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水美宮第十任會長鄭志福先生在2007年曾委托學者以文字形式全程記錄了當年度鐘山送王船各節點的盛況,時間跨度從農歷八月十六(9月26日)至農歷十月初四(11月13)。在儀式方面,鐘山水美宮歷屆送王均能傳承有序,便不再分屆累述,本節擬最大程度保持原文字的脈絡和敘述方式呈現,謹在部分描述和認知方面做適當修改,另以加注形式對其中細節進行詮釋,以盡量全面地還原送王船的全貌。
[注:鐘山送王船,以“送”為主,全過程從當年度正月初二開始,至王船燒化為止,全過程可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籌備、造王船和燒王船。第一階段為水美宮理事會的換屆競選、采蓮名單確定、蜈蚣閣孩童報名等;第二階段包括安棧、顧神庵、養馬、安龍眼、進水、豎桅、請帆、點金身、開眼等;第三階段為訂路符、做醮、出棧、添載、普渡等。本文之描述,從第二階段開始,至第三階段結束,第一階段相關內容詳卷五。]
一、立桿升旗
農歷八月十六(公歷9月26日),造王船活動正式啟動。當日清晨,新一屆理事會的十六個理事在鄭會長的帶領下,身著便服,在村中心的福仁宮門前庵埕上豎起了兩根約20公分粗、8.1米高的大紅色木旗桿。旗桿的上部各有兩個木質方斗,上書“合境平安”等字樣,方斗四角各插四面錦旗,分別為“行善積德”、“愛護黎民“、“五谷豐登”、“經濟繁榮”等內容。
[注:水美宮理事會由一位會長,十六位副會長組成,會長由鐘山村四個角落輪流產生,副會長則由四個角落各出四位,平時一般稱會長為“主會”,副會長為“副會”,參選方式為正月初二于福仁宮,通過連續擲笠杯,得到陰陽面最多者勝出。農歷八月十五日為采蓮館立館吉時,屆時各采蓮相聚一起,一則明定分工,二則開課授業,三則分發錐形帽及衣物各自回去裝扮。]
旗桿豎起后,理事們在旗桿上另升起兩面鑲紅牙邊的橙色大旗,旗上繡有醒目的“代天巡狩”四個紅色大字,莊重而不失秀麗。接著理事們在福仁宮前排成兩行,一同舉香,先拜上天,再拜王爺。隨著庵埕邊數串十幾米長的鞭炮陸續點燃,現場氣氛亦同鞭炮聲一般,此起彼伏,響徹云際。
圖6- 6 福仁宮立桿升旗
[注:在閩南,凡豎旗桿皆重大事件,于宗祠如科舉上榜,于庵廟必為重大節日,以示開工、開創之意。福仁宮樹立旗桿,則意味著巡按府正式啟動,王爺代天巡狩開始對四境開放,有功報功,有冤報冤。]
如此,送王船活動實質性的行動,便宣告開始了。
立桿升旗儀式完畢,理事們轉至位于鐘山村南端的水美宮,一同將放在庵外的造船木料搬入宮內,為造王船的正式啟動做好準備。幾于同時,原宮內供奉的王爺牌位則移至理事會會長家中供奉,以便騰出水美宮的正殿作為建造王船的工作場所,在造船期間,水美宮將設置門簾,杜絕各類閑雜人等隨意出入造船現場。
[注:閩南各王爺廟,造王船一般于專用造船所或另搭蓋簡易棚子進行,惟水美宮最為特殊,王船制造過程均于宮內完成,該舉多賴水美宮獨特的門墻設計及宮內柱體分布,為水美宮一絕。]
二、安棧
安棧,原為造船術語,即安裝船的龍骨,此為造船第一步。王船的所有部件均以龍骨為基礎,肋骨為輔,向船體前后延伸、往龍骨兩側展開。
安棧的意義誠如龍骨的重要性一般,在造王船的儀式中也顯得特別重要。農歷八月十八(公歷9月28日)歷來是難得的良辰吉日,也是王爺的誕辰日之一,歷屆造王船的安棧儀式均定該日。
圖6- 7安棧
