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墳前野雞叫,就怕屋后蛤蟆跳”這句俗語,從字面看來看并不難理解,但仔細琢磨起來,其中的深意,如果不熟悉農村生活環境的人,還真不好理解。
在農村,墳前的野雞叫和屋后蛤蟆跳,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
先說說“墳前野雞叫”
不管是山區,還是丘陵地區,都有野雞出沒。野雞又特別喜歡活動在山里的灌木叢、草叢、小竹叢生之地、山谷的草地、樹林的邊緣之地等。
而這些地方一般都處于山里比較低矮之處,往往散布著村莊。有村莊的地方,在村莊附近必定有墓地。
村莊的墓地少不了灌木叢、草叢,很多處于樹林邊緣處,野雞經常出沒這些地方。
記得小時候,我們村莊旁邊的矮山上就有一大片上千年的墓地,有多條用于生產的大路穿過這片墓地,最長的一條有一公里多。
每當我走過這片墓地時,總會聽到一聲高一聲低地歡叫,“滴咕,滴滴咕,滴滴咕……”,有時野雞見人走近時,驀地起飛,在空中一邊飛一邊發出嘎嘎和撲翅聲。
如果運氣好的話,我還能在墓地撿到野雞漂亮的羽毛,帶回家插在大門框上。
村里的老人說,如果男孩子把野雞的羽毛插在門框上,長大后會找到一個漂亮的老婆。也有的說,野雞羽毛比雞毛更能避邪。
再說說屋后蛤蟆叫
蛤蟆,在我們家鄉是一種蛙類的總稱,常見的有癩蛤蟆、青蛤蟆(青蛙)、土蛤蟆(土蛙)、山蛤蟆(山蛙)、石蛤蟆(蛙)、樹蛤蟆(樹蛙)等。
在南方農村都知道,有流水的地方就有泥鰍往上鉆,有水的地方肯定有蛤蟆叫,就是沒有的地方也有蛤蟆叫。
每到春夏之時,正值梅雨季節,農村到處都是流水和積水,房前屋后也不例外。通常來說,農家屋后都有排水溝,又叫屋檐水溝,因下雨不停,排水溝的積水不斷。
而南方農村房屋大多離水稻田很近,有的人家房屋四周都是水稻田。雨停后,可看到屋檐水溝里有蛤蟆在蹦跳,有青蛙、有癩蛤蟆、也有土蛤蟆。
即使是大晴天,農家的房前屋后同樣有蛤蟆,尤其到了夜晚,一片蛙聲。
有一種蛤蟆平時不太發聲,天要下大雨和漲洪水的前兩天,這種蛤蟆叫得特別歡,聲音也特別尖銳,農家稱之為“漲水蛤蟆”。聽到這種蛤蟆叫聲后,農村都提前做好防暴雨和洪水的準備。
因此,在我家鄉,野雞在墳前叫喚,蛤蟆在房屋房后蹦跳,是一種自然現象,沒有什么極奇怪的。
那么農村老人為什么會有“不怕墳前野雞叫,就怕屋后蛤蟆跳”這種說法呢?
實際上,這句俗語采用的是比擬手法,也就是將物比做人,即把野雞和蛤蟆比做人。
野雞
野雞歷史上最初用來蔑稱呂雉,即劉邦的皇后,別稱呂后,漢高后,呂太后。唐代劉知幾著的《 史通·鑒識》說:
“案弘非劉氏,而竊養漢宮。時天下無主,呂宗稱制,故借其歲月,寄以編年。而野雞行事,自具《外戚》。”
清代浦起龍在其撰寫的《史通通釋》引用南朝劉宋時期史學家裴駰的《史記注》的話說:
“呂后名雉 ,故曰野雞 。”
后來野雞泛指姬妾。比如,清代馬鑾所作的《虞姬》詩:
“泉臺猶著楚宮羅, 垓下同歌不再歌。若問野雞當日事,可憐當日愧顏多。”
詩中的“野雞”就是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姬妾虞美人。
而在舊時民間,野雞多暗指暗妓私娼,也指男子合法夫妻之外私養的女子。“不怕墳前野雞叫”這句話中的“野雞”就是指后者。
蛤蟆
蛤蟆,在有一些地方雖然是蛙類的總稱,但是在我國民間通常指癩蛤蟆,即蟾蜍。
舊時,癩蛤蟆在我國民俗之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義。
從好的方面來說,癩蛤蟆是俗稱,古代稱之為蟾蜍。我國古代神話中,傳說天上月亮上有月宮,月宮內住著一只有三條腿的蟾蜍,因此,古人把月宮又稱之為蟾宮。
古人有“蟾宮折桂”來比喻科舉考度應考得中。《牡丹亭》有這樣的唱詞:
“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
清代曾樸著的《孽海花》第五回中有這樣的句子:
“只要吳剛老爹修桂樹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賜給我們老爺,我們老爺就可以中舉,名叫蟾宮折桂。”
蟾蜍在民間被授予吉祥之意。其寓意是招財進寶、鎮宅、旺財。民間俗語說:“家有金蟾,財運綿綿。”又有俗語說:“蟾蜍進門喜事到,瓦松上房早搬家”。
因此,在農村蛤蟆在房屋圍邊活動,包括在屋后活動,甚至進入院子內,并沒有不吉利的說法,相反,還認為是吉祥的預兆。
從壞的方面來說,蟾蜍在我國民間被稱為動物中的“五毒”之一。又因為蟾蜍渾身長疙瘩,模樣很丑,俗稱為癩蛤蟆。民間又有“癩蛤蟆想吃天鵝”的說法,用來比喻那些自身條件差,卻想得到,或者想玷污好的東西的人。
本文解讀的俗語下半句“就怕屋后蛤蟆跳”之中的“蛤蟆”,比擬的就是這種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怕墳前野雞叫,就怕屋后蛤蟆跳”這句俗語與野雞和蛤蟆有多大關系,其意思就是,不怕墳前有死者生前私養有感情的女人哭聲,就怕有癩蛤蟆的人物躲在房屋后面,暗地里找時機,打房里女人的主意。其后果就不用多說了。
這里得說一下“不怕”,實際上,按照很多地方的習俗,還是“害怕”。
過去農村,講究入封封土為安,一些地方風俗,對去世之人,在辦喪事時,隨便怎么哭喪,都沒問題。
但是,如果亡人入土,并堆出墳堆后,履行完民俗中所有的程序后,就不允許任何人到墳頭哭了,否則認為會打攪土里的亡人,不吉利。
也正因為如此,這句俗語在有些地方還有另一種說法:“寧讓墳前野雞叫,不讓屋后蛤蟆跳”。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俗語中的這種說法的農村社會背景,指的是封建社會時代,現在農村已經沒有這種說法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