾豐的工作,清廷專門劃撥了100萬白銀,作為川邊啟動經費。
趙爾豐在四川招兵買馬,組建川邊軍隊(簡稱邊軍),開始踐行他的“平康三策”。
04
巴塘,理塘已經平定,趙爾豐奏請將兩地改為巴安府、理化廳,兩地完成了改土歸流。
下一個目標是德格土司。
早在1897年,德格就內亂了,老土司病死,繼位的長子多吉僧格,為人溫和懦弱,經常被弟弟降白仁青欺凌。1908年,降白仁青攻打多吉僧格,多吉僧格頂不住,棄官逃走。
駐打箭爐的清軍前往調解和偵察,發現有瞻對藏官(大喇嘛的人)插手德格內亂——降白仁青找來的外援。
德格屬于川邊地區,大喇嘛的手未免伸得太長了,趙爾豐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親自帶兵前往德格進剿,邊軍與叛軍在冰天風雪中激戰,戰爭遍及德格各地,歷經8個月,最終殲滅了叛軍,降白仁青不知所終。
多吉僧格面見趙爾豐,主動要求將德格改土歸流。
趙爾豐奏請將德格改為德化州,并給多吉僧格爭取了待遇:世襲都司銜+3000兩白銀/年。
德格改土歸流,引起了旁邊孔撒土司的恐慌,孔撒土司首領名叫央機,是一個強悍的女人。
趙爾豐與降白仁青激戰時,途經央機地盤,央機以為趙爾豐是來收拾她的,暗中布置人手,準備伏擊趙爾豐,后來發現清軍強大且有準備,這才作罷。
絕對實力面前,央機自知不敵,于是帶領隨從和土司印信,準備奔逃西藏。
趙爾豐傳檄各地,命令將其截住,最終逮捕了央機,迫使其同意改土歸流。
1911年,清廷民政部出臺政策,原則上凡是有土司的地方,要酌情推行改土歸流。這意味著自元朝以來的延續600多年的土司制度,走到了歷史終點。
趙爾豐趁勢在川邊發動了全面改土歸流,一些土司順應潮流,主動繳印歸流,抗拒改土歸流的,趙爾豐就打到他屈服為止。
有清一代,明正土司一直是四川省模范土司,所以趙爾豐一直沒有動它。然而,在改土歸流的大潮下,模范土司也急了,慫恿手下小土司叛亂,還暗中聯系央機相約一起叛亂。
央機向趙爾豐告發,趙爾豐迅速出兵逮捕了明正土司,鎮壓叛亂的小土司,平定了事態。
隨著明正土司完成改土歸流,川邊土司制度不復存在,清廷實現了對川邊的直接統治。
經營川邊,改土歸流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趙爾豐在攻打土司的同時,也在大力搞建設,從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對川邊進行全方位的近代化改造。
廢除土司,設置府縣;廢除農奴制,取締雜稅徭役;限制喇嘛,取消宗教特權;整頓稅賦,鼓勵墾種,引進內地技術、工具和種子,興修水利;開發工礦資源;改革烏拉制度;修路架橋,辦理電報郵政;改革貨幣,統一度量衡;興辦學校,移風易俗。
趙爾豐的新政很精細,他甚至要求川邊藏人每天洗臉、穿褲子,不準披頭散發、不隨地大小便、學會用廁所、收拾人畜糞便等。
05
趙爾豐是川滇邊務大臣,但他的事業并不局限于川邊。
前面說了,清廷收復川邊有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就是西藏,趙爾豐在川邊的政績有目共睹,人才難得,所以清廷很自然地想到了派他去整頓西藏。
1908年,清廷任命趙爾豐為駐藏辦事大臣,兼川滇邊務大臣,要他把川邊和西藏的擔子都挑起來,考到四川是經營川藏的大后方,為防止四川方面掣肘,清廷任命趙爾巽為四川總督,要兄弟倆配合搞好西南。
大喇嘛知道這個事情后很恐慌,擔心趙爾豐把西藏變成第二川邊,于是調集軍隊,想武力阻止趙爾豐進藏。
與此同時,大喇嘛還上書清廷,說趙爾豐仇視黃教,要求清廷換個人來,還說要“按照唐朝界址,統歸于藏”——按照唐朝時期的界線重新劃界,相關地方全部劃入西藏。
趙爾豐聞訊后大怒:什么玩意,拿唐朝與吐蕃和親的碑文來劃界,以敵國自居,想干什么?
他直接帶兵向西,越過寧靜山,驅逐攔阻的藏軍,然后要求對方派人來談判劃界。
趙爾豐越強硬,大喇嘛越害怕,他再次向清廷上書,強烈要求換掉趙爾豐。
為了避免過分刺激大喇嘛,清廷撤掉了趙爾豐駐藏辦事大臣的職務,專任川滇邊務大臣。
當然,清廷的妥協是有條件的,它把察木多(今昌都)、乍丫劃到了川邊,川邊區劃開始向西擴張。
此外,鐘穎率領的川軍也正在入藏途中——他們的目的是維持藏地治安。
在之前的文章《一個小軍閥的歷險故事,可拍三部《鬼吹燈》》中,我提到了入藏川軍和趙爾豐,這里可以和之前的文章接上了。
入藏川軍沒有實戰經驗,沿途又有藏軍攔截,趙爾豐決定護送川軍進藏。
他先是讓川軍走北路,避開川藏南路的藏軍主力,而后趕來與川軍在察木多會師,迫使藏軍撤兵,然后川軍從沒有藏軍攔截的三十九族地區西進,自己率領邊軍在大路吸引藏軍。
還記得之前文章中,陳渠珍描寫川軍迎接趙爾豐的場景嗎?