[注:閩人歷來以舟為馬,特別是沿海地方,自古潮汐漲落,鹽鹵侵蝕,百姓賴以生存的方式一靠漁獲,二靠商賈貿易,而這些方式均需依靠船舶,因此每一個造船周期,在閩南沿海都是慎重的,人們一般會賦予盛大的儀式,以祈禱順利開張、事得圓滿,而造王船正是古代造船儀式的縮影和升華,以至于送王船在科儀上與傳統造船儀式頗為相似。]
因安棧儀式開始的時間設在凌晨00:30,故而前一天晚上已有眾多信眾摩拳擦掌恭候多時,當夜恰逢月明風爽,前來水美宮等候的村民更比往年多些。宮外大埕的南邊早已擺滿了各色各樣的煙花,數量之多,細數不來,還有那蜿蜒如長蛇般一層疊一層的爆竹串,覆蓋著整個路面,以致行人只得掂起腳尖小心踱步而過。
零點剛過,水美宮理事們便已排成列隊等候在宮前,大家身著湖藍色的長衫馬褂,頭戴黑色禮帽,肩披繡有“鐘山水美宮理事會”金字的紅色綢緞帶,個個精神颯爽,氣場十足。十七個理事成員和穿遍體黃衣的“彩蓮頭”列隊于宮門,在他們面前是兩排鋪開的草席。
00:30吉時一到,爆竹聲立即響起,在濃煙巨響環繞之下,理事們虔誠跪于草席之上,面對水美宮執行三叩九拜大禮。禮畢,理事們按序進入宮內,只見腰纏大紅綢布的造船師傅手持羅盤,在眾人齊心協力之下調整龍骨頭部朝向,最后使之對準與宮門夾角呈50度的西北方向,這才算是擺放好王船龍骨(據說每任的龍骨方向都是根據風水地理進行調整)。
[注:造王船過程帶有濃濃的道教色彩,其擺位均需經過風水測算,以達到天人合一,萬事大吉之期望。]
接著,造船師傅繼續在龍骨上安裝四塊橫向的木制船肋骨。至00:50,安棧儀式正式結束,與之相匹配的則是宮外的幾十桶煙花陸續燃放,瞬間,鐘山村的夜空被朵朵銀樹金花點綴,燦若銀河,即使是當夜潔白的明月也黯然失色。焰火大約持續了30分鐘,意猶未盡的村民這才漸漸散去。
三、安龍眼
在人們看來,世間萬物都是有靈性的,王船自然也不例外,而靈性的喚醒一般以象征性的節點來宣示,如點眼、上心的形化。安龍眼,便是通過為王船安裝眼睛而賦予王船生命的舉措。
圖6- 8 安龍眼
[注:依傳統慣例,為方便區分浙閩粵三大省船別,浙船船頭刷白色,福船為青色,粵船為紅色,故而有潮汕紅頭船、閩南青頭船之說。]
王船頭部的兩側各裝有一個凸起的木板,形似眼睛。安龍眼的儀式同樣安排在晚上進行,日期的選擇主要根據造王船的進度來挑選。2007年的安龍眼儀式定在農歷九月二十六(11月5日)晚上21:00點舉行。其儀式與“安棧”大同小異,理事們跪拜完畢后進入宮內,分隊各列于王船兩側,造船師傅在紅燭的光照下,將事先漆好成形的木制大眼睛用船釘釘在船體兩側的凸起木板上,從外形上看,活靈活現的龍眼,像活了一樣炯炯有神。兩顆黑眼珠還鑲掛著三條代表吉祥的紅絲帶,當晚水美宮大殿外,照例煙花爆竹火光一片。
[注:安龍眼之后,造船過程基本上宣告結束,造船因在水美宮內完成,非相關人員一般無法進入,特別是婦女只允許宮外祭拜,該階段禁忌頗多,故而造船顯得神秘非常。]
四、立桅、請帆、進水
“立桅”、“進水”、“請帆”是造王船后期試航的三項重要程序:立桅,顧名思義,即在王船上立起桅桿;進水,原意為木船預先由岸邊送入水中,以確定是否漏水或不穩,在造王船時則是以水缸到海邊取回海水,運到宮內浸泡鐵錨;請帆,則是將王船出巡時懸掛的船帆請到游境中的泊位去祭拜。
[注:在改革開放以前,廈門灣仍遍布諸多帆船,這些帆船便是聞名遐邇的福船中的一種,也是當地漁民捕魚、下南洋的工具之一,船依大小有三桅、二桅之別,鄭和寶船甚至可多達九桅,可見其規模之大。立桅,意味著王船已具備迎風下水的條件,算是陸地造船完成的標志,與之相似的則是請帆,即把帆布掛上桅桿上,算是王船成型,但因王船在水美宮內進行制造,空間上的不足使得該二過程在儀式感上尤為突出。至于進水,則有些變化,在解放前,海水可漲至水美宮前,因此取水工作非常便利,但隨著圍海造田的進行,海洋漸離漸遠,最終請水的位置便固定在海滄湖,如此儀式更顯得莊重而明確。]
