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為房主宅為賓,東西廂房不住人”,這句農村俗語從字面上看并不難理解,但是,具體說到農村傳統民居時,容易出現歧義和誤解。
而這句話中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就是前半句,至于后半句,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在具體做法上存在很大差異。
1、門為房主宅為賓
“門為房主宅為賓”這句話里,包含的農村傳統民居名稱,即門、房、宅。
這里的關鍵是“門”,通常來說,指有兩扇門扇的大門,單門扇的門,舊時稱戶,只有兩門扇的門才稱之為門。
一座宅院有兩種大門,即正屋大門和宅院大門。到底是指院大門,還是指主屋(正屋、正堂、北房)的大門呢?
要知道這兩種大門在農村傳統民居的作用有很大差別,也是一些人在理解上容易出現偏差的地方。
在農村,傳統民居在修建房屋時,有一個順序,先建主屋,再建左右(東西)廂房及其他附屬建筑,再修建圍墻和大門。
當然,也有一些人家,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一時還沒有能力建左右廂房,也要先建主屋,再修圍墻和大門,等有經濟能力了再建左右廂房。從傳統建房習俗上來說,這種順序不能顛倒。
如果修建一個新的宅院,特別忌諱在任何房屋都不建的情況下,先把圍墻建起來。其原因是民間認為先建圍墻再建主屋,像一個“囚”字,即牢房的意思。民間認為,這樣做,家里會出犯人,這自然讓人忌諱。
這主要是古代官府流放犯人到邊遠之地,沒有現成的牢房,先用圍墻或木柵欄將一塊荒地圍起來,再把犯人押送過來,讓犯人修建牢房,這樣既節省了開支,又可讓犯人有事可做,一舉兩得。
因此,過去農村在新地方建住宅時,特別忌諱先將宅基地用圍墻圍起來,其后再建房屋。舊住宅的房屋翻新除外。
農村到一處新地塊建房,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把建房的地平好后,建正屋的時候要進行“放線”,也稱“放樣”。在“放線”之中,首先要確定軸線,俗稱主線。
坐北朝南的正屋中軸線稱子午線,在古代方位劃分的“二十四山”之中,子為北,午為南,也就是南北走向的軸線。
過去農村風俗,在確定正屋子午線的時候,比較講究,一般都要舉行一種民俗儀式,之后才開始打基礎。
在農村傳統民居中,這條線不僅是正屋的中軸線,也是整個宅院的中軸線,還是確定正屋大門朝向以及整座院子朝向的一條線。
新宅院其他所有的建筑設施的修建,都必須服從這條中軸線。
正因為如此,正屋又被稱為主屋,在整個宅院的房屋建筑中處于主要地位,也是處于統治地位:
一是其他的房屋建筑不能高于正房。其他房屋建筑包括左右廂房,四合院中的倒座倒,還有其他一些附屬建筑。這些建筑不能比正屋高,至多也只能與正屋一樣高。
在農村傳統民居中,通常來說,這些配套建筑要比正屋稍矮一些,一般相差數寸,也就是10公分左右。這樣就是為了區別房屋的主次。
二是正房的朝向就是宅院的朝向。我們通常說一座宅院坐北朝南,或者其他的朝向,指的就是正屋的朝向,不是指大門的朝向。
大門的朝向不一定就是宅院的朝向。這里以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為例,三合院和四合院的院大門一般開在東、東南和南方,尤以東南方為最佳,民間俗稱青龍門。
也有的宅院大門,根據周圍的環境等多種不同因素,朝向為其他方位。
宅院大門就不一定開在院子的中軸線,按傳統民居修建的習俗,院大門不能直沖正屋的堂門大門,形成穿堂之勢,一般要偏開中軸線。
再說,過去農村,有一些人家的圍墻是封土墻或石頭墻,院子大門是柴門。還有一些地方,如長江流域,很多院子雖然有正屋和左右廂房,甚至還有倒座房,但院子是開放式的院子,沒有院子大門。
