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侗族,恐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貴州,但其實除了貴州,湖南和廣西也是侗族大省,特別是在湘桂兩省交界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藏著一條鮮為人知的百里侗族文化長廊。
在與包茂高速基本并行的這條長廊中,坪坦河、馬龍河、頭溪等數條河溪穿越其間,串起雙江、黃土、坪坦、隴城等鄉鎮內的37個行政村和數百個侗寨,其中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的芋頭、橫嶺、坪坦、中步、陽爛、高步等6座侗寨,還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而坪坦河上的永福橋、廻福橋、永定橋、文星橋、普濟橋、迥龍橋、中步頭橋、中步二橋、觀月橋等9座風雨橋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坪坦風雨橋”。6個經典侗寨,9座經典風雨橋,構成了湖南通道縣百里侗族文化長廊的亮麗景色。
百里侗族文化長廊,其實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打造的一個概念,在湘桂黔三省的交界處,是侗族文化的大本營,所以侗族其實并不止分布在這一條長廊中,而是廣泛地分布于這一片區域。
說起貴州、廣西侗族多,大家可能都不會感覺奇怪,但說起湖南侗族也多,很多人可能感覺不到,其實湖南有通道、新晃、芷江三座純侗族自治縣,還有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這些自治縣都位于西南部的懷化市。
芋頭侗寨
百里侗族文化長廊北起點一般可以視為芋頭侗寨,這是通道縣侗寨中開發程度最高的之一,當然門票也最貴,門票40元,停車場離侗寨大概有800米,電瓶車10元。
作為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重要侗寨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芋頭侗寨還是值得一游的,如果你早上8點前或者下午5點后來,門票和電瓶車費也是可以免掉的。
侗族建筑看什么?其實每個侗族村寨都大同小異,主要的建筑就是寨門、鼓樓、風雨橋和吊腳樓,然后有特色的還有祭祀用的薩壇,生活用的糧倉等。
寨門是每個侗寨的空間標志性建筑,進入寨門,就代表進入了侗寨,這個與漢族村落的村口牌坊功能類似,很多侗寨都有一個或多個寨門。寨門也是村民們唱攔路歌、敬攔路酒的地方。
而鼓樓就是侗寨中的公共場所,不僅是侗寨的標志,也是村民們議事論事的中心,這個功能類似于漢族的祠堂。一般侗寨都至少有一座鼓樓,大點的村寨甚至會有五六座鼓樓,像在芋頭侗寨,就有四座鼓樓,而在這座太和鼓樓前面,還真的有一片芋頭地,芋頭侗寨名副其實。
芋頭侗寨最上鏡的鼓樓就是位于寨子中心的蘆笙鼓樓,這座鼓樓九重翹檐,塑有龍鳳花鳥圖案,雕梁畫棟,栩栩如生。
蘆笙樓的牌匾上還有兩個吹蘆笙的人物形象,而內部也是純木結構,不施一釘一鉚,上百年風吹雨打依然牢固如初。
芋頭侗寨最奇特的一座鼓樓就是崖上鼓樓,它與附近的龍脈鼓樓一樣,都是建于清乾隆42年(公元1777年),但這座鼓樓一半搭在崖上一半搭在崖下,16根長短不一的木柱平等受力,最長的一根有9.1米長。
崖上鼓樓內的“猴子頂瓜”形象,也是一大看點,據說還是鼓樓中的孤例,“瓜”在侗語中有硬朗的意思,這個雕塑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代表著猴子也來出一份力,讓鼓樓更加牢固。
相對于其他幾座鼓樓,龍脈鼓樓有些不起眼,走過路過一不小心就會錯過,不過這座鼓樓歷史悠久,也是建于清乾隆42年(公元1777年),是村中龍姓宗氏的鼓樓。
芋頭侗寨是一座侗族古建筑非常豐富的侗寨,除了蘆笙、崖上、太和、龍脈四座鼓樓外,還有四座風雨橋,分別為芋頭廻龍橋,塘頭橋、塘坪橋和塘尾橋。
此外,芋頭侗寨還有乾隆和嘉慶兩口古井,芋頭古驛道等,可以這么說,侗寨的精華在芋頭侗寨可以一覽無遺,所以芋頭侗寨收費也是不無道理的。
皇都侗寨
芋頭侗寨往南大概7公里,就到了皇都侗文化村,這個地方本名叫做黃土鄉,開發旅游后就叫成了皇都。
