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西京
引言
李世民率軍圍攻洛陽,駐營北邙。這日午后,攜眾將觀形察勢:北望,河北懷州地面,營壘森森,旌旗獵獵,馬奔車流,黃塵沖天,夏王竇建德親率十五萬人馬,援洛而來;西望,洛陽城高墻厚,強駑重炮,嚴防死守。數月來,唐軍數次攻城,均告敗北。昨夜,流星探馬飛傳高祖密敇,令世民退守新安、澠池一線,背倚潼關,尋機再戰。
腹背受敵。眾將相顧,盡皆失色。世民見狀,道:“明日恰端陽佳節,眾將各自回營,休兵一日,后日議戰。”
軍師徐茂公側目,見李世民臉上,已罩上八分愁云。
“三軍在一帥,一帥在決心?!泵纳癫粚帲斠谷霂ぃ娎钍烂聃久紳馑?,憂色重重。說:“主公,中原乃天下腹心,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有民諺,‘天下興亡于百姓之口,社稷定鼎于黎元之言’。明日愿陪主公私游于村野,閑觀山水風景,暗訪民心向背,洗眼而知勢,明勢而決心,不知可否?”
世民頷首。
一
翌晨,兩人易服,縱馬向東南山區而馳,沿洛水,過芝田嶺,入汜河,越中山嶺,進入金谷堆地面。沿途田野荒蕪,多是無人之地。
戰馬一聲長嘶,兩人抬頭,一道山梁迎面撲來。走近山腳,只見此山弧如半月,兩峰排闥,一道數丈寬清溪,沖開山門,噴霧濺絮,迤邐而下;溪畔兩側,入目盡竹。那竹叢叢,簇簇,高矮相攜,粗細搭肩,微微夏風里,枝呼葉唱,嘩嘩有聲。眼前,翠竹叢中,現出一家農院,抬望,風拂竹動,農院背后不遠,露出一座紅瓦寺院。
世民駐馬嘆道:“好一處幽山奇景。”
“主公,山深必有猛虎,景奇必隱高人。”
于是兩人下馬,放韁系馬于溪畔兩棵高柳上,任兩匹馬吃青飲溪。爾后,兩人走進眼前這座農家。
青竹桿桿,繞院長成半月形一圍院墻,院內,正屋面南,兩廂房東西相對,屋墻條狀石塊壘成,頂上鋪著厚厚的山草。兩人推開竹扉,走進院內。只見東廂房盤著一個泥糊的鍋臺;鍋臺上一鍋,上覆竹蓋。一位五六十歲的老婦,一手拿條野艾擰成的三股火繩,另一手從鍋臺旁抓起一把麥秸,捂住火繩,“咈咈”,“咈咈”一陣猛吹,麥秸起煙冒火,老婦把麥秸入進灶膛,放上數把碎草末子,架上幾根劈柴,火苗嗶嗶啪啪竄上來。老婦乘空,回身招呼兩位客人。
竹蔭里,老婦仿佛知道今天來客似的,早備好竹桌竹凳。不大功夫,老婦從灶伙端出兩碗黃白黑三色雜揉的扁食(方言,水餃),置于竹桌,邀兩位客人午餐。
世民詫疑,欲問,茂公確搶先開言:“老人家,打擾啦。家中還有何人?”
