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大鵬街道(大鵬鎮)的中心在哪,可能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大鵬所城。實際上,從清末開始,大鵬的中心就開始慢慢轉到了城西八里之外的王母墟,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后,王母墟的陳伙樓曾作為大鵬鎮政府的駐地。王母墟的成立,則與明朝開始的衛所制度息息相關。
陳伙樓
大鵬所的誕生
元末天下大亂,大規模的戰爭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與社會結構,人口大量死亡及逃散導致許多無主土地的出現。不少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完全沒有財力去供養規模龐大的軍隊,不少人想盡辦法來平衡軍事與經濟。
明·嘉靖《籌海圖編》東莞縣部分
滅掉元朝、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創造了衛所制度。一衛五所,發放土地,自給自足養活自己,戰時為兵,平時則為農。朱元璋在征討所得的土地上,安頓來源繁雜的士兵,明朝短時間內就擁有了大量能自給自足的,并且具備一定戰斗力的軍隊。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五月,已故東莞伯何真之子何榮、何貴、何宏等因藍玉案被斬,何真之弟何迪“自疑禍及”,便鋌而走險,聚眾錯亂。南海衛派兵圍剿,何迪在殺死官兵300多人后遁入海島,繼續頑抗。直到廣東都指揮司發兵追擊,才平息此亂。
大鵬所城
何氏家族的鋌而走險震驚朝野,加之沿海倭患嚴重,于是朱元璋便派人巡視嶺南沿海衛所。在吳杰、張銓巡視廣東沿海衛所的1394年,朝廷在東莞縣沿海增設了大鵬和東莞兩個守御千戶所,歸南海衛管轄。衛所的軍士實行世襲制,其家屬另立軍籍,是為軍戶,全家遷至指定的衛所,世代為軍。
70年代衛星地圖上的大鵬所城
衛所制度在明初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歷經洪武、永樂兩朝后,其弊端便開始顯露。衛所自行管理戶籍、征糧、訴訟等等衛所體系內的事務。然而,明朝的軍士需要承擔守城、屯種以及徭役等種種的職責,負擔繁重,一般的軍戶還會受到衛所軍官的壓榨。
清廣東沿海圖中的大鵬營
從明朝中前期開始,就出現了大量逃兵,許多所城官兵都只剩十之一二。根據《新安縣志》記載,大鵬所的軍額只有133名,而最開始一個千戶所的軍額滿額則為1120人。清初,新安縣知縣傅爾植奏請改設大鵬所防守營,官兵五百名。
王母峒屯
根據《新安縣志》記載,大鵬所有49頃38畝8分屯田。王母峒屯是大鵬所的軍屯之一,有兩個比較明確的子屯,一個是烏涌屯,一個是碧州屯,均有見于萬歷年間成書的《粵大記》上。
《粵大記》上的王母垌屯、碧洲屯和烏涌屯
整個大鵬半島山地多平地少,王母峒一帶的可耕種土地不足以供給一個軍屯,大鵬所城旁邊的烏涌一帶和七娘山西北坡沿海的碧洲一帶比較難得的平地則可以供給部分屯田成為子屯。
王母峒之名有這么一個來歷。相傳,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后,益王趙昰于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在元軍逼迫下,端宗與母親楊太后沿海路南下,于1277年在疊福鹽場附近登岸休整。后來,這片土地就被稱為王母峒。
康熙《新安縣志》關于王母垌屯的記載
明中葉起,隨著衛所制度的逐漸崩塌,不少軍戶將屯田(所有權歸國家)租給他人(可以是軍戶,也可以是民戶),不過繳納稅糧的必須是軍戶。清初,清王朝實行遷海暴政,大鵬半島也屬于遷界范圍之內,除了大鵬營的營兵,所有的大鵬居民包括屯丁,都屬于被遷之民。遷界期間,所有屯田都荒廢。
民國時期地圖上的王母墟及周邊一帶
復界之后,除了回來的屯丁,清政府又招來了不少從嘉應、潮州、惠州一帶過來的客民,重新開墾軍田,他們也被納入了軍籍,成為屯丁。
王母墟上的幸氏宗祠
不過,清朝入關之后,便已經看到衛所制度的弊端。早在順治年間,清政府就開始對衛所進行改制和裁并。雍正即位后,便著手對衛所進行裁撤。雍正十三年(1735),東莞、大鵬二所最終裁撤,所有屯丁由軍籍轉為民籍。當然,一些人雖轉入民籍,但依然以耕種軍田為生。
