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影視形象
明朝一代名將俞大猷,大凡世人對他的印象評價,通常只有四個字:抗倭英雄。頂多再加上一句,“與戚繼光齊名”。其他的印象,近于寥寥。
但筆者覺得,在人物氣質(zhì)上,俞大猷是明代最接近宋將氣質(zhì)的武將。“宋將氣質(zhì)”是我個人對宋朝征戰(zhàn)人物做出的歸納定義:即能文能武,且達到一定高度;并有著濃烈的家國情結(jié),以及軍事浪漫主義情懷。
俞大猷的氣質(zhì)光芒,很大程度上被激烈、動蕩的抗倭戰(zhàn)事掩蓋了,導(dǎo)致世人只看到他抗倭成就的一面,而忽略了他的個人魅力。
俞大猷的“能文能武”:文的一面,詩風(fēng)直追陸游、辛棄疾,留下諸多鏗鏘豪邁、格調(diào)浪漫的戎馬詩詞;武的一面,武學(xué)造詣能趕岳飛,俞氏棍法、劍法、陣法自成體系,其棍法納入少林傳承、陣法入軍中教材。
俞大猷影視形象
回顧俞大猷的一生,這么厲害的一個人,卻差點被埋沒。而武平千戶所(福建武平縣),就是俞大猷實現(xiàn)人生崛起的最重要臥龍之地,俞大猷在這里思考清楚了戎馬方向、報國路徑,并在武學(xué)、文詞方面厚積薄發(fā)、一鳴驚人!
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之前,俞大猷只是個迷茫的中年武人,何去何從尚不得知,遑論家國抱負(fù)前景。從文武才學(xué)上,他當(dāng)然夠得上“未來之星”的標(biāo)準(zhǔn),無奈他不諳官場政治,先前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俞大猷的祖上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獲得了世襲百戶的待遇。但俞大猷在三十二歲的時候(1535年),更進一步,考中武舉人,獲得千戶武將身份,守衛(wèi)金門。可惜沒過多久,俞大猷就因擅自上書發(fā)表海防政策建議,被上峰剝奪了武職。
在那之后,俞大猷不改本色,孜孜不倦地向朝廷高層上書軍事建議,最終贏得了兵部尚書毛伯溫的器重,后者又把他推薦給宣大總督翟鵬。翟鵬被俞大猷的軍事才能折服,親自屈身向他表示敬意。
俞大猷像
但這并什么卵用。毛伯溫的器重,翟鵬的敬重,并沒有為俞大猷帶來一官半職,他依然是一介布衣(千戶待遇早前也被剝奪)。可能是時機未到吧,器重他的毛伯溫也很無奈,暫時沒辦法安排俞大猷。
真正的轉(zhuǎn)機,在嘉靖二十一年出現(xiàn)了。因北方蒙古軍隊入侵,皇帝下詔選拔天下武才,俞大猷自然報了名。這一次,器重俞大猷的毛伯溫,終于有機會安排他的職位了。
兵部尚書毛伯溫下了一紙調(diào)令,將俞大猷任命為福建汀漳守備。原本在京城苦苦等候機會的俞大猷,回到福建,連老家晉江都沒回,直接奔赴汀漳守備行司(相當(dāng)于軍分區(qū)司令部)所在地:武平千戶所。
用歷史眼光來看,武平千戶所地處偏遠山區(qū),著實算不上一個稱心如意的任職地。但對俞大猷來說,這是他的最佳去處了:汀漳守備司是福建西南片區(qū)最重要的軍事單位,空降該地?fù)?dān)此守備大任,為年近四十歲的俞大猷打開了一扇廣闊的通向軍事巔峰的大門,俞大猷等如突然被安上了一對隨時可以翱翔萬里的翅膀。
武平千戶所明代城墻
俞大猷來到武所駐扎下來(駐地今武平縣中山鎮(zhèn)),沉積心頭數(shù)年的陰霾一掃而空,心情格外的好。他站立于武所城墻之上,手扶佩劍,俯瞰軍營兵士操練,心生豪邁;又眺向遠處的武龍山,木秀于林,待風(fēng)來襲更顯蒼茫,執(zhí)杖天涯的英雄之氣在俞大猷靈魂深處生長。此情此景,可用俞大猷的詩句來形容:“半生磨劍白于霜,此日觀光始露芒。”
豪情萬丈,武藝襯之。俞大猷抱以極大的軍事熱情,帶領(lǐng)兵士日夜操練,擊劍、舞棍、習(xí)陣法,他的武藝才能也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半生武學(xué)得以致用,沒有比這更痛快的事了。
武所地處閩粵贛邊,山賊小寇常有,但呈規(guī)模建制的軍事動亂罕有。平時鮮有出兵打仗的時候,俞大猷便潛下心來,以一顆武癡之心刻苦鉆研更精進的棍法、劍法、陣法。
俞大猷的武藝水平有史為證:他后來著有存世百代的《劍經(jīng)》,創(chuàng)立了在明朝軍中揚名立萬的“俞氏棍法”,甚至在多年后“挑戰(zhàn)”嵩山少林寺棍法大獲全勝,并反向?qū)ι倭炙律私塘?xí)輸出棍術(shù)。俞大猷的高乘武藝心得,有相當(dāng)部分就是在駐扎武平千戶所期間研習(xí)所得。
武人俞大猷,有一顆邊塞詩人的靈魂,且遣詞盡顯大家之風(fēng)。如果說他早年的詩作略顯晦澀、個人意氣稍濃,那么從他駐扎武平千戶所開始,俞氏詩詞逐漸向家國情懷、英雄氣概、天下蒼生等主題意象靠攏。
為抒發(fā)詩意并以文會友,俞大猷在武所城墻上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文人會所——讀易軒。每逢節(jié)假日或明月皎潔的夜晚,他廣邀軍營或地方上的文化人、讀書人,詠詞吟詩,別有一番雅致。通過以詩會友,俞大猷既抒發(fā)了詩情,又增進了詩才,更在心底釀造了一壇濃烈的家國英雄酒。
俞大猷寫有一首名為《秋日山行》的詩:“溪漲巨魚出,山幽好鳥鳴。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蒼生。”他從未提及此詩寫作背景。但筆者高度懷疑,此詩或為俞大猷在武所期間所作,“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蒼生”,抒發(fā)了俞大猷身處邊遠之地但心懷天下蒼生的戎馬詩人情懷。
武平千戶所(今中山鎮(zhèn))永安古橋
歷史記載,俞大猷前后在武所駐扎數(shù)年,雖領(lǐng)兵打仗的機會不多,但他多次擊退了從廣東方向來襲的海盜、寇亂等。其中一個名為“康老”的盜匪團伙,被俞大猷率軍俘斬三百余人。后來閩粵贛邊的盜賊匪徒等勢力,驚懼于俞大猷的威名,不敢來犯。
正因為俞大猷對穩(wěn)定閩粵贛邊社會治安有突出成就,他于數(shù)年后升任廣東都司指揮僉事——相當(dāng)于今天的省級軍區(qū)副職指揮員,軍級三品。俞大猷從此步入軍中高級將領(lǐng)之列,一代抗倭名將正式踏向了海上戰(zhàn)場。
多年以后,每當(dāng)俞大猷在海上斬殺倭寇、吟詩高歌的時候,想必他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在武所的日子——以此為標(biāo)志或分水嶺,俞大猷找到了報國的路徑,一步步走進了歷史的榮耀薄。俞大猷詩曰:“待看流沙遙萬里,須臾踏破古豐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