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冒險才是最大的冒險
在創立華為十年的時候,54歲的任正非回顧華為的發展歷程,萬分感慨地說,我們深刻體會到沒有創新,要在高科技行業中生存下去幾乎是不可能,在這個領域,沒有喘氣的機會,哪怕只落后一點點,就意味著死亡。
這個時候華為已經在光傳輸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了,它的路由器,移動通信等系統產品也進入了世界先進的行列,然后華為的交換機在全球排名第九,這已經標志著一群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爭得了與世界著名公司平等的技術地位。
有創新就有風險,但是絕不能因為有風險就不敢創新,如果不冒險,跟在別人的后面,長期處于二流、三流,華為將無法與跨國公司競爭,也無法獲得活下去的權利,依循守舊,華為就不會取得這么快的發展速度。
華為就是在艱難學習中,在不斷冒險中成長起來的,所以任正非才說,不冒險就是最大的冒險,所謂的冒險,是說在這個方向還不明晰的時候,就要按照公司所理解的方向投入研發,那在管理變革上,新的這種管理模式,是否適合公司還沒有100%把握的時候,就引進這種管理的模式。
總之冒險的本質,就是在對事物還沒有100%把握的時候就去做,華為在發展過程中是多次冒險,比如2003年前后,我們的手機還處于蜂窩時代,模擬通信技術的時候,話費便宜的小靈通,中興通訊等幾個廠家瞄準了這個機會,瓜分了國內幾乎所有的小靈通市場。
這個時候華為沒有介入小靈通,華為當時為什么沒有介入小靈通業務?因為華為認為小靈通它只是一個中間的產品,3G、4G才是下一步通信技術的主流,所以華為當年是重金布局3G、4G技術,拱手相讓了這樣一個成熟的市場。
這樣的決策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冒險,如果保守一點,借助小靈通的業務,華為可以比較輕易地獲得這種手到擒來的巨額利潤,但這樣會大大分散公司的資源,不符合華為集中資源,重點突破的原則,更不符合華為預測的這種技術發展的路線。
所以華為果斷地放棄了,沒有了那筆巨額收益,還要投入巨量的資金和人力,到一個市場前景未明的領域,萬一這個領域不能產生很好的收益,華為的損失可不就是大了嗎?但是任正非甚至不冒險才是最大的冒險,所以說這個險必須冒。
當然了,華為的這次冒險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認為這種安全性高,效果好的數字通信技術一定會取代蜂窩模擬技術。
華為的冒險在于3G技術多久才能商用,市場多久才能啟動,市場會有多大等等,華為這個時候是不清楚的,按照華為的預測,華為的這種冒險是成功了,3G到來以后,華為一躍成為領先者,那到了5G技術,華為又成為5G的技術領先者。
當然,5G技術華為也是一種冒險,技術的領先帶來是機會的利潤,華為再將積累的這種利潤又投入到升級換代的產品研發上,周而復始,不斷的改進和創新。
1997年開始,任正非提出要全面學習,所以不惜讓華為人削足試履,經過痛苦的十年,華為終于全面導入跨國公司優秀的管理模式,華為能夠非常穩健的發展到今天,管理上沒有出現大的風險,已經說明了,當年那個冒險決策的正確性。
有人說,企業家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賭徒,因為在很多重要決策上,真的只能賭,當然了,這種賭和賭徒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真正的企業家這種冒險的背后,他有著清晰的邏輯,有縝密的分析,是對眼前利益和長久利益進行取舍的一種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