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圖》與《富春山居圖》,中國山水畫史上兩顆璀璨的巨星,也是“中國十大名畫”中的唯二兩件山水畫代表,不斷為后世的文藝創作提供靈感源泉。
2022年央視春晚上,以《千里江山圖》和《富春山居圖》
為靈感創作的歌舞作品《只此青綠》和《憶江南》
它們一青綠,一水墨,一展現宋代皇室的江山瑰麗,一描述元代文人的隱逸心境。
不同于《千里江山圖》的作者王希孟十八歲少年成名,卻如彗星隕落,《富春山居圖》的畫家黃公望年近半百才開啟畫家生涯,80歲前后才完成這幅傳世名作。
《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流落兩地;黃公望中年出道,“咸魚翻身”,這些傳奇故事被當今的人們反復說道,但黃公望留給后世的遺產卻遠不只此,我們對他的認識,也不該僅限于此。
《剩山圖》附黃公望像
活了大半輩子才成為畫家,留下的真跡屈指可數,即便如此,黃公望也依舊比英年早逝的王希孟幸運得多。被身后的明代大家沈周、董其昌們追捧、研究,被清代的山水畫家們熱衷、模仿,讓黃公望的大名和他的風格畫意在畫史上不斷地流傳。
如今,黃公望被認為是十四世紀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山水畫家之一,也是現代學者不斷探索的課題。書畫鑒定家傅申就是黃公望研究領域的一位重要學者,其研究成果對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傅申《黃公望研究》首次出版
近日,上海書畫出版社將傅申多年來聚焦黃公望的研究著述結集成《黃公望研究》一書,集中體現了傅申五十年來的黃公望研究成果。
傅申很早就開始關注黃公望的課題,在博士期間,他最初擬定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元代黃公望研究》,只是在導師方聞的建議下改作他論。但此后傅申一直沒有放棄對黃公望的研究,在幾十年中持續關注并撰寫了一系列文章。
傅申題黃庭堅《張大同卷》
“當時本以為‘黃公望’為本人之博士論文,然方聞博士后得山谷書《張大同卷》,囑我改寫黃庭堅,遂有此源,反正此兩家都姓黃,而且書畫都是我之興趣。田洪屬書遂及此,傅申老筆。”
在《黃公望研究》一書中,傅申圍繞《富春山居圖》《九珠峰翠圖》等傳世名作,以及遺佚的《秋山圖》等畫作,對作品的真偽與鑒賞、被收藏與流傳、臨仿與再現等問題,展開了深度探討,為我們揭示了黃公望及其作品在中國畫史中的貢獻與地位,也帶讀者更近距離地接觸這位繪畫史上的大師。
傳世名畫的真偽之辯
傅申的黃公望研究中,最著名的當然要屬就“無用師卷”和“子明卷”兩卷《富春山居圖》的真偽,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與學者徐復觀展開的論戰。
通過四篇文章,傅申從書畫本身、題跋、火燒等角度及其延伸問題和諸多細節,展現了一位鑒定學家如何宏觀和微觀地辨別作品的真偽。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上)和“子明卷”(下)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圖》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但黃公望對后世的影響卻遠遠不止于此。
他如何通過《富春山居圖》和其他作品,影響了后世畫家,特別是清初山水畫家的作畫風格;他的畫作如何在后世流傳、收藏和解讀、模仿,這些都是頗為有趣的話題。
在《黃公望研究》一書中,傅申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探討,向我們勾勒出一個后世再現的“黃公望”風格。
臨仿之作與風格再現
黃公望作為畫家的盛名,是從董其昌的極力推崇開始的: “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 ”(《畫論》)
作為董其昌的后輩,以王時敏為代表的清初畫家也都十分尊崇黃公望。
王時敏稱自己 “于大癡畫素有癖嗜” ,又說:“元季四大家皆宗董巨,惟子久神明變化,意味無窮!”