農歷十月初四(11月13日)鐘山村舉行了造王船開始以來規模最大的祭祀活動,大有廟會的場面感,上述三項儀式連續進行,一氣呵成。上午08:30,鐘山村道上出現一支長長的隊伍,儀仗頗有講究,隊伍最前端是兩面“代天巡狩”金色錦旗,繼以十二面繡著飛龍的三角形彩色錦旗左右為屏,接著是四個敲鑼、打鼓、吹著瑣吶的老樂手;三十二個頭戴由各色彩花插疊而成的錐形高帽、身穿藍衣黑褲的彩蓮,他們或手持船槳或提著紅燈籠,在身穿黃色衣褲的彩蓮頭帶領下,分作兩排緊隨其后;水美宮鄭會長帶領的十六名水美宮理事身著長衫頭戴禮帽,披著紅綏帶走在隊伍最中間;最后壓陣的是二十名鐘山村腰鼓隊的女隊員,她們邊走邊舞,彩旗飄飄、鼓聲陣陣,一派祥和而熱鬧的景象。
[注:水美宮送王船在儀式上具備真船出海的一切器具和人手配置,其中開路先鋒及治安維持者為采蓮,類似于水手,其手持之船槳便是早期船舶的標配,至于燈籠、鑼鼓之類,則是開路、領航作用,在送王船時更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維持秩序、領導路線之作用。另外采蓮、理事會成員在衣著上,以唐裝、大褂為主,基本還原清朝時百姓服飾,但仍帶有稍許明代風格。]
巡游隊伍先到鄭會長家中,請出小王船(長約一米八,掛有三面船帆,做工精致的王船實體樣本),由采蓮們抬至村中心的福仁宮,理事們在宮內列隊祭拜之后,于09:15繼續出發,先是穿過菜市場,沿著村道徑行到水美宮。
09:30,儀式正式開始。水美宮理事行三叩九拜禮,采蓮們也持香先拜天,后拜王爺,于另一邊,老人們在新做好的小燦板(王船的附船)船艙中間放入三個大陶缽,又在各個陶缽中放入一枝龍眼樹枝葉,以作為取海水的必要裝備。
09:45,隨著宮外陣陣鞭炮聲,“立桅”儀式開始。三位老人在宮內的王船上立起“桅桿”,此時的桅桿其實是一支帶著枝葉的粗竹竿,由于已經做好的桅桿足有六米多長,受廟內空間限制,在船上無法立起十多米高的桅桿,因此先用竹竿代替。待到十一月初六凌晨,將王船從宮內移到宮外大埕時,再換上真的桅桿,這是多年來傳習下來的習慣做法。
9:50,“進水”隊伍依照事先定好的排列順序,浩浩蕩蕩開往“海邊”,八個采蓮,四個一組各抬著小舶板和小王船走在隊伍中間。舊時,海水漲潮時可以到達水美宮前,1974年開始大興圍海造田,如今的海岸線早已經退到距離村子幾公里遠的海滄大道之外了。唯離鐘山村不遠的海滄區行政中心南面的海滄湖因與外海相通,算是最近的海水了,理事會經過擲笠杯后,確定在海滄湖的西岸“取水”。隊伍行進了約一公里,來到湖邊停了下來,先是在湖岸上排列整齊,會長將一路上奉在手中的主會爐在岸邊擺放好,帶領十六位理事、三十二位采蓮舉香敬拜上天和大海,“取水”正式開始。廟會理事們一個挨一個從岸上到水邊排成接力隊伍,三個裝著海水的大陶缽從水邊被一雙雙有力的手臂傳送到岸上的舶板邊,然后由幾個老人小心翼翼地抬到舶板的三格船艙里,再將洗凈的龍眼樹枝葉放在缽內的水面上。放過鞭炮,采蓮們抬起小舶板和小王船,一路敲鑼打鼓,順著來時的路回到了水美宮前。老人們把陶缽抬入宮內,擺在王船周圍的地上,從王船上放下三支鐵錨,將鐵錨尖浸入陶缽的海水里,大家陸續退出宮外,“進水”儀式完成。
