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路線變革,從小代理商到世界五百強。
華為的成長歷程就是一個典型的草根逆襲成高富帥的過程,我用幾個華為發(fā)展的里程碑的事件,帶大家了解一下華為的路線變革。
華為的全稱是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雖然名為技術公司,但是華為成立以后的幾年內,做的其實都是貿易的生意,這個時候他是典型的投機公司,沒什么主業(yè),什么賺錢做什么,主要是從香港公司手里買一些簡單的電子元器件,然后再賣給內地的企業(yè)。
這個時期的華為甚至還賣過減肥藥,1996年左右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華為開始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用戶交換機產品,就讓華為誤打誤撞的進入了電信領域,這個時候中國內地正在從模擬交換機向數字交換機轉換,對程控交換機的需求量很大。
在買賣數字程控交換機的過程中,任正非就萌發(fā)了自己研制這種產品的想法,當時國際巨頭的產品質量雖然很好,但是價格也很貴,而且服務跟不上,國有背景的電信研究所的產品則是非常低端的,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
如果華為可以研制出符合市場需求、技術過硬,而且價格便宜、服務優(yōu)質的產品,就會有很好的市場表現,于是華為和清華大學的一個教授簽訂了合作開發(fā)用戶交換機的協議,那位教授就派了一個博士生來華為開發(fā)。
這個博士生就是后來在華為中央研究部出任第一任負責人的鄭寶用,之后華為開發(fā)出來自己的模擬交換機,并利用已經建立的銷售網絡,取得了一定的銷售業(yè)績,但是華為并沒有止步于此,1992年的時候,華為做出了開發(fā)局用交換機的決策。
在此之前華為的產品主要是給一些企業(yè)用的,很小型,幾十門幾百門的,局用就不一樣了,這種交換機容量很大,幾千門,甚至上萬門,這就是華為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意味著華為正式進入電信設備供應商的行列。
華為將賺到的所有利潤,都投入到了新一代數字交換機的研發(fā)中,可謂是孤注一擲,任正非有一次給華為的研發(fā)人員說,搞交換機的錢可都是高利貸借來的,如果搞不成我第一個從五樓跳下去。
當時在深圳,有很多家公司也在搞程控交換機,做得最好的就是長虹公司,專門生產程控交換機,在華為,剛剛開始做程控交換機的時候,深圳長虹公司的產品就已經賣了一個多億了,而中興通訊的交換機,它的業(yè)務發(fā)展也比華為早得多。
所以華為它是一個后來者,更主要的是,華為在技術、資金、政府支持等各個方面都比別人落后很多,華為程控交換機,最早的開發(fā)人員是來自西安郵電十所,也就是西安大唐電信的前身。
除了十所以外,華為還積極地從其他相關企業(yè)挖人,當時有一個部委叫郵電部,現在已經沒有了,郵電部在西安舉辦一個程控交換機的學習班,全國從事交換機開發(fā)的單位,都派技術骨干來參加。
這正好是華為挖人的好機會,所以華為的人白天去學習,晚上就到各個宿舍去招人,后來出任華為高管的徐文偉,就是華為從深圳一個叫億利達的公司挖過去的,當時億利達算是深圳南山區(qū)比較大的一個外企,就在華為的旁邊。
徐文偉被挖到華為之后,億利達去報警了,當地派出所還把徐文偉給抓起來關了一段時間,歷盡千辛萬苦,華為終于成功開發(fā)出了C08交換機,C08交換機是華為第一個大規(guī)模進入電信市場的產品,給華為貢獻了十幾億元的營收。
作為后起之秀的華為,就此成為了國內電信設備制造商的前三家,與當時的大唐電信、巨龍通信、中興新通訊等等,合稱為巨大中華,自此以后華為就成了國際電信巨頭的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不過此時的大家對華為的潛力還沒有更清晰的認識,這個認識要在十年之后,才能徹底改變,華為路線變革的又一個里程碑的事件,是決戰(zhàn)終端產品。
我們知道華為本來是做交換機等電信設備的,他不做手機這種終端產品,后來華為做手機也只是給電信運營商做定制手機,他自己不做市場,但是市場的發(fā)展讓華為開始改變。
2011年底,華為在三亞會議上提出,華為終端產業(yè)競爭力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源自最終消費者,由此,華為果斷的決定,進軍消費者品牌業(yè)務,2011年的十月份,華為就推出了榮耀一代手機。
這是華為轉型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正如很多人擔心的那樣,沒有ToC經驗的華為,其手機的銷售情況并沒有當初設想的那么理想,這是很自然的,因為經驗不足,屋漏偏逢連陰雨,這個時候,一直給華為帶來穩(wěn)定收益的定制手機市場也風云突變。
比如英國的沃達豐取消了和華為手機的合作,法國電信取消了和華為的合作,一共15家歐洲運營商客戶中有14家,終止了和華為手機業(yè)務的合作,華為保持了30年的客戶結構,第一次被動的發(fā)生了改變。
這個時候,華為就面臨一個選擇,如果繼續(xù)做超低價格的低端手機,華為就會延續(xù)低端形象,陷入與國內很多小品牌混戰(zhàn)的局面,無法建立起高端品牌,更無法取得合理的利潤,如果去做高端手機投入大,周期長,風險更大,到底怎么辦?
華為很快做出決策了,2012年華為果斷砍掉了90%的低端手機,聚焦到了中高端的產品上面,13年12月份,華為旗下的榮耀品牌正式發(fā)布,成為華為智能終端子品牌,這是華為終端發(fā)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的事件。
2014年的2月23號,正式在巴塞羅那通信展上發(fā)布了榮耀X1,這款手機成為年輕人的一部神玩具,華為手機開始進入發(fā)展的快車道,到了2015年的12月底,短短一年的時間,華為智能終端手機就發(fā)貨量突破了1億臺。
這是國內手機廠商,首次年出貨量突破1億大關,華為由此成為三星、蘋果的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終端產品在華為整個銷售額里面增長的速度是最快的,這個時候的華為,就從局部領先到了全面超越。
在研制數字程控交換機的時候,華為幾乎都是在模仿國外的產品,因為那個時候,國際巨頭一直是技術領先和產品領先的,沒有什么技術積累的華為,只能靠快速模仿國際巨頭的產品生存。
華為當時的核心能力就是高密度的人力資源投入,快速仿制低廉的價格,貼心的服務,隨著華為規(guī)模的擴展,對研發(fā)的持續(xù)投入,技術也在不斷的積累和提升,華為在技術研發(fā)上也非常開放,收購了多家在某些技術領域里領先的小公司。
并且先后在印度、美國硅谷等等,建立了26個世界級的研發(fā)中心,與多所世界高校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如果說模擬時代以及數字通訊初期,華為的技術基本上處于模仿和跟進的階段,那么在3G時代,華為已經在部分基礎上取得了領先地位,到了4G時代,華為已經在很多通信技術領域,取得了領先。
今天到了5G時代,華為已經在信息技術的多項領域占到了世界的最尖端,華為手機也躍居了世界前列,回頭看一下華為整個成長歷程,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華為就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只要有賺錢的機會,他就去做。
但是當華為看到了電信市場的巨大潛力之后,就開始聚焦了,華為在不斷的挑戰(zhàn)自己的能力,進行技術突破,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提升,華為的逆襲過程說明,確定一個人或者說一個公司最終命運的不是起點,而是轉折點。
所以,一定要在關鍵時候抓住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