皇都侗文化村是個佛系收票的地方,收票處在公路邊上,事實上這里也是X083的一部分,你要說過路的,他也不會強制你買票,至于價格,網上說門票100元,優惠是70元,現場好像是25元。
皇都侗文化村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普修橋了,這座風雨橋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橫跨坪坦河,全長57.5米,是坪坦河上眾多風雨橋中的佼佼者。
不過奇怪的是,這座坪坦河上最精美的風雨橋,反而不是國保,只是湖南省保,為何未被列入國保名單,具體原因我也不知。
普修橋頭的一塊牌匾很有意思,從三個方向看過去分別是三幅不同的字,堪稱原始版的電子顯示屏,可以更換不同的內容。
普修橋旁的“里仁為美”寨門也非常精彩,堪稱侗寨寨門里的精品,不過整個皇都侗寨倒是十分一般,新舊建筑混雜,甚至還有一些磚房。
橫嶺侗寨
皇都侗文化村再往南8公里,就到了橫嶺侗寨,橫嶺也是通道縣6座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其中一座,是此行中收獲感最強的一座侗寨。
走進橫嶺侗寨寨門,有些雜亂的環境下,你能看到一座鼓樓和小小的城隍廟,鼓樓叫做內寨鼓樓,建于上世紀50年代,年代不算久遠,但村里還有城隍廟就有點獨特了。
橫嶺侗寨還保存了一些吊腳樓,這種干欄式建筑,是侗族村寨中最傳統的民居。
看完內寨鼓樓一定要往寨子里面走,走到河邊,因為橫嶺侗寨的精華在河邊的橫嶺鼓樓一帶。
這座頂著繁復的如意斗拱的建筑就是湖南省保橫嶺鼓樓,始建于清咸豐年間,其實走過一些侗寨后,你會發現鼓樓并不一定都是高聳如金字塔形的,還有各種各樣形狀的。
鼓樓的外觀和內部結構都可以不同,大小也會有很大的區別,但所有鼓樓的共同點就是功能,鼓樓一定是村中的CBD,聚會、議事、休憩、聊天的地方。
之所以說橫嶺侗寨是此行中收獲感滿滿的,那是因為侗族村寨人與自然、建筑與環境和諧相處的一面,在這座知名度并不高的侗寨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如果純粹的建筑美感或許只能得6分,那么恰到好處地配上優美的田園風光,再加上寧靜自然,沒有游客喧囂的環境,那么就能得10分了,而橫嶺侗寨就是這么一處地方。
大片的稻田、靜靜流淌的坪坦河,都是橫嶺侗寨的加分項,雖然稻田河流在湘南并不少見,但配上鼓樓、風雨橋、吊腳樓,那就是一幅完美的風光畫了。
廻龍橋
橫嶺侗寨往南1公里就是坪坦河上的第一座國保風雨橋廻龍橋,此行由于時間緊張,9座國保風雨橋只去了5座,廻龍橋是其中顏值最高的一座。
廻龍橋木構石墩,全長80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橋體全部用杉木拼接而成,據說沒有使用任何鐵器,橋屋上覆蓋有兩座重檐屋頂。
難以想象,在湘南一條全長27公里,平常寬不過10米的小小河流上,200多年來卻建造了上十座大型的風雨橋,保存至今至少也有9座。
坪坦侗寨
廻龍橋位于坪坦鄉坪日村,坪坦既是鄉政府所在地,也是古侗寨,注意看左邊的路燈,湖南很喜歡將有地方文化代表性的東西拿來做路燈,所以你經常會在不同的區域看到不同形狀的路燈,上面或者是文字造型,或者是水果,也或者是樂器,而這里就是一把侗族琵琶。
坪坦作為通道縣百里侗文化長廊的核心地帶,不僅保存了很多歷史古跡,也傳承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這里其實是一個值得深入了解的地方。
看簡介,坪坦古侗寨內保存了一批完整的清代古建筑,包括孔廟、城隍廟、南岳宮、飛山宮、中心鼓樓、高坪鼓樓、高坪薩壇、寨圍墻遺址、古驛道等等,可惜由于天氣太熱,我們沒有深入游覽,應該是錯過了很多。
普濟橋
好在稻田中的坪坦普濟橋還是看到了,普濟橋是9座國保風雨橋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普濟橋是一座伸臂懸梁式木構風雨橋,也是9座國保風雨橋中唯一的一座單跨弧孔風雨橋。
站在普濟橋上望出去,依然是靜靜流淌的坪坦河,兩岸的稻田和侗寨,連綿起伏的丘陵,寧靜而祥和。
在百里侗族文化長廊行走,哪怕不是刻意去尋找,你都能遇到很多的風雨橋、鼓樓和寨門,侗族建筑的“三寶”隨處可見。
陽爛侗寨
