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秋天的清晨,刷到了陳行甲老師的《在峽江的轉彎處》,含著眼淚一氣呵成的把文章讀完,內心的震蕩和情緒的起伏一直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做一時人不難,做一世知行合一的人才叫人敬仰和佩服。陳行甲,做到了,身體力行的做到了。
在他身上看到了“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毅風骨,實屬難能可貴。 2011年10月15日踏上巴東的土地,在任縣委書記的五年零兩個月,他從來沒有走過一次縣委政府大樓的后門,不畏“民刁”和“釘子”,親自坐鎮接訪,并用充分的憐憫和耐心去解決實際問題。風起于青蘋之末,他敢于在形形色色的阻力中說不,敢于在磕磕跘跘的逆境中亮劍,始終如一的踐行著人民公仆的質本原色,猶如明燈般的信念閃耀著光芒——做一個有信仰的人,感覺活得才有力量;做一個干凈的人,感覺活得很輕松。像竹一樣的正義凜然,直面生活的詬病,需要執著的勇氣和堅韌的剛毅。陳行甲也是凡人,重度焦慮和抑郁幾乎說得上是到鬼門關走了一遭,但都沒有把他打垮,走出病房又和一曲孤勇者,前行的風吹雨打都成為堅韌不拔的序曲,終將成就他的仗義執言一路凱歌高亢。
面對“八百里巴東”的貧困,讓他心力交瘁,心中銘記著“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回到人民群眾中間去,最重要的是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想問題,走進萬家燈火方知人間冷暖,傾聽百姓的呼聲才會住進人民的心里。全縣46個艾滋病孤兒中有一個叫小燕的女孩,父母都因賣血感染艾滋病去世,她跟著爺爺生活,后來爺爺去世,15歲的小燕獨自安葬了爺爺;有一個8歲的艾滋病患兒小航,滿臉滿頭都是紅瘡,母親已經因艾滋病去世,71歲的爺爺和68歲的奶奶帶著小航在村里生活。除夕之夜,在小航家團完年,才從野三關回宜昌老家的畫面牢牢鑲嵌在我的腦海中,身為縣委書記的陳行甲親自把溫暖傳遞給了這些弱勢群體,帶去的關懷是會點亮心中的燈,讓這些被孤獨包圍的孩子燃起對生活的憧憬和希望,讓他們知道人間還有如此大愛和美好。
縣委書記就是黨在一個地方的形象代言人,頭頂三尺有黨性,縣委書記是干部群眾精神的燈塔,行動的坐標,道德的尺度。一個追求理想的靈魂就像奔向大海的河流,路途注定是艱難曲折的,但是只要向著大海的方向不變,最終會繞過那無數的漩渦和暗礁,奔向一馬平川東流入海。《在峽江的轉彎處》,沒有華麗的辭藻,不是什么月章星句,卻如一股清泉流進枯竭的心田,內心的寧靜與純粹終將會把爬滿臉頰上的皺紋撫平。(文/魏艷)
作者簡介:
魏艷 ,女,貴州省畢節市人,筆名耘泥,系貴州省青年文學研究會代秘書長。作品散見于《畢節日報》《高原》《時代星報》《中國心媒體信息網》等報刊和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