全軍列隊迎接趙大帥,只見大隊人馬從河對岸的高山疾馳而下,趙爾豐上穿得勝褂,下著紫戰裙,騎馬走在最后。過橋的時候,全軍敬禮,趙爾豐飛馳而過。朔風凜冽,士兵們凍得發抖,趙爾豐六十四老人,戎裝坐馬上,寒風吹衣,肌肉畢現,精神矍鑠,氣場強大。
陳渠珍感嘆:在成都的時候,趙爾豐頭發花白,看起來才50多歲,幾年不見,趙爾豐霜雪盈頭,須發皆白。
經年累月在苦寒之地打仗,還要殫精竭慮謀劃搞建設,能不白頭嗎?
大張旗鼓護送川軍的同時,趙爾豐派部下程鳳翔秘密率軍向藏東南挺進,進駐察隅,這里鄰近印度和緬甸,英國佬一直在這里搞滲透,蠶食中國領土。
程鳳祥率軍控制這里后,在邊界插上了大清龍旗,宣誓主權。
趙爾豐已控制西藏東部的南北兩路,遠超出了寧靜山的界限,川邊區劃大幅度西擴,他索性向清廷提議,重新劃分川邊和西藏的界線——以烏蘇江為界。
烏蘇江是一個驛站的名字,距離拉薩只有6天路程,趙爾豐想把大片西藏土地劃歸川邊。
他做了最壞的打算:藏地能不能保住是未知數,倒不如現在多占一點,以后少失去一點。
主持朝政的慶親王奕劻,否決的趙爾豐的提議:都是大清臣民,都是大清土地,要一視同仁,不宜過分畛域,引起猜忌。
雖然如此,邊軍已經控制的那些地方得到了清廷的默認,趙爾豐隨即在察木多搞改土歸流,設置了昌都府。
趙爾豐時期,川邊區劃不斷西擴,東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設置了30余個縣,到達鼎盛。后來到了民國,藏軍反撲,川邊區劃縮小,一直都沒有恢復到趙爾豐時期。
06
趙爾豐是個工作狂,他在川邊待了7年,川邊30幾個縣,除邊壩、波密等少數幾個極偏僻的縣之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這些地方都是趙爾豐真刀真槍打出來的。
趙爾豐辦事特別高效,他的邊務大臣衙門,在編人員36人,每月辦公經費827兩6錢,廉潔且高效。
川邊民眾對趙爾豐又怕又敬,又歌又恨。
土司叛亂時,很多不明真相的土人被裹挾進來,趙爾豐大軍分不清是不是自愿的,一頓鎮壓,玉石俱焚,殺戮太重,沒有人不怕他。民國時期,川邊藏人還以“趙爾豐來了”,嚇唬不聽話的小孩。(這個段子雖然經常出現,但用在趙爾豐這里是實錘的)
趙爾豐廢除了川邊農奴制+土司制,解放了民眾,減輕了他們的負擔,且趙爾豐剛正廉明,公而忘私,川邊人信服他,敬重他,有些地方甚至把他當菩薩供奉。1940年代,西康地區還有人在傳唱頌揚趙爾豐的歌曲——《歡迎趙帥歌》。
當時人對趙爾豐的評價很高,認為他在中國開疆拓土數千公里,其功不僅在一代。
名流章士釗評價趙爾豐:晚清知兵帥,岑袁最有名;豈如趙將軍,川邊揚英聲。
晚清懂軍事的大帥中,岑春煊和袁世凱最有名,但他們不如趙爾豐,在川邊開疆拓土。
外國人評價趙爾豐:不像大多數滿洲貴族一樣,他兼備勇敢、誠實和忠心,盡管無情,卻不計較個人困苦······倡導了有關行政、經濟、土地和賦稅的廣泛改革,廢除了烏拉勞役······
湘西王陳渠珍曾發過一個感慨:趙爾豐與左宗棠功績差不多,但報應與左宗棠天上地下,人的幸與不幸,為什么這么大的差異?
是啊,老趙厚積薄發,大器晚成,功勛卓著,最后被人砍頭示眾,留下罵名,運氣太差了。
如果早死幾天,不趟那趟渾水,老趙憑借經營川邊、鞏固西藏的功績,妥妥的左宗棠第二。
趙爾豐
1911年4月,清廷調趙爾豐為四川總督,趙爾豐因川邊事務還未了結,拖到8月才上任。
趙爾豐是一把尖刀,擅長攻堅克難打硬仗,清廷把他調到四川,自然是四川出現了大麻煩——四川保路運動如火如荼。
保路運動還沒搞定,辛亥革命又爆發,革命浪潮如奔騰的洪水,勢不可擋。
趙爾豐背后是頑固的清廷,前面是滔滔洪水,他只能做兩者碰撞的犧牲品。
1911年12月,趙爾豐被四川都督尹昌衡斬于成都皇城。
1939年,趙爾豐當年打下的地方,正式建立了西康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