如果不想錯過6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侗寨和9座國保風雨橋的話,過了坪坦鄉后應該左轉前往中步村,村里的中步頭橋和中步二橋都是國保風雨橋,而中步村也是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侗寨。
可惜由于時間關系,我們錯過了中步村,一直往南來到了陽爛村,陽爛村雖然也是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侗寨,但貌似除了這座河邊的省保鼓樓外,缺乏可圈可點之處。
陽爛鼓樓是湖南省保,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有門樓、主樓、后樓和連廊四部分組成,是一座比較少見的門闕式鼓樓。
門前有座小橋,橋頭有對獅子,但獅子看起來似乎不是文物,像是水泥做的。
盡管是正午時分,鼓樓中依然坐滿了閑聊的老人,之前也曾說過,鼓樓的形式是多樣的,但功能是相近的,都是侗寨中的社交文化中心。
永定橋
陽爛村出來,便可路遇高團村的永定橋,這座風雨橋始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復建,是9座風雨橋中比較新的一座。
這是一座單伸臂迭梁式木構架廊橋,橋身采用傳統的挑梁代柱外展法建造,簡樸、美觀、大方而實用。
永定橋就在公路旁,不用刻意去尋找,走過路過不會錯過。
高團村過去沒多遠便是高步村,高步村需要離開主路右轉,前往高步的路上便會遇到廻福橋。
廻福橋
廻福橋侗語意思為“迂回龍脈,鎖住水口,福濟侗寨”,這座風雨橋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這一年也剛好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年。
高步侗寨
高步是通道縣最南端的一座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侗寨,高步侗寨不容錯過,除了村寨風光不錯外,9座國保風雨橋中的2座也都位于高步村。
除了村口的廻福橋,還有就是村中心位置的永福橋,這座風雨橋橋頭有鼓樓造型,十分美觀。
稻田與風雨橋簡直就是絕配,這樣的畫面,我覺得就是最美的中國田園畫。
侗寨除了鼓樓外,其實還有一個CBD就是村中的風雨橋,這里的功能和鼓樓差不多,但鼓樓的功能更齊備一些,例如有些鼓樓里會有電視,而且很多鼓樓里都有火塘,適合冬天聚會,但風雨橋上就更適合夏天聚會,穿堂而過的清風讓人格外舒適。
永福橋對面的秧田鼓樓,是村中造型最優美的一座鼓樓,高步是個大寨,不止一座鼓樓,至少有秧田、龍姓、河上、上寨屯等4座鼓樓。
大路橋
高步村往南3公里左右的高升村,你還能在路邊看到一座廊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就在路邊,所以叫做大路風雨橋,這也是一路上湖南境內的最后一座廊橋,往前數百米就進入廣西境內了。
當然侗族的風情其實還在延續,10公里外就是廣西境內最北的一座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侗寨高友村,往南8公里的林溪鎮上也有好幾座風雨橋,往南20公里就可以到達廣西最著名的侗寨程陽八寨,然后一直到達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可能很多人聞所未聞,但這里其實擁有很多潛力景點,除了前面所說的6座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侗族村寨,通道萬佛山也被列入第二批“中國自然遺產預備名錄”,此外,通道縣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中國傳統村落的侗族村寨28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3處,最美少數民族村寨8處。
如果細細游覽通道縣的主要景點,至少需要一個星期左右,作為一座知名度并不算高的縣城來說,確實是十分可以了,更何況湘南桂北黔東南一帶,還有很多隱秘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有時間的話,在這片侗族文化區域呆上個把月都不會厭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