王母圍與王母墟
在王母峒屯的周邊,建有王母圍。王母圍據說始建于明朝,至今保存較為完整,正面中心有圍門,四周有周屋,圍內有布局整齊的排屋,九橫五縱,巷道井然,組成一座近似方形的排屋圍。
王母圍是個雜姓村,有李、林、廖、陳、郭、蔡、鄭、秦、葉等姓氏。大部分姓氏村民的落戶遷徙情況都不是特別清晰,普遍含糊聲稱清朝落戶,個別說是粵東遷入。或許,王母圍一開始就是為屯戶所居住,而屯戶肯定是雜姓的,因而,一些王母圍的村民或許是王母峒屯屯戶的后代。
重修王母圍大門的芳名榜,刻著許多不同的姓氏
復界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整個新安縣的人口并沒有大幅度增長。到了乾隆年間開始,新安縣人口開始爆炸性增長。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新安縣屯戶人口達到13136,據估算,大鵬半島上大概有3000多屯戶人口。
嘉慶《新安縣志·卷之二·墟市》
人口增長,村落增多,村落之間就會建立墟市。嘉慶《新安縣志》記載,康熙年后,大鵬半島上新增了三個墟市:王母墟、大鵬城西門街市、碧洲墟。隨著時間的推移,來王母墟投墟做生意的人也越來越多,墟市也不斷擴大,墟內也開始有居民定居,并發展出中山里、下新屋、上新屋、上下墟門、王屋巷、石禾塘等自然村。
現在的王母墟一角
大鵬中心的遷移
民國以前,大鵬所城一直是大鵬(指現在的大鵬街道)一帶的政治、軍事中心。駐守大鵬半島的軍隊都會選擇把指揮部設在大鵬所城里。不過,由于大鵬的地理位置十分閉塞,當時外出的通道只有海路和壩光坳的山路兩條選擇。
上世紀70年代衛星地圖上溝通大鵬所城和王母墟的公路
由于條件十分的差,被派駐這里都屬苦差,山高皇帝遠,所以民國時期駐防此處的士兵不少是由土匪改編而來,軍紀歷來都好不到哪去。因此,更多人選擇去王母墟投墟做生意。
從大鵬所城到王母墟之間隔著一個叫“窯坳廟仔”的平崗和一條叫“打馬壢”的山垅,民國時期此處經常有兵匪強盜攔路,而且經常有老虎豹子出沒(直到1962年,王母墟街邊的肉鋪還有老虎肉賣)。大鵬當地有句流行話:“沒有兩下子拳腳功夫,又哪敢到窯坳廟仔挖蕃薯?”
上世紀70年代的王母墟和王母圍
因而,為了更好地生活,大鵬人開始也遷往王母墟一帶居住,王母墟也漸漸成為大鵬的中心,直到改革開放前,大鵬的商業貿易都只局限在王母墟。
陳炯明主政廣東時,王母墟也迎來一段興盛時期,店鋪增加,商賈結集,有糖街、魚街兩市。但由于半島地處偏僻,政令不暢,大多“新政”很難落實,使得社會和經濟發展緩慢。
大鵬人民會場舊址
不過,對于大鵬人來說,王母墟也并不是“萬能”的,許多大件的東西他們則會選擇去淡水墟投墟。歷史上大鵬人都是穿過壩光坳前往淡水經商、辦事、求學、入仕,直至1964年大鵬通了公路才改變人員流動的方向。因此,雖然大鵬隸屬寶安縣(新安縣),但很長一段時間里,大鵬人心目中的“縣城”是淡水。
王母墟上的一些攤檔
盡管1964年大鵬通了公路,但此路十分難走而且危險。因此當時從寶安縣城前往大鵬的客車,一旦碰到小雨,便在葵涌停下,趕乘客下車,而遇到大雨則直接在坪山停車。過去,大鵬沒有公路通往大小梅沙,直到1980年的鹽鵬公路通車后,大鵬才徹底結束交通閉塞的歷史。
王母墟升旗
提到王母墟,就不得不提王母墟升旗的典故。1949年9月30日晚,當地干部接到接收到香港傳來的電稿,電稿上介紹10月1日將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介紹了首都、國旗、國歌的情況。時任粵桂邊縱隊參謀長楊應彬組織大家按照電稿說明,制作了一面五星紅旗,準備舉行升旗儀式,以迎接新中國成立。
油畫《王母墟升旗》
10月1日早上6時許,近千名部隊干部、學生和群眾在王母墟的光德學校舉行隆重的升國旗典禮。事后才知道,北京的開國大典是在10月1日下午3時開始,王母墟的升旗比北京天安門廣場早了9個小時。這是華南地區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2-09-02
2022-08-25
2022-08-17
參考資料:
《新安縣志》
《 大鵬的從前 》
西葫蘆、山川文社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