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十四、二十三是月忌日”,很多人對這句話中的“月忌日”比較陌生,難以理解。
這里的“月忌日”可不是人去世的“忌日”,而是民俗之中認為不宜辦事的日子。如果說每月有“三黃日”,就比較熟悉了。
“月忌日”就是農(nóng)村普遍說的“三黃日”,即農(nóng)歷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每月的這三天為“三黃日”。
也許就是因為“月忌日”的說法,容易與去世之人的“忌日”說法混淆,讓人產(chǎn)生誤解,所以人們才用“三黃日”代替“月忌日”,意思更清晰和準確。
1、那么何為“三黃日”呢?“三黃日”的說法,又是怎么來的呢?
我國古代有“紫白九星”之說。九星是指“洛書”數(shù)字排列中的一種方陣圖形,原圖用月牙形來表示星辰,后來古人改用圓圈表示星辰。
比如,“一”用一個月牙形或圓圈來表示,“二”用一個月牙形或圓圈來表示,以此類推,“九”就用九個月牙角或圓圈來表示。
這九個數(shù)字,又用白、黑、碧、綠、黃、赤、紫七種不同的顏色名稱表示,即古人所說的:
“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
“洛書”的意思原為古天文學中的星象“脈絡圖”。后來又出現(xiàn)了“河圖”。洛書、河圖成為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歷法的基礎。
洛書在古代社會管理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王朝根據(jù)九星原理,劃天下為九州,又按照此原理制定了九章之法,用來治理社會。
正因為如此,河圖和洛書傳說,2014年12月經(jīng)洛陽市的申報,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其后,古人根據(jù)洛書、河圖制作《周易》,洛書、河圖就成為《周易》來源。《易·系辭上》中介紹說:
“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于是,后來,古代又出現(xiàn)了“紫白九星”不同顏色的吉兇之說。古人認為,在九星之中,紫,白兩種顏色為吉,黑,碧,綠,黃,赤四種顏色為兇。
“三黃日”的依據(jù)出自《周易》,《周易》提出了每天紫白九星輪流入中宮的學說。
紫白九星入中宮的順序是這樣的:初一為“一白星”,初二為“二黑星”,初三為“三碧星”,初四為“四綠星”,初五為“五黃星”,初六為“六白星”,初七為“七赤星”,初八為“八白星”,初九為“九紫星”。
這是第一輪,初五是五黃星入中宮。按照以上的同樣順序排序,第二輪,十四輪到五黃星入中宮,第三輪,二十三輪到五黃星入中宮。
由此,就有三天輪到五黃星入中宮。每月的三個五黃星入中宮的日子。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這三天的單日被稱為“五黃日”,而三天合稱為“三黃日”,也就是后來所謂的“月忌日”。
也就是說,“五黃日”是指單日而言,“三黃日”則是每個月的三個“五黃日”的總稱。
2、為什么說“三黃日”是民俗中每月忌諱的三天呢?
過去農(nóng)村,不管是出門,還是要做什么事情,人們習慣查看一下日子,看看有什么樣的禁忌,是否適合出行和做某種事情。
這種查看日子的書叫《黃歷》,又稱《皇歷》。相傳這種歷法是黃帝創(chuàng)制的,后人稱之為《黃歷》。后來,民間根據(jù)《黃歷》進行拓展,編寫出各種歷書,俗稱“通書”或者“星書”。
比如我家鄉(xiāng)常用的就是《望星樓正宗通書》,相沿至今四百余年,遠銷全國各地;廣東有《廣東省興寧市羅家推算通書》(《羅家通書》),于清雍正七年由雍正皇帝恩準行。這兩種通書均被當?shù)亓腥胧〖壏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如此等等。
正因為如此,民間把《黃歷》稱為“老黃歷”。
最初的《黃歷》內(nèi)容比較單純,就是歷書,除了日歷外,主要用二十四節(jié)氣來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因為主要是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服務,《黃歷》又被稱為農(nóng)家歷、農(nóng)民歷。現(xiàn)在書店仍然發(fā)行《農(nóng)家歷》,農(nóng)村民眾稱之為“新農(nóng)家歷”。
后來,由于古代易學的發(fā)展,古人《黃歷》基礎上歷朝歷代都有修訂,并在歷書的每天下面,增加了吉兇宜忌、生肖運程等內(nèi)容作為“歷注”,至此,兩者高度融合。
特別是由于造紙術(shù)和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這種拓展后的《黃歷》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成為很多農(nóng)家必備的歷書。
古人把“紫白九星”分為吉兇兩種。在所謂的吉星之中,古人認為,九紫星最吉利,一、六、八白星其次,而在兇星中五黃星為九星第一大兇星,因此古人又被稱為“五黃大煞”,二黑、三碧、四綠、七赤為其次。
在我國古代,特別是唐朝以后,黃色為君王的專用顏色,因此“五黃”在九星中代表君王。古人認為,五黃星入中宮時,是非常不吉利的星象。
為什么代表君王就不吉利呢?