[注:《泉州本草》載,龍眼葉可治療瘧疾,在民間龍眼枝葉傳有凈化水質之功效。“進水”時采用小舢板起轉運物資的作用,這除了適應儀式的需要外,其實也和傳統上九龍江口遠洋貿易的方式相同。九龍江口沿海一帶大多灘涂遍布,僅以港汊連接近海鄉社和大海主航道,過去通販東西洋的福船大多體型巨大,吃水較深,要讓它直接在岸邊停靠,除了海滄、后井一側海岸線滿足條件外,包括月港、青浦、鐘山在內的大部分地區都無法遂愿,于是人們便采取小舢板接力的方式將進口物資從福船搬入小船,再由小船經港汊送入沿岸路頭或與港澳融為一體的前店后倉的竹篙厝內,反之,擬出洋的貨物也是經由這一轉運方式送達福船。以至于,在送王船的各個階段,我們都可以看到小舢板的身影,其作用可謂極大,這也充分反映了送王船不止是儀式的編排,更是現實生活的體現。]
11:10,隊伍再次出發了,這回的目的是“請帆”。隊伍依前例,照樣浩浩蕩蕩穿過村子,來到宮廟拿出幾天前縫制好的船帆,抬到王船游境中的第一個錨位祭拜,禮畢仍抬回宮里。
至此,“進水”、“立桅”、“請帆”儀式全部結束,攝影師自始至終跟著隊伍,跑前跑后,攝下大量影像資料,為該年度鐘山“送王船”習俗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詳實的數據。
五、王船出棧
王船出棧,指的是將王船從當初“安棧”的水美宮正殿內移出到水美宮外的庵埕。
[注:出棧,意味著王船建造完畢,由制造工場轉移至送王起始點,在舊時造船儀式中,此階段最受關注,意為一切就緒。]
初五(12月14日),天剛擦黑,水美宮的庵埕上就已經聚集了不少虔誠的村民和好奇的游客,等待中,地面鞭炮聲聲震耳欲聾,天上禮花串串耀眼奪目,身穿藍衣、頭戴彩帽的采蓮們手握船槳維持著現場秩序,換好服裝的廟會理事們和戴著紅袖標的工作人員則在宮門前靜候吉時到來。
23:30,宮廟正門兩側的門板開始拆除,宮門頓時拓寬為四米多,原本密不透風的宮廟瞬間一覽無遺,王船的“廬山真面目”正式面世。
00:00剛過,身穿黃衣的彩蓮頭即在庵埕上豎起了五米多高的“代天巡狩”旗蟠,理事們則進入水美宮內,對王船進行再次的檢查、整理,后退出宮門列隊恭候,興致正高的村民則紛紛擁入宮內,守候在王船周遭,等待著起身口號。
00:20,吉時已到,隨著總指揮的一聲號令,在船身周圍守候的眾多村民們用雙手慢慢托起重達幾千公斤的木質王船,隨著指揮者的吆喝指令,小心翼翼地移動腳步,邁出門檻,讓王船緩慢前行,駛出大殿,最終穩穩地將王船安置在庵埕中央的四方形船架上,接著將船頭調整為朝南方向。
[注:水美宮位于鐘山村南側,再南則為海,故王船在朝向上以向海為原則。]
船既安位,陣陣鼓掌聲瞬間此起彼伏,而自發而出的“順風啊”更是響徹云際,不斷升空的禮花將廣場點亮得如同白晝,攝影記者、游客及斗陣者在現場拍個不停。
六個穿藍衣、扎紅綢腰帶、頭戴鴨舌呢帽的老人(王船游境隨船前進的船夫)登上王船,開始出海航行前的準備:他們先后豎起前桅桿、后桅桿和主桅桿,又掛上三面大船帆,三個鐵錨落在船前船后,錨尖浸入海水陶缽內,象征船停下錨。而其他村民在主事們的安排下,在船身四周用十多根碗口粗的長杉木綁在四方形船架上,扎成一個巨大的眾人扛抬的架子。
[注:登船的老人,在裝飾上并未身著禮服,而是舊時勞作的衣裳,之所以都是老人,是因為登船指揮者必須有開船的經歷,因鐘山村在70年代圍海后已不再擁有海洋,駕舟人選日漸凋零,時至今日便只剩老人而已。有這項硬要求,更是因為送王船形式的變化,民國以前,鐘山送王船采用“游地河”方式,村民先是登王船駕駛循海道出海,再乘小舟回港,后來隨著政策變化,送王船改以“游天河”方式,而登船的人員要求卻仍保留至今。]
