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在中國歷史上不被認為是大一統王朝,北宋的疆域在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也是最小的,有280萬平方公里,280萬還是加上宋哲宗時期設立的隴右都護府,將宋的版圖開拓到今天的青海和新疆地區設立了西寧府,但隴右都護府也僅僅存在二十幾年,河西走廊被西夏所控制,燕云十六州和東北為遼所控制,遠不如西漢時期的660萬和唐朝的1200萬,連最早的秦朝也不如,秦始皇時期的疆域達到了350萬平方公里。
宋朝在軍事上有著兩大致命的致命弱點
第一.地勢險要的燕云十六州被后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給了遼國,華北平原無險可守,宋一直和遼戰爭不斷,而華北平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區,隨著戰亂不斷,宋無法把重心放在農業上面,再加上宋把都城建立在開封,開封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時時刻刻受著威脅,宋需要直面面對強大的遼朝的騎兵。
第二.北宋缺乏戰馬,古代戰馬重要性不亞于二戰時期的坦克,機動性和戰斗力都很強,步兵碰見騎兵就相當于狼見到了一群羔羊,比起燕云十六州的無法收復,更嚴重的是西夏在西北的割據,西夏自唐末開始崛起,其先祖拓跋思恭幫助大唐收復首都長安,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世代割據西北五州之地長達一百年,在宋初被契丹所扶持,西夏在河西走廊進行擴張,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公里。
遼用其來牽制北宋,北宋要從北面和西北面對兩個敵人,而唐朝最重要的馬場在隴右地區。
唐朝的馬場被西夏和宋朝平分,西夏占據著河套地區的靈州和夏州是重要的馬場,宋朝雖然也占據了秦州、隴州、原州等馬場,但因為人口稠密再加上此地和西夏接壤 ,需要屯駐重兵防備西夏,因此無法在此養馬。
唐朝時期的馬場
北宋早期主要在河東、陜西向吐蕃買馬。但隨著西夏在河西走廊日益強大,西夏壟斷了北宋買馬的貿易,西北馬越來越難買,馬的質量也下降。
在宋神宗熙寧期間改革了買馬的方式,設立了茶馬司,設立了兩個總部一個在四川成都,一個在陜西的秦州,在四川種植吐蕃不可或缺的茶葉,再運到陜西去和他們換馬,在宋神宗時期進行了熙河開邊,將宋朝的實力擴張了青藏高原地區,在哲宗時期設立了隴右都護府。
戰馬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到了南宋陜西丟失,戰馬的問題再度突出,茶馬司的總部則只能設在成都,到了南宋只能從西南夷買馬,但是川馬質量遠不如西北馬,南宋曾經嘗試從廣西去大理去買西北的吐蕃馬,馬的質量雖然高,但成本過高,入境的馬遠不足以組建一直騎兵,南宋只能依靠水網密布的江南和巴蜀的天險阻擋金兵。
而燕云十六州中的晉北地區則是天然的馬場,蒙古滅金時期首先攻打的就是金朝的馬場恒州(今大同地區),破壞了金朝騎兵的戰馬的來源最終加速了金朝的滅亡,如果宋朝初期收服了燕云十六州境遇可能就會大不相同,擁有了穩定的天然防線和馬場,再收服河西走廊,就有機會再現大唐盛世。而宋朝的統一路線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統一策略一直被人所詬病,認為應該先取北漢,再取燕云十六州,最后南下再取得富庶的江南地區易如反掌。
唐中期疆域
那我們來看看這個先南后北的統一策略是否正確呢。
先南后北最早是在周世宗柴榮時期被提出,周世宗時期面臨著更嚴重的內憂外患,北邊有北漢和立國四十年的契丹領土廣大,控制著漠南漠北、東北和半個河北和山西的光大地區,面積達到了489萬平方公里,兵力強盛,南邊雖然都是都是割據政權,但南唐的實力很強,后周初期的面積只有85萬平方公里,南唐的面積有75萬平方公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樸向周世宗上了《開邊策》,首先提出了先易后難的統一策略,他認為北方的北漢兵力強悍,又有著契丹作為后盾,北方應該先以防守為主,而南唐雖然富庶但兵力弱,我方應先奪取南唐的江北地區,奪取江北后,江南則更容易獲取,繼而嶺南和巴蜀必定望風而降,北漢只能強取,進而大兵壓境奪取北漢,再奪取燕云地區則天下可定。