老婦未言先淚:“前些時,洛陽王世充和李密在俺鞏縣興洛倉打仗,興洛倉離俺這可近。俺兒被抓走充軍,丈夫搶去修洛陽城墻,兒媳病死,孫兒放羊拾柴,家中只剩俺一老一小啦?!?/p>
兩人相顧,欲慰老婦。
老婦指著自家背后,又道:“俺這是王水泉,山下的溝叫竹林溝。山上有一寺,叫竹林寺,寺院后邊有一片紫竹,老輩子人說,觀音菩薩成道于紫竹林?!^音坐殿,山和水善’。上輩老人傳,觀音常點化世人,可靈啦?!?/p>
茂公迎上話茬:“觀音成道于紫竹林。佛書確有記載。”
老婦接話:“近時來了一位駐寺高僧,昨午他從俺家門口過,對俺說,今日俺家當有貴人借食。俺連夜借遍全村,才借來半瓢白面(小麥面),半瓢黃面(谷子面),半瓢黑面(黑豆面)。難為兩位貴人,五月端陽到俺家,就吃鄉下人一碗三攪扁食?!?/p>
世民望著老婦一臉愧色,三分驚喜(此地竟有高僧,高僧竟知此地今來貴人),七分感恩,遂示意茂公。
茂公掏出隨身攜帶的二十兩白銀,“老人家,今日一餐,價可千金,還望收下?!?/p>
老婦堅辭,對茂公道:“‘一搾沒有四指近,有緣碰見都是鄰’。鄉里鄉鄰,您見外了。”又道:“這幾個月來,三村五里老少爺們兒都在傳,說大唐天策上將秦王李世民率軍討伐洛陽,如有方便,麻煩兩位給李世民捎個信兒,叫他早日打下洛陽,給俺百姓一個平安世道。信兒能捎到,俺這頓飯就值啦。”
老婦數言,似一通戰鼓,驚得李世民胸中那七分感恩,三分驚喜,化為十分愧疚。雄心一震,腰下劍匣錚錚,正欲慰老婦幾句寬語,忽見老婦扭臉問自己:“不知貴人從哪來?可是去寺院上香?”
世民忙答:“正是,您說的高僧在不在寺?”
“佛門雖慈善,不渡無緣人。高僧行蹤不定,看您的緣份啦?!?/p>
茂公乘此機會,以討水之名,進入灶伙,將那二十兩白銀輕掩于那堆麥秸叢里。
兩人走出竹扉,老婦手指言畫,指點著上竹林寺的路徑……
茂公回首看世民,那臉上八分愁云,如忽爆一閃,已減去三分……
二
老婦送客至山跟,輕聲對茂公道:“貴人甭忘幫俺給李世民捎信兒啊。”
世民側耳,胸中又是一通戰鼓,心中暗勵自己:“百姓即天,天心即民心。此生當永銘中原百姓寄望之心!”
茂公駐步躬身,捫胸而答:“老人家,萬望放心?!?/p>
兩人剛啟步上山,忽見一只花色長尾,紅腹錦羽的山雞,從半山飛撲而下,落于兩人路前。
老婦攆上幾步,對兩人說:“這是竹林寺高僧喂養的飛禽,通人性,可喜和人戲耍。山中人少,一見有行人,就飛在人前頭,為來寺生人帶路。貴人可隨這禽上山,不一會兒,便到寺院?!庇侄Z茂公道:“高僧是個怪人,好跟俺山里百姓來往,您甭惹罪這怪和尚?!?/p>
兩人再三拜謝,隨禽上山。那山雞一會展翅飛于竹梢之上,一會兒回飛于兩人路前,蹦蹦剪剪,高飛低趨,兩人隨禽時快時慢,時說時議,不一會,眼前一坐寺院,紅墻碧瓦,飛檐翹天。那禽掠至山門正脊,朝寺院引頸一歌,響裂竹林上空。
兩人舉目,山門額頭,勁書三個大字:竹林寺。
此寺背靠嵩山,遠眺黃河,植根竹林。山門正前,天生一蓮花泉,當地百姓又叫“花泉”。這時節,數畝大一鏡泉池,蓮莖似綠箭射天,蓮葉似綠蓬撐傘,微風里,綠光飄搖,裊娜姿俏,綠葉點綴清波,清波嬉戲綠葉。紅干大日頭下,讓人一近泉邊,頓有“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之感。泉池在山門數尺前側,分為兩股清溪,攜手下山,于山腳下,匯成那道數丈寬的清湲,一流向東,入注小關河。