理事們在船頭前方的空地上擺下三張供桌,圍上“代天巡狩”的桌簾,擺滿供品,引人矚目的是宰好去毛的兩只大牲畜:一只大肥豬和一只大公羊。婦女們則對著王船虔誠地燒香跪拜,祈求王爺保佑,保佑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至凌晨兩點多,隨著爆竹聲漸漸稀疏,圍觀的人群敵不過磕睡蟲的侵襲,逐漸散去,現場只留下守衛的采蓮,村子這才暫時恢復了平靜。
六、王船游境
王船游境是送王船文化節的高潮部分,是閩南民間信仰傳統的廟會表現形式,以巡游本境之意。
歷屆“送王船”到鐘山村參加活動的人數都多達上萬人,今年的規模更大,游行路線也更長,牽涉到交通、消防、公安、市政等方面,所以水美宮理事會、村兩委、村老年會通力合作,做了大量的先期準備工作,交警、公安部門、街道辦、區政府當天都派了許多得力干部協助鐘山村開展文化節的活動。
05:00,村中心戲臺上就擠滿了五歲至八歲的男孩、女孩和他們的家長。大家忙著為孩子們化妝,稚嫩的臉蛋抹著油彩,嬌小的身軀套上戲服,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一個個打扮得惟妙惟肖。他們將坐在蜈蚣閣上隨著“香陣”隊伍游行到中午時分。
[注:蜈蚣閣,以形肖為名,系民間迎神賽會的化妝游行形式之一,廣泛流傳于閩臺,蜈蚣閣與鐘山送王船相輔相成,以達成全民同歡的目的,兒童如此,老人則以抬轎的形式參與其中。過去蜈蚣閣一般由東嶼村提供,鐘山村兒童則以大閣形式以代,后來因種種原因,所有形式均由鐘山村自行組織。]
天剛蒙蒙亮,水美宮庵埕就來了很多婦女老人,他們提著香籃,在供桌上擺滿供物,燒香祭拜王爺,十幾個采蓮在王船附近維持著秩序。
08:30,廟會理事們都來到水美宮,大家有條不紊地在會長的指揮下做著各項工作準備。共同參加文化節盛典的同安“車鼓弄”、翔安“拍胸舞”等團體也陸續來到現場,大伙兒圍著經常在媒體上出現的百姓演員們問長問短。“車鼓弄”和“拍胸舞”都是在今年八月份被評為省級非遺項目的。
今天的王船游境分為兩個部分,蜈蚣閣、老人轎隊等陣頭隊伍,和王船游境香陣,陣頭隊伍人數眾多且游行路線長,早于王船香陣隊伍出發,按計劃兩支隊伍將于十點多在大海洋廣場(滄虹路與鐘林路交匯處地鐵口)會合。
[注:游境的范圍,一般以鐘山村的轄地為原則,由此可知,王爺事實上也是鐘山村的護村神靈。]
08:50,陣頭(陣頭隊伍)陸續從水美宮出發,隊伍最前面是四個老年婦女拿著頭部用紅色帶子綁著龍眼樹葉的掃把象征性地輕掃路面浮塵,緊接著為兩面開路大鑼“檔、檔”鳴道;四個村民(年輕女士)抬著巨大的不銹鋼牌匾,上書“鐘山村”三個大金字在陽光下格外耀眼,另一面大牌匾“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鐘山送王船”緊隨其后;十多個朝氣少年舉著五彩旗幟迎風招展,三位老人各牽一匹身披大紅布的高頭大馬為游行隊伍增添許多喜慶色彩;之后便是陣容強大的蜈蚣閣隊伍。
[注:前方開路的老年婦女一般選擇家世清白、合家康健幸福之人,由她們開路,可去除不順、瘟疫、妖魔鬼怪作祟等不美好的東西或障礙。身披大紅布的高頭大馬原本是為主持送王祭典的官員準備的,雖然后來官方不再主導和參與送王活動,但儀式所需卻被保留了下來。]
在前任水美宮會長、本屆文化節副總指揮陳福圓先生的指揮下,124個身穿紅色運動衫的壯漢肩扛著連成一條長龍般的30節漂亮的閣棚,百米長的“蜈蚣閣”蜿蜒前行,頭尾兩端的龍頭和龍尾隨著節奏上下左右舞動。坐在閣棚上的60個兒童睜著好奇的眼睛,神情嚴肅地扮演著隨機獲得的戲劇角色。愛子心切的家長們則手舉香,緊跟在閣棚兩側,噓寒問暖,好不溫馨。沿路的游客則是嘖嘖稱嘆,好不熱鬧。