古代封建等級制度很嚴,不僅有“伴君如伴虎”之說,而且還有世俗之人要回避君王的說法,如果不回避,就會生出禍端。
且不說君王要回避,就是朝廷和地方官員出行,平民百姓也要回避。我們在古裝戲看到,官員出行時,前面的差役舉著寫有回避和肅靜的牌子。
平民平姓既不能阻擋去路,也不能在路上和路邊吵鬧,否則就是觸犯“官威”,犯“欺官”之罪。君王出行就更加森嚴,如果擋路和吵鬧,就是觸犯“君威”,犯“欺君”之罪。
犯“欺君”和“欺官”之罪,輕則挨板子,重則有牢獄之災,如果遇到暴君,還會掉腦袋。這樣的禍端誰也惹不起,還是回避得好,而且躲得越遠越好。
古人將這種世俗觀念也應用到日子的吉兇上,認為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是五黃星入中宮之日,也就是容易生禍之日,因此這三日也就是大兇之日,諸事不宜,還是回避為好。
所謂“諸事”,通常指家里或個人一些重大的事情,比如,結(jié)婚中的“六禮”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施,建房系列程(破土、開工、發(fā)墨、豎排、上梁),搬家,喪葬等大事。
后來,又有人把農(nóng)業(yè)之中的買賣家畜、宰殺家畜、播種等,出行之中的往返,經(jīng)商之中的開業(yè)、開工、簽訂契約等,也納入“諸事”之中。有的地方甚至還將娛樂性活動、宴會、飲酒也要避開這三個日子。
實際上,所謂的“三黃日”,并不是初五、十四、二十三這三天本身存在兇吉問題,而是古代世俗觀念,人們?yōu)榱嘶乇堋熬保x予了所謂的“大兇”,是因?qū)Α熬奔芍M賦予了日子的忌諱。
因此,這種說法通常只有民俗方面的意義,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
任何事情都有例外,過去農(nóng)村辦重要事情講究好日子的風俗,但有一些人也不講究。
比如,《紅樓夢》中的賈雨村,在參加科舉考試前,雖然出生于“詩書仕宦之族”,但因為家業(yè)衰敗,“每日賣字作文為生”,寄住葫蘆廟,連入考試的盤都沒有。后來到甄士隱贈五十兩白銀,并兩套冬衣。”并對他說:
“十九日乃黃道之期,兄可即買舟西上,待雄飛高舉,明冬再晤,豈非大快之事耶?”
賈雨村有了入京的盤纏后,次日五鼓就起進都去了,還托廟里的和尚給甄士隱留下這樣的話:
“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不及面辭了。”
話中的“黃道黑道”是古代流傳的一句俗語,意思是指吉日兇日。賈雨村所說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人不要相信吉日兇日之說,做事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過去農(nóng)村,像這種不相信吉日兇日之說的人,還是大有人在。農(nóng)村有俗語說:“懵懵大吉昌”,又有俗語說:“擇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這些人認為,世間萬事,順其自然就好,也就不管什么“黃道黑道”了。
3、現(xiàn)在還有“月忌日”講究嗎?
現(xiàn)在還有“月忌日”講究,任何一種傳統(tǒng)民俗的變化和消失,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民俗是民間流行的風尚和習俗,是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共識,既具有世代相傳、較為穩(wěn)定的特征,也是社會趨利避害的共同心理。
家庭遇到要舉辦重要事情,要選擇吉利日子,就是趨利避害社心理的體現(xiàn)。不管是過去的農(nóng)村,還是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今后的日子越過越好。
因此,我們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現(xiàn)在農(nóng)村有一部分人還有“月忌日”講究,特別是年紀比較大的人更是如此。大部分年輕人對“月忌日”就不太講究。
但是,在農(nóng)村建房、結(jié)婚、喪葬這三件大事上,一些人為求吉利,事先還是有挑先吉日的習慣。既然要選擇吉日,自然也就要避開“月忌日”。
近幾十年來,一些農(nóng)村年輕人喜歡挑選五一節(jié)和國慶節(jié)舉辦婚禮、搬入新居等喜事,認為是一種新時尚。
事實上,挑選這三個節(jié)日,同樣含有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影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們認為,五一節(jié)和國慶節(jié)是國家確定的日子,不用挑選,就是吉祥的日子。
二是五一節(jié)和國慶節(jié)是全國放假的日子,也就避開了傳統(tǒng)觀念中的不利因素。
三是現(xiàn)在的五一節(jié)和國慶節(jié)都放長假,辦喜事便于親戚朋友參加。
也正因為如此,五一節(jié)和國慶節(jié)辦喜事得到農(nóng)村民眾的普遍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