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哲學
灰度管理是任正非經營理念里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它的內涵十分豐富,什么是灰度?任正非為什么會提出灰度的概念?時間回到2010年,任正非在全球市場工作會議講話中提出了有關灰度管理的概念,反對為變革而變革,提出企業管理要適合國情,這個時候,2008年經濟危機影響還沒有過去,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華為進一步加大了研發投入,2009年的研發費用達到1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了27.4%。
這一年華為研發人員占公司總人數的46%,并且在美國、德國、瑞典、俄羅斯、印度以及中國設立了17個研究所,受益于中國3G的建設,華為2009年在中國市場實現合同銷售額100億美元,獲得了中國3G市場最大的市場份額。
所以這個時候的華為,并沒有受到經濟危機的巨大沖擊,在發展得順風順水之下,一些華為的干部就出現了毛躁的情緒,更出現了盲目冒進的傾向,出臺了一些看似非常大膽,但是風險很大的舉措。
比如當時華為某些營銷部門在制定營銷計劃的時候,曾經提出要絕對占領當地的市場,將友商趕出去,任正非反對這種做法,提出要給友商等同行們留下一些空間,不要把市場做絕,于是任正非提出了灰度管理的理念。
灰度是什么意思?任正非認為清晰的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方向產生之后,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它常常也會變得不清晰,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合理的運用灰度的思想,是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內達成和諧,這個過程需要妥協,通過妥協達到均衡。
任正非的經營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均衡,華為30多年的發展史,也是30年的變革史,這種變革就是建立在動態的均衡基礎之上的維度管理的概念,正是對均衡經營管理思想的深化,任正非自稱是一個有灰度的人,他認為介于黑與白之間的灰度是很難掌握的,能拿捏有度就是領導的水平了。
在灰度思想的指導之下,華為的變革都是適應當時公司的發展,照顧了各方利益的妥協式的變革,不是一刀切的絕對革命。比如,華為實施了末位淘汰制,在行政系統中每年淘汰10%甚至更多,被淘汰下來的人,并非一下子就被逐出公司,而是下崗培訓,培訓合格以后再上崗。
上崗以后他不是放到原來的職位,那肯定是要降級使用的,但是只要表現得好,做出來的貢獻也可以逐步提升,甚至在超越原來的職位,這就使得末尾淘汰制度在剛性之外,變得比較靈活,充滿了溫情,既落實了公司的制度,照顧了員工的情緒,還可以最大程度上留住真正的人才。
任正非很喜歡研究歷史,他的灰度思想,也是從中國歷史上一些失敗的變革中總結出來的,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變法,雖然對中國社會進步產生了不滅的影響,但是大多數并沒有達到變革者的目的,很多著名變法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比如北宋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的本意,是挽救北宋的政治危機,但是他當時制定的很多政策過于激進,直接觸動了士大夫和地主階級的利益,他沒有考慮到士大夫是統治階級的中堅力量,到了變法的后期,其中的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被放大,又引起了普通百姓的不滿。
當時的清苗法,這項措施本來是為了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救濟百姓的,但是在實際的執行中,卻出現偏差,地方官員強行讓百姓向官府借貸,而且隨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為了邀功,額外的還有名目繁多的勒索,這樣清苗法就變成了官府向平民放高利貸、收取利息的苛政,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宋神宗去世以后,在太后的干預之下,王安石的新法可謂悉數盡廢,這次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
任正非認為,變法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的變革太激進,太僵化,沖破阻力的方法太苛刻,如果他們用較長的時間來實踐,而不是太急迫、太全面,收效也許就會比較好,換句話說,其實就是缺少灰度。
任正非以史為鑒,在移植西方的管理理論時,融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提出了我們前文中所述的灰度管理,所以你會發現灰度管理和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按灰度引入管理中,就是要求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要在黑白之間掌握合適的灰度,以妥協、寬容、開放的灰色態度,兼容多方的力量,實現組織內部的最大合力。
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后來變得很糟糕,就是因為溝通的雙方過于極端和絕對造成的,所以說,我們個人也要學習一下任正非的灰度思想,遇到問題不要絕對化,不要過于沖動,要學會包容,學會換位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