陣頭的最后是由35支從晉江、石獅、龍海、同安等地請來的樂隊方陣,其中西樂大隊就有19支,其余是腰鼓隊、西鼓隊、舞獅舞龍隊,還有戲劇人物、歌仔戲、踩高蹺等。一位名叫陳梧桐的鐘山村民由于王爺特別眷顧,近年來事業順利,本屆文化節他一家人就答謝了蜈蚣閣閣和十一支樂隊,感恩之情可見一斑。
[注:陣頭隊伍,一般由信眾自愿出資贊助,名為“答謝”或“還愿”,亦或為“有拜有保庇”的現實反映,隊伍之多少,也象征著神靈靈驗與否與信眾多寡。但,自九十年代以來,比拼風氣漸濃,方陣隊伍數量雖節節攀升,質量卻不容樂觀,大有濫竽充數之感,自2019年后,村民開始回到熱鬧的本質,即營造氣氛、質量為上,慢慢地,數量降下來,增加了方陣的表演力和欣賞效果。]
陣頭隊伍連綿數里,沿著滄林三路、海富路、滄虹路,經過大海洋、翔鷺花園(今西雅圖小區),到達興港路,一路上不斷有人加入陣頭隊伍之中,圍觀的群眾更是摩肩擦踵,絡繹不絕。
[注:海滄生活區系以鐘山、石塘、東嶼為基礎建立而成,以上區域靠近鐘山一側原為鐘山田地或泥泊,故繞境時也包含在內。]
而水美宮前的準備工作還在緊張進行,六位由老漁民擔任的“船夫”忙著往船上裝載各種航行用品,以及大量的紙錢。
9:40吉時一到,禮炮聲驟然響起,王船巡游的隊伍開始移動,前面還是幾個一手舉香一手拿掃把的老年婦女輕掃浮塵以示開路,幾個老漢敲鑼打鼓緊隨其后,拍胸舞、車鼓弄兩個團體一路前行一路表演,鐘山女子腰鼓隊隊伍整齊、鼓點有力,妝點前行。
五位身著彩色道袍、頭扎小髻的同安道士吹著牛角子號嗚嗚有聲。十六個廟會理事走在王船前面,三十二名采蓮手持船槳巡行在王船兩側,身材健壯的采蓮頭雙手揮動“代天巡狩”旗蟠為王船開道,王爺的子民、壯碩的漢子們,紛擁而上,爭著為王船貢獻一份力,他們肩扛杉木,讓王船徐徐舉高,緩緩前行,王船隊伍根據旗蟠指引或行或停,井然有序。
[注:送王船之“王醮”,在閩南一般采取道教閭山派儀式。]
這艘花費三個月時間精心打造的“王船”,長十二米,連主帆一起高約七米,船身全部采用上等木料,由同安老造船師傅按照1:1比例制作而成,而出海航行的設施更是應有盡有。老漁民說,這艘木船放入海中完全可以正常航行,根據以前的送王船習俗就是將船放入海中讓其隨意漂流,王爺在船上一路代天行道,只是后來才逐漸改為“燒王船“。
今天的王船打扮得特別漂亮,船頭裝飾著一個碩大的紙扎虎頭,其額頭上的“王字”、張牙咧嘴的大嘴巴以及炯炯有神的綠眼睛讓人感受到王爺的威嚴。三面船帆高高掛起,兩側船舷插著十幾面彩色小旗,船身上繪著十二生肖活靈活現的畫像。
最為壯觀的還是抬王船的人群了:船身前后左右共有八根碗口粗的長杉木扎成眾人扛抬的架子,王船游境時每根杉木最少有十五個漢子用肩膀扛著,還有許多人鉆到船底下用手托著船身,王船就在幾百人的爭抬下,在陸地上游行自如。在王船游境總指揮的號令下,王船隊伍時而緩步前行,好像航行在風平浪靜的浩瀚大海之中,波瀾不驚;時而急速奔跑,就如船在大海之中破浪直沖三千尺;時而停在原地,在眾好漢的拱動中船身翻騰起伏不止,寓意經受大風大浪,終能逢兇化吉。漢子們擠在船身下雖然空間狹小,但仍能配合默契,按村里的習俗,凡是男子漢今天都應該去抬王船,這樣王爺才會降福于他。以至于在王船行進的過程中,眾多男人(包括一些外鄉人)都跟著抬王船的隊伍一起跑動,只要一有人抬累了退出來,馬上就有人補上去。抬過王船退出隊伍的人雖然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但他們臉上流露出的卻是心滿意足的笑容。
[注:各地王船巡境方式各不相同,常見為增加輪子,以人為牽引,而純粹采用人力抬舉者甚少,其基本要求為信眾數量要足夠多,因水美宮在舊時為鐘山村廟,且本村人口常年位居三都前列,具備足夠的人力和信仰基礎,有史可循,水美宮送王船均以人力抬舉。]
