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時候,世界互聯網的泡沫逐步破裂,而我國多只在美國上市的IT公司股票大跌,世界IT產業一片哀鳴,但是此時的華為卻逆勢而上,2000年華為銷售額達到222億元人民幣,利潤是26億元人民幣。
華為的利潤在中國電子百強中居首,華為的員工人數達到了16000人,當年11月,任正非被福布斯雜志評選為中國富豪第三名,盡管世界IT產業遭遇了寒冬,但是華為的發展勢頭卻是非常強勁,形勢一片大好。
就在外界對華為贊譽有加,很多華為人自己也沾沾自喜的時候,任正非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文章《華為的冬天》,在這篇文章里,任正非振聾發聵的提出,華為的冬天要來了,大家要做好準備。
這篇文章流傳很廣,被認為是任正非強烈危機意識的證明之一,當然這不是任正非最后一次在華為高歌猛進的時候,提醒華為人要注意危機,類似的警示任正非還做過很多次。
所以要在發展最好、最繁榮的時候討論華為的崩潰和失敗,這是任正非一直以來的風格,任正非這種盛極而衰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來自他的觀察和思考。
二戰以后,日本勵精圖治,經濟迅速恢復,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日本電子工業迅速崛起,涌現出了比如說索尼、日立、松下等世界知名電子企業龍頭。1980年代,日元進入升值通道,日元的升值,雖然給日本的出口帶來了不利的因素,但卻使得日元在海外的購買力持續上升。
日本在海外就開啟了買買買的土豪模式,比如日本的三菱重工以14億美元拿下美國的洛克菲勒中心,我們知道洛克菲勒,那是美國的一個標志性建筑物百年企業,日本的索尼3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哥倫比亞影業。
按照日元升值的最高點計算,日本可以將整個美國的資產全部買下,此時的日本企業可謂是志得意滿,春風得意,這一時期日本在模擬電子領域非常成功,但是數字時代到來的時候,日本企業在從模擬電子向數字時代的轉型轉的保守了。所以讓美國企業占據了先機,美國涌現出了蘋果、惠普等等一大批數字時代的企業。
我們從市場和技術兩個維度來看,在數字時代日本被美國整體超越了,模擬時代的摩托羅拉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由于沒有跟上數字時代的步伐,摩托羅拉最終被淘汰出局了。
再看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已經有百年歷史了,是世界電信巨頭,但是在寬帶通信領域,這家巨頭也犯錯了,AT是電話電報的發明者,在語音電話產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數據通信時代到來以后,AT依舊認為語音通信還是用戶最重要的,認為用戶只需要兩兆的帶寬,但是隨之到來的市場需求讓它啪啪打臉。
因為用戶不但有語音通信的需求,還有大量圖像傳送的需求,甚至后者的需求更大,所以兩兆的帶寬遠遠無法滿足用戶。
大家想一想,兩兆是什么概念?現在我們普通家庭用一般是100兆200兆的帶寬,在五年前十年前一般的家庭都是用50兆的帶寬了,現在很多公司都是用的上千兆帶寬,所以這是AT始料未及的,落后的技術和產品就此讓AT在這一領域里一蹶不振。
正好華為預測到了用戶有比較大的數據通訊需求,開發了相應的產品,這就讓華為占得了先機,但是當時的華為也沒有完全想到,需求如此之猛烈,所以未來的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即使是百年企業,有時候也難以準確把握。
現在,華為的無線通信技術已經局部領先世界,但將來的技術思想是什么?技術路線是什么?這些研究和探索更多還是一種假設,這種假設是對市場需求的預測,既然是預測,就有對錯之分。
華為假設對了,那么技術路線就正確了,就容易成功,但如果華為假設錯了,那么華為就可能出現衰退。因此,面對當下成就的時候,任正非非常冷靜,他提醒華為人,一不小心就會重蹈別人的覆轍,所以必須在輝煌的時候思考失敗。
長期的成功更容易讓人飄飄然,導致過于相信自己以往的經驗,做出錯誤的判斷,最終導致巨大的失敗,因為市場對技術路線的選擇,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非技術領先就一定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有時候企業的成功,甚至有一些運氣的成分。
任正非坦然承認說,我們不知道客戶需求是什么,如果我們遇見客戶的需求都是魚翅燕窩,但是如果客戶的基本需求其實是麻婆豆腐怎么辦?我們魚翅燕窩做了一大桌,結果客人過來之后根本不喜歡,他就喜歡吃麻婆豆腐,那我們豈不是麻煩了?
所以華為對技術的發展,對市場的需求進行了非常多的預測,但是市場的真正需求只有變成現實以后,才能有市場來選擇和確定,所以任正非他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他經常提醒華為人,風險無處不在,再牛的公司都有可能一夜之間倒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