民間傳說,很久以前,竹林寺內一眾僧人,暮鼓晨鐘,揚善于此。寺內有一煉丹房。掌寺老和尚采藥、煉丹、制膏熬湯,為來寺香客和三鄉五里百姓治病驅災。一日,老和尚外出,交待打柴護院的小和尚,煉丹房有一爐正練的“紫砂丹”,萬勿打開。老和尚走后,一日,小和尚忽聞紫砂丹爐奇香撲鼻,甚為好奇,遂打開,頓時,香氣沖天,眾僧皆奇,各食一粒。誰知朱砂丹入肚,眾僧身姿飄搖,隨著竹林寺平地騰空。恰老和尚歸來,見狀,忙抓住竹林寺門檻,一并升天成仙。于是,周邊百姓便有了“天上竹林地上少林”的說法。
時光流轉,中原各方鄉賢名流,為勵世人擔綱補天,救民于水火,紛紛化緣集資,于此地復建、整修了竹林寺。西晉末,彭城人仲令義,其父做官洛陽,其隨居洛。受智山法師教誨,入竹林寺受戒,成為中國第一位女比丘尼,即著名的凈撿法師,主持竹林寺。其中年隨父告老返鄉,又創徐州竹林寺。
兩人走近山門。山門前,一通石碑,陽面刻著以上傳說故事,陰面刻著:寺者,施也!入寺者當先有施善之心,出寺者當行施善之舉……
山門兩側,上聯醒目:小寺施三鄉五里百姓碗米尺布;下聯暖心:中寺施七州八縣黎民秋收春足;一道足可寫十數字的橫額方框,僅靠前寫了四個大字:大寺擔天……
李世民一字一聯,嘴嚼著寺聯,茂公在側自言自語道:大寺擔天,大施當擔,擔日月星辰光沐神州河清海晏!
“擔日月星辰光沐神州河清海晏!”世民看看茂公,心中一動!欲前行進寺。掃眼一瞥,見寺內大殿墻裂,配殿塌角……
忽然,一陣脫俗高論,在這寂寂午空洗耳有聲:
“穿山行,竹林坐,三卷五卷醉中歌。閑來與僧擺一伙。香火長,寺院闊。老和尚,你看老夫樂呵不樂呵!”
“九州行,四海坐,腳丈金歐仰天歌。閑來與君卜一課。庶民重,江山闊。老伙計,天下樂呵吾樂呵!”
茂公手扯世民衣袖:“山中高士也!”
兩人又聽:
“老和尚,擺一伙吧。老夫:園月照方窗,有規有矩——不準耍賴?!?/p>
“老伙計,中。本僧:長竿垂短釣,能屈能伸——何必如此!”
“老夫:出子不悔即高手。”
“本僧:略展胸韜握勝卷?!?/p>
兩人尋聲望去,隱約可見寺后樹林里,兩個白首老翁迎面而座,你言我對,辭鋒激烈。不知干啥。
世民悄然前行,茂公隨后,兩人斂手斂腳,向寺后移去。
茂公目射世民,只見其臉上忽如一陣東風掃蕩,那八分愁云,此刻,又減去三分……
三
寺后,遠處,一片綠竹,前幾天一場透雨,洗潤千株萬桿,節清桿綠,水滴纖纖翠葉,新如碧玉。緊挨綠竹,是一片紫竹,桿紅葉赤,燦然耀目。綠紫相伴,別是一番洞天。
貼近寺院后墻,有一方空曠之地,蒼松老柏,虬枝挺拔;粗槐高棗,新葉繁茂。樹蔭下,擺有三五石桌,十數竹椅。午后的太陽,萬支光箭,穿過一層一重一重一層樹葉,隨著穿山風的搖曳,點點黃金碎斑,在茂草奇花叢中恍動。一群群小燕,忽而低空飛掠,時而剪飛竄天。
涼爽爽的樹蔭下,兩人見兩位白首老者,低頭相對,背對者僧服岸然,一派仙風道骨,坐在一把小方竹凳上。迎面老者頭戴透風竹笠,身著白布汗衫,長著一副民謠相:‘上身長,伴君王;耳垂肩,做高官’。一把鋤頭,木把橫臥,鋤頭扎地,老者坐在鋤把上。兩人正潛心于地下斗智園地。