由于主帆頂端離地面高度足有八米多,因而馬路上方的許多線纜都成了前行的障礙,王船巡境中除了有兩位村民手拿著長竹竿在路邊挑高線纜外,船上的四位船夫也在不斷地收帆下桅、上桅升帆,動作熟練自如。而另兩位船夫則不停地將船上滿滿二十多個大麻袋的紙錢大把地撒向人群,象征王爺將吉祥和恩澤不斷撒向人間,而隨香的信眾則會爭先恐后“奪取“紙錢,以示承接美好祝福,只是紙錢落地,便已無效果,故而王船過處,地上總是散布著紙錢無數,卻無人問津。
[注:王船巡境前后,設專人“撒鹽米”,以鹽和米各半混合,撒向五方,即凈五方,以去除肉眼無法看到的妖魔鬼怪,達到避邪、收驚、凈身作用。]
王船在全長四公里的巡境繞村路程中,共有五個歇腳停靠點(即錨位),滄林二路路口,滄虹路路口,馬青路鐘山村口,興港路鐘山村口和海滄行政中心檢察院附近路口。每當王船到達一個停靠點,采蓮頭的高旗蟠就靠在船頭,指揮船慢慢地停放在路中間,水手們則將鐵錨放下,浸入陶缽的海水中。老人們在船前空地擺上供桌香爐,理事們列隊舉香叩拜,五位道士搖著銅鈴吹著牛角,繞著供桌忙著“做醮”。而“拍胸舞”、“車鼓弄”、“腰鼓隊”等幾個表演方陣則隨著音樂在圍觀的人群中表演精彩的節目,他們認真敬業的表演和詼諧幽默的表情博得陣陣喝彩。
[注:表演方陣原則上是跟隨香陣隊伍一起進行,惟鐘山村村民組成的娛樂隊伍本著主人優勢,隨王船一同巡游,并在王船做醮時就地表演,腰鼓隊在鐘山村歷來是傳統項目,十幾年前由學生構成,后來改為中年婦女,近年來,同為非遺名錄的廈門民俗也得以參與其中,共襄盛舉。]
在王船游境和陣頭游行的過程中,海滄公安局出動了大批警力在沿途維持治安及疏導交通,他們被村民稱為“王爺的保護神”。而海滄電視臺、廈門電視臺的記者們不辭辛勞,跟著隊伍前后奔跑,抓拍精彩鏡頭,經過一個上午的游行和五次停靠做醮,各路隊伍終于在中午時分結束游行,陸續聚集到在福仁宮左側的村道上。王船也在這里調了一個頭,放下了錨穩穩地停泊在蔡氏家廟前方的路邊,接受村民祭拜,“王船游境”的程序告一段落。
12:00,在活動的終點,孩子們逐個從蜈蚣閣的閣棚中爬出來,伸伸懶腰,卸妝、拍照,抑或拆下閣棚的鮮花彩塑,化作禮物一二以為佳品贈送朋友。而福仁宮與戲臺之間,表演方陣們也紛紛上陣,上演一番又一番的民間好戲,圍觀群眾也得以大飽眼福。
七、王船安位
經過中午短暫的休息,鐘山“送王船”文化節在下午又掀起一個小高潮。
村民們在下午三點多就陸續聚集到村中心王船的停泊處,他們搶先占到抬王船的有利位置,只等四點十分的吉時一到,大家再齊心協力將王船抬到村莊南端的空地就位。
廟會理事們和手拿船槳的采蓮們也早在現場張羅開來,他們列隊祭拜后,隨著開船的號令發出,會長們就帶領抬王船隊伍一路上敲鑼打鼓,浩浩蕩蕩地從村道中間往南開拔。村南端的一大片菜地已經提前平整好,隊伍順著區文化中心邊上的馬路拐進空地,在這里王船掉轉個方向,船頭正對南方,穩穩地落在地上。數百個漢子從船身下鉆了出來,滿身大汗卻滿臉喜悅。
[注:王船化吉的位置,本應是近海區域,隨著改革開放后,鐘山周遭城市化加劇,歷屆王船化吉位置屢換屢變,未能最終確定下來,而開始時間也慢慢提早,隨著附近開發落定,或許在之后會固定位置和時辰。]
王船安位后,十多個廟會理事挽起袖子,扎起馬褂,將現場擺放的一捆捆柴火片子搬到船身底下,塞滿后又在周圍堆上大批紙錢、米袋、鹽袋、筷子大小的柴火和蘋果、橘子等水果,堆得王船就像停泊在小山包上似的。