后周
柴榮由此采取了他的戰略,先攻南唐奪取了南唐江北14州,后周的面積也從82萬平方公里達到了105萬平方公里,但此時契丹南下,世宗看到南方暫時平定,南唐再也不能成氣候,由此北伐中原奪取了遼國的三州三關,可惜天不遂人愿,年僅39歲的柴榮病逝,導致了后周被趙匡胤所奪。
而趙匡胤的策略也是按照世宗的策略而來,經過和趙普等人商議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統一策略,而先南后北的理由則是,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國庫空虛,因此要先取四川,再取湖南湖北,最后取得江南,獲取這些割據政權的財富補充國庫,繼而北伐收服北漢,北漢作為北宋和契丹的緩沖國,可為北宋阻擋契丹的兵峰,等我統一南方后再取北漢也不遲。
北宋由此開始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北邊防守南邊進攻,先后滅 荊南、武平打通了進入江南和嶺南的通道,此后又從陜西入川滅掉后蜀,南下滅掉南漢,最終滅掉了南方最強的南唐,吳越國在978年納土歸宋,宋朝完成了南方的統一,但錯過了統一北方的時刻。
契丹自耶律阿保機稱帝后,一直內亂不斷,每次新君即位都是一次內亂,在遼太宗南征失敗后,遼世宗被擁立為帝但和其奶奶述律太后不和,差點引發大戰,此后在951年遼世宗南征被奸臣害死,遼穆宗繼承帝位后內部又陷入一場內戰之中,遼穆宗時期停止了南征休養生息,但其殘暴好殺飲酒過度,人稱睡王,周世宗在遼國力衰敗后進行北伐奪回了三州三關,如宋采取了世宗的策略,進行北伐收回燕云十六州也不是不可能,燕云地區面積達到了十萬平方公里,人口在遼也占到了五分之二,宋如果奪取,則遼必定勢力大損,國力衰敗,大同地區又是天然的馬場,宋由此可解決缺少戰馬的窘境,而在宋統一南方期間,遼穆宗被害,明君遼景宗即位,遼逐漸恢復了國力,等再到979年太宗滅北漢,繼而北伐契丹時,已經師老兵疲,太宗則是文人出身不知兵事,結果遭遇了高粱河大敗。
此后宋太宗又趁遼景宗去世,承天太后蕭燕燕和遼圣宗孤兒寡母之際,在986年再度進行了北伐,宋太宗的微操導致了這次戰爭的失敗,也標志了先南后北的策略的失敗,宋朝時時刻刻要面對北方的威脅,在宋真宗時期進一步加劇,雖然澶淵之盟使得兩國獲得了百年和平,但宋朝卻要給每年送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損耗了國力,另一個則是西夏的崛起,在宋太宗時期收服了定難軍的割據,但黨項的拓跋家族又在遼的輔助下和宋作對,西夏經過李元昊祖孫三代的努力,統一了河西走廊,宋真宗因要對付遼,卻放任了西夏的發展,西夏在李元昊時期三次攻宋都大獲全勝,宋為了和平卻被迫要給西夏歲幣,每年賜予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另有其他歲時賞賜,合計絹十五萬匹、銀七萬兩、茶三萬斤。
西夏
而西夏則只需要向宋稱臣,宋卻要給西夏錢,宋贏了戰爭卻要給遼錢,宋花錢買和平,加速了內部的積貧積弱,此后在宋神宗時期擴張到了隴右地區,準備滅西夏但因用人不當導致了失敗,宋徽宗時期聯金滅遼,收復燕云地區無可厚非,但宋朝的脆弱卻暴露在金的面前,自己無法收復燕云十六州,那個時候遼的主力則是在和金作戰,金只把燕云六州給了宋,但需要大量的贖城費,宋為此花了大量的金錢,但得到的只是被金劫掠過后的空城,宋的軟弱也導致了自己的滅亡。
如果在宋太祖時期收服燕云十六州,那將是另一番場景,遼由于失去燕云地區實力大損,自此成為了像突厥一樣的游牧民族,宋則可以繼續西進平定河西走廊,打通進入西域的通道,宋則可再顯大唐的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