在清初畫壇,王時敏也是公認學黃公望最好的畫家。
王鑒推崇王時敏,說他得大癡三昧: “大癡一脈,吾婁煙客奉常(王時敏),深得三昧,意此外無人。”
惲南田更認為他是黃公望的再現: “先生于宋元諸家,無不研精兼善,尤于癡翁,稱出藍妙手。”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師法黃公望的清初畫家們作畫以立軸為主,所以黃公望的作品雖以《富春山居圖》卷最為著名,但實際上被后世學習最多、產生最多影響的,卻是他的畫軸。
然而,黃公望留下的立軸真跡寥寥可數,要探尋其作品的真相,只能通過保存在后人筆墨中的黃公望畫意。
得大癡“真傳”的王時敏的一套畫冊,引起了傅申的注意。
那是如今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小中現大冊》(原題《董其昌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這是一套“縮臨”的冊頁,因為古時沒有照相,畫家就把在朋友那里看的藏畫縮小臨摹成冊頁,方便隨時攜帶,隨時觀摩,所以叫作“小中現大”。
王時敏《小中現大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小中現大冊》共22開,多數有董其昌題跋的對頁。其中6開是臨黃公望之作,在原作散佚后,它們為后人記錄下了“黃公望畫風”。
其中第八開,又名《陡壑密林圖》,是文獻記載中黃公望水墨立軸的代表作。王鑒曾在一幅畫上題款說:“董文敏論子久畫,設色者以《秋山圖》為第一,淡墨者《陡壑密林圖》以為杰作。”
王時敏《小中現大冊》第八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又如第九開,也稱《仿董源夏山圖》,上有董其昌題跋:“黃子久臨董北苑畫二幅,一為《浮嵐暖翠》,在嘉禾項玄度。一為《夏山圖》,即此軸是也。子久學董元,又自有子久,可謂兼宋元之絕。”
王時敏《小中現大冊》第九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夏山圖》和《浮嵐暖翠》都是黃公望仿董源畫風的重要作品,而有關《浮嵐暖翠》的面貌,則可以從《小中現大冊》十六開和它的相關作品中尋覓。
王時敏《小中現大冊》第十六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小中現大冊》完成后,王時敏臨黃公望的作品又被追隨者們不斷臨仿、演繹,單單四王就留下了多個版本的《陡壑密林》《浮嵐暖翠》等圖。
由此,王時敏的臨本成為黃公望畫風的主要傳播者,在畫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也成為后人追溯黃公望畫風的重要依據。
消失畫跡的傳說和演繹
有的畫遺佚了,有關它的故事卻代代相傳,并從故事中重新演繹出畫作。比如上文提到的董其昌評“設色第一”的《秋山圖》。
在傳聞中,這是一幅夢幻般的畫作。故事伊始,王時敏在董其昌的口中聽說《秋山圖》的存在,心向往之,于是拿著董其昌的介紹信不遠千里去看畫。
據說他見到《秋山圖》時,“一展示間,駭心動目”,只見大癡企圖在畫中用藍綠色調來寫叢林、紅葉,綺麗異常。王時敏一心想買下這幅畫,卻被再三拒絕。此后,王時敏也曾再次經過主人家門,卻不再被允許看畫,“請前途一過目,但三番不可得”,成為王時敏的一大憾事。
多年后,王時敏把這個故事說給王翚。王翚也心動不已,確定去尋找《秋山圖》的下落。當時,“董仲伯棄世已久,藏圖之家已更三世,奉常已閱滄桑五十年”,在王翚的不斷打聽之下,終于找到了此圖。主人聽說王翚要來看畫,很是鄭重,還邀請了王時敏和王鑒一同觀畫。
可當《秋山圖》在王翚面前展開時,他失望了——這幅畫看起來很是平常,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震撼。就連第二次見到此畫的王時敏也覺得,它沒有那么驚艷了。是《秋山圖》變了嗎?還是當年的故事只是一個夢呢?沒有人能說清。
王翚把這一經歷轉述給好友惲壽平,惲壽平據此寫下《記〈秋山圖〉始末》一文,并在結語中寫道:“奉常所觀者豈夢邪?神物變化邪?抑尚埋藏邪?”真相難覓,惟記此文,為之一笑。
到了近代,這個故事流傳至日本,被芥川龍之介演繹成小說《秋山圖》,早已超越了藝術史的意義。
在傅申看來,這個故事頗有《桃花源記》的意趣,勝境出現一次之后就再難尋覓,成為傳說。或許在四王和后人的心中,也將《秋山圖》作為一個只可神往的藝術境界。人們從中汲取營養,又為之添上自己的想象。
四王通過各自的理解,創作了不同的《秋山圖》,將這幅夢幻名畫留在人們心中。
王原祁 《仿黃公望秋山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傅申的研究,也讓我們更加接近黃公望畫跡的真面目。
傅申五十年著述結集
黃公望作品全解讀
《黃公望研究》是傅申五十年黃公望研究著述的首次結集出版,經過重新整理、編排、配圖,更完整地呈現傅申對這一主題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貢獻。
《富春山居圖》《九珠峰翠圖》《小中現大冊》……黃公望傳世名畫與后人臨仿之作全解讀,帶你重新認識黃公望其人其畫。
珍貴手稿資料
首度影印公開
在《黃公望研究》一書中,還特別附錄了傅申早年未刊的黃公望研究資料手稿,是這一珍貴文獻的首次影印公開。通過這些手稿,我們看到一位學者對他所關注的課題孜孜不倦的累積和思考,也看到許多有關黃公望難得一見的文獻資料。
特別贈送《富春山居圖》
“完美合璧卷”復制畫
作為首發福利,讀者可以得到隨書附贈長達1米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完美合璧卷”大拉頁一幅,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傅申鈐印收藏證
限量發售
首發同期推出【特別版】,附限量傅申鈐印收藏證一枚(兩種版本隨機發貨)。
你可能還喜歡:
民國畫事,專業藝術自媒體,
歡迎各藝術機構,展覽拍賣聯系合作
有任何問題 請掃碼添加畫事君微信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于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民國畫事評論區,我們來聊聊藝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