這些物品都是各家村民為王船出行準備的:只有荷包大小的米袋象征一擔米,兩捆筷子粗細的小木棍就代表一挑柴火,這些數量充足的糧草可以讓王爺在代天巡狩時無后顧之憂了。而船上面更是擺滿了鍋碗瓢勺,紙轎紙人,甚至還有活雞活羊,萬事俱備,只待東風起航了。
[注:信眾在王爺巡境之前數月,便會攜帶荷包和小木棍在祭拜時送至福仁宮,其數量之巨,堆積如山,最終在化吉時與王船一并化為灰燼。]
八、王船化吉
“王船化吉”是送王船文化節中最重要的活動內容,村民們不說“燒”王船,而說“化吉”,顯然是一種討吉祥的做法。
傳說王爺三年一度乘坐王船出行天下,代表上天揚善懲惡,完成使命后就會騎著白馬帶領眾將士回到鐘山水美宮。今晚是送王爺正式出行的時辰,各方人士十分重視,參加活動的人數也達到歷史的最高峰,現場圍觀的群眾更是里三層外三層,真可謂人山人海。
[注:因王爺一般需隨王船離去,故而在王爺廟中王爺不設金身,僅有代天巡狩的牌位,待王船化吉時以紙塑金身或燒或漂流而去。]
只見村莊上空煙花齊放,此起彼伏,照亮了附近的高樓大廈,映紅了村民們的張張笑臉。在化吉圈內還有廈門衛視臺、海滄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攝像機對準王船準備拍攝精彩鏡頭,人民衛士們則忠于自己的職守,在四周警惕守護著。
而廟會理事們在八點半時,便將王爺金身送到船上,并將各人的替身人偶留在王爺身邊,隨后大家迅速回家將長衫換下。為避免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他們在回家途中按照習俗每人口中都含著一個雞蛋,避免無意中與他人說話。
[注:口中含蛋,避免與人交談,以防“泄露天機“,同時也避免不干凈之物隨口而出。]
王船化吉活動則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們來主持,時間在人們的期待中慢慢流逝,道士們繼續做醮,幾位老人在王船周遭的堆積物上灑上柴油,點著香煙在旁邊等著,鞭炮焰火陸續停息。
21:40,火種準時從一個老人的打火機中傳到堆積的柴堆上,接著其他幾位老人分別在各處點燃,瞬間大火裹著疾風轟然而起,整艘王船頓時被大火吞沒,船頭、船尾、船艙、族旗、船帆、桅桿,全都燒起來。火光異常耀眼,熱浪撲面而來,但圍觀的人群卻沒有一個人退后半步,大家或好奇,或崇敬,或震撼,有人在歡呼,有人在吶喊,有人則感嘆,個個熱情高漲。
在人群中,獨見那位費時百日花了全部心血打造出精美王船的同安老造船工王師傅紅著眼睛,神情木然,點著香煙的雙手微微顫抖,口中問著“燒掉是不是很可惜?",心疼之處令人同情。
隨著火勢越來越旺,船身漸漸被燒穿,木料燒成紅炭,不斷坍塌,而船正中那根20公分粗的主桅桿也被火舌纏繞,根部越燒越細,卻久久屹立,不肯輕易倒下。成千上萬圍觀的人群全盯著這根桅桿,現場三四臺攝像機的鏡頭也全沖著它,大家都在猜測著桅桿到底倒向什么地方。原來,鐘山村分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塊居住片區,傳說當王船化吉時,主桅桿倒在哪個方向,王爺對那個片區的村民就會更加眷顧,他們生活會更平安、事業會更發達。
圖6- 26 王船化吉
經過五十分鐘的烈焰燃燒,王船及周圍的堆放物基本化為灰燼時,主桅桿才漸漸向西北傾斜,在幾十個西北片村民的歡呼雀躍聲中倒了下來,這時眾人才長舒了一口氣。天上煙花地上爆竹又響成一片,而這時,村中戲臺上的薌劇好戲才剛剛開演,村民們要歡樂通宵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