因此,農村傳統民居的宅院大門朝向不一定是宅院的朝向。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在農村傳統民居宅院中,宅院大門并不是一宅院之主,屬于宅院的附屬建筑之一。
古代把宅院的大門比喻為宅院的“冠帶”,也就是人的帽子和腰帶,是一種外觀形象。雖然能夠體現一座宅院的內在風貌,但并不是宅院的內核,也就不是什么“主”。
人的“冠帶”是可隨時更換,舊的換新的,樸素的換華麗的。一座宅院的大門也同樣如此,家里貧窮時大門也就建得簡樸,家里富起來后,可以換成氣派的大門。
那為什么說堂屋大門是“主”呢?正屋是宅院所有房屋中的主屋,而主屋的關鍵部位又是堂屋及大門,堂屋和堂屋大門連為一體,因此往往用堂屋大門來代表堂屋。
正屋位于宅院的中軸線上,而堂屋大門正好橫跨中軸線,是正屋的中心。堂屋大門的朝向也就是正屋的朝向,也是宅院的朝向。
過去農村傳統民居中正屋有兩個核心的部件,都是正屋神圣的部件。
一是堂屋上方房頂主梁。有的地方俗稱梁木,正中鑿有四方洞,放了建新房時一家人的生辰八字、五色線等,外用紅布包裹,縱向兩端用銅錢釘牢,橫向用紅線牽一枚銅錢和綁一雙筷子捆住。正屋上梁有專門的儀式,非常隆重。
二是堂屋大門。堂屋大門從選料到做工,都非常講究,有一些地方還特意加入了一些民間認為可以避邪的木材。比如,古荊楚之地,舊時,農村民眾喜歡用桃木做堂屋大門的門閂架有門閂。安裝堂屋大門時,也同樣有隆重的裝門儀式,俗稱上堂屋門。
從民間風水習俗的角度來看,堂屋大門被賦予了很多重要風水方面的說法。過去農村民眾迷信地認為,正屋的興衰,甚至整個宅院的興衰,都由堂屋門做主,堂屋門的風水好,房屋及整個宅院的風水就好。
農村有一句俗語說:“賣房不賣門,賣牛不賣繩”,這句話中的“門”也是指正屋的堂屋的兩扇大門,也說明堂屋大門在農村民眾心中的地位。
于是,過去農村傳統民居就出現了這樣一種關系:堂屋大門是正屋的“主”,正屋是客,正屋又是宅院的“主”,其他建筑是客。
這就是“門為房主宅為賓”的意思,也是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特點。
2、東西廂房不住人
這句話也容易讓現在的人誤解。現在農村,家庭已變成了小家庭化,一座傳統宅院住一戶三四口之家,大多數房間空閑在那里,冬冷夏熱的東西(左右)廂房當然就不用住人。
過去農村家庭子女多,有十個人口左右的家庭非常普遍。還有一些大家庭分家后,因沒有能力建新房子,幾十口人擠在一個院子里。不僅東西廂房擠滿人,因沒地方住,還是空坪搭建窩棚住。分家后能夠住在東西廂房就很不錯了。
即便是舊時農村大戶人家,東西廂房同樣要住人,一般將家里的傭人和長工安排在東西廂房住。好一些的東西廂房還用來做客房。
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甚至部他七十年代出生在農村的人,對這種擁擠的住房,應該還有深刻的印象。
實際上,“東西廂房不住人”這句話中的“不住人”意思是,不能把老人和家里的主人放在東西廂房住。
這句話與上一句“門為房主宅為賓”,在意思上是有關聯的。一個宅院的房屋有主次之分,房屋的居住也有尊卑之別。
舊時農村,在傳統民居中,爺爺奶奶住正屋的西房,兒子兒媳住東房。如果正屋是平房,那孫子孫女就只能住東西廂房了。如果正屋是二層樓房,孫子孫女住二樓,住不下時住東西廂房。
另外,“東西廂房不住人”這句話還暗含一種意思,即“東西廂房不停靈”,也可以說是“東西廂房不放人”,也就是老人去世后,不能把去世老人擺放在東西廂房,要放在正屋的堂屋(正堂、廳堂)內。
如果把去世老人擺在東西廂房,就是對老人的不尊重。只有擺放正屋的堂屋內才算是“壽終正寢”。現在很多農村依然還是這樣習俗,老人要死在住宅的正房內,死后要擺在堂屋內。
農村有一句老話說:“老人住東西廂房,家里有不孝兒郎”,指的就是上面說的兩層意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