地下,畫著一個方框,八縱八橫,四十九個方格,雙方各以隨手之物為棋子,各擺十六枚子,攻守進退,以一方逼殺另一方子盡為贏。玩法有“四門定”、“攆老和尚上山”,“擔擔抬抬”等,山民謂此“擺方”。此刻,迎面老翁執小木棍為子,高僧執小石子為子,正在博弈“楚河漢界”。
世民茂公悄然靠近,只聽那迎客山雞飛向寺內正殿偏脊,陡然一聲長亮,驚得兩位斗智老者不由身子一震。
世民茂公急隱于身旁一片棗樹叢后。
竹笠老者端起身旁一節竹杯,連飲幾口,死盯著眼前“方勢”,朗然大笑道:“老和尚,你遠道而來,吾洛陽弩強炮猛,十五萬援軍又到,前夾后擊,看你往哪逃!”隨即,朝對方陣圖押上一子。
茂公心中一驚,看看世民,面卻淡定。
那高僧抬首,手指地下“方圖”陣勢,笑道:“老伙計,你金剛怒目,不如我菩薩低眉。本僧云游四方,對中原地形了如指掌???,本僧將北邙大營一分為三,一路越轘轅關,過登封,奇兵突襲洛陽;二路從偃師正面逼擊洛陽;三路過伊水,側攻洛陽。此三路人馬足懾王世充據城不敢妄動……”
世民手觸茂公衣襟,點首贊許。
“河北民謠,‘豆(竇)芽高過房,也難做大梁?!韵耐醺]建德成不了氣侯。這次,竇建德水陸并進,與鄭合圍唐軍,突破口選在‘??阡尽?。河南民謠,‘豆(竇)入???,豈能長久’???,本僧只需親率一旅精銳,遣猛將為先鋒,據武牢,扼其咽喉,爾后,誘敵半渡,猛攻其中軍,夏王必被生擒,王世充恃者,援軍也!唐軍押夏王于洛陽城下,王世充必降。本僧坐一侍二,一舉滅鄭、夏兩國,此天助大唐奠一統天下之基也,哈哈哈,老伙計,這叫好佛住后殿?!?/p>
世民遂對茂公耳語:“此僧看亂世英雄,入木三分;閱天下走勢,洞若觀火。軍師當據此審勢運籌,遣將調兵。明晨三更升帳,四更造飯,五更出征……”
茂公摩拳擦掌,欣然點頭。再看世民,臉上如紅日當空,那八分愁云,此刻,蕩然全消。
忽見二老互舉手中竹杯,笑聲朗朗:“愿大唐一統天下,還太平于百姓?!?/p>
世民拉住茂公,兩人三步一退,五步一弓,不動一點聲響,退至山門處。世民解下腰中一塊玉佩,系于山門門環之上,遙對二老背影,一連三躬……
夕陽里,那只紅腹山雞展翅飛回山門正脊,挺起鮮亮的紅脯,翹起五彩斑斕的鳳尾,點一下頭,揚一下頸,沖著下山的石徑,長鳴三聲。
兩人回首,向著山雞頻頻揮手……
旬日后,竹林寺進香者一日多似一日,眾香客眉飛色舞,眾議一題:近日,唐軍生擒竇建德,鎮降王世充,一舉平定洛陽,中原安也!唯有一村婦,獨擎一炷,獨執一辭:“倆貴人啊,您可把俺信兒捎到啦,俺端午這兩碗三攪扁食真值啦。”遂又掏出二十兩白銀,捐進寺內“功德箱”。
尾 聲
貞觀三年,竹林寺經長安所賜官銀大修,煥然改觀。寺內高僧,在寺內建一玲瓏小樓,樓正面大書:藏經樓。兩側有聯。上聯:經化慈云寺小境界大;下聯:書播善雨鄉野智慧高。又將李世民所贈隨身玉佩,邀巧匠特制一匣,置玉于中,供于一樓正廳,奉若鎮寺之寶。由而進香者云擁而來,不遠千里,香火旺于唐、宋、元、明。毀于明末大亂。
時值盛世,當地竹林鎮長壽山景區,于當年遺址,集資重修竹林寺。當年盛景,于今復現。奇的是:新建竹林寺彩塑觀音像完工之時,寺院坐落的半山處,竟涌出一眼清泉,半山出泉,尚不多見。且泉眼正對寺內觀音菩薩手執的楊柳瓶口。村人驚異,遂稱此泉為“甘露泉”。
此泉,可是當年的蓮花泉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