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眾多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張靈甫的軍銜和職務并不高,但卻有著極高的知名度。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在萬家嶺戰斗中全殲日寇,贏得了抗戰英雄的美名,更是因為他沖冠一怒殺紅顏的傳奇情史。
張靈甫和吳海蘭
張靈甫原名張鐘麟,陜西長安人。父親張鴻恩雖是一介農民,但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十里八鄉種莊稼的能手非他莫屬,以至于左鄰右舍都夸贊他為“種莊稼的狀元”。可這個狀元并不是只懂種莊稼,在他心里還藏著個小九九,那就是想要徹底改變,還是得有文化。于是,他便將兒子張鐘麟早早地送進了私塾。
巧的是,出生在農民世家的張靈甫卻是個讀書的料,他竟考入了古城西安著名的長安中學。知識的窗口打開了,張靈甫竟忘我地深陷其中。自幼熟讀經書的他,又愛上了古文,甚至對舊體詩詞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更是迷上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一有空,張靈甫便去西安孔廟臨摹唐代著名書法家的碑貼,誤了吃飯,便買張大餅充饑,很快,他的書法造詣便突飛猛進。一次機緣巧合下被著名書法家于右任看見,直豎大拇指夸道:“奇才!奇才!后生可畏!”
這樣看來,不出意外的話,張靈甫的前路便是新新崛起的中國書法家。
然而,他卻是一個被戰爭耽誤了的書法家和歷史學家。
青年時期張靈甫
1923年,張靈甫考上了北京大學歷史系,卻恰逢學生運動風起云涌。他憤然投筆從戎,到河南開封參加了胡景翼國民二軍軍官訓練團,兩年后又成為了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畢業后被直接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十一師任步兵排長見習官,后升任排長。
這一路走來,可以說張靈甫的求學之路一帆風順,從軍之路也春風得意,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他的情場卻就不得意了。
早在上中學時,父親就為張靈甫定下了一樁娃娃親,對方是鄰村的姑娘邢鳳英。雖然她勤勞樸實,可是卻目不識丁,這讓有文化還是北大畢業的張靈甫著實看不上。無奈父母命不敢違,他按期娶了邢鳳英。
在那個時代司空見慣的結婚模式,到了張靈甫這里,就是沒有感情基礎,教育背景迥異,讓人實難下咽的一杯苦酒。從軍之后,張靈甫便借此名義難得回家了,邢鳳英也開啟了她一生的庭院寂寞。
軍中的張靈甫喜歡看古書、練書法、填詞作賦,甚至愛好收集古玩字畫、養花種草,這讓那些私生活多姿多彩的軍官看來,他絕對是個異類。但是,他們怎會知道張靈甫的怡然自得,反而認為那是寂寞而同情他,于是便給他介紹了一個女子。
這個人便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吳海蘭,他之后槍殺的便是她。
吳海蘭的出場竟讓獨善其身的張靈甫眼前一亮,年輕漂亮,活潑開朗,關鍵還受過正規教育。
吳海蘭是四川廣元人,她的父親在城里經營著一家銅匠鋪,家里生活殷實,上過縣城的中學,從小就備受關注。對于上門提親的人,她一個都沒看上,直到張靈甫的出現。
兩個人也算得上一見鐘情,張靈甫便以軍人雷厲風行的作派很快娶了吳海蘭。這樣的現狀無疑是熱鬧了吳海蘭,寂寞了邢鳳英。
新婚燕爾,張靈甫和吳海蘭自然是恩恩愛愛、你儂我儂,好不幸福。關鍵是,吳海蘭在廚藝上還有一手絕活,那就是搟得一手好面,把張靈甫這個西北漢子的胃拿捏得死死的,第二年還為他生下了一個漂亮的女兒——張清芳。
然而,軍人的愛情往往是排在命令之后的,部隊開拔了,張靈甫被調到了陜西,隨部隊駐扎漢中。作為軍官家屬的吳海蘭可以隨軍,但只能住在省城西安的家屬院內,到此,夫妻二人不得不兩地分居。
這期間,思念兒子的張鴻恩終于收到了張靈甫的家書,方知他在外又娶了新人。面對家中孝順的兒媳婦,善良的張鴻恩見不得新人笑而舊人哭,便回信讓兒子將邢鳳英也接去西安與他一起生活。不多久,邢鳳英便在公公的安排下去到了西安,與丈夫和吳海蘭生活在了一起,只是依然如個路人。
可是不久后,張靈甫卻不問青紅皂白拔槍怒射,讓吳海蘭血濺當場。
吳海蘭和張清芳
這就不得不讓人感到奇怪了。張靈甫并非不愛吳海蘭,吳海蘭也深愛著張靈甫,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呢?
從早年在王耀武手下當副官的吳鳶口中得知,是情殺。
1935年,紅軍到達西北后,張靈甫率領第一軍與之對壘,這讓他長時間都不得歸家,對家中妻小甚是想念。幸好有一天,一位戰友剛剛探親返回,他便上前問道:“可曾看見我的太太?”不問還好,這一問竟然問出了事。
那位戰友神秘地盯著他,過了一會兒才打趣地回答道:“看見啦,在電影院門口,你太太穿著旗袍,還有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小伙,倆人可親熱哩!”這位戰友萬萬沒有想到,張靈甫是一個遇事十分上心的人,他聽出妻子“不貞”,扭頭便走了。回到指揮營,他一句話也不說,悶悶不樂的,脾氣也變得粗暴,但凡有人進來匯報工作,他逮著就罵。
因為,在他張靈甫的字典里,就沒有“出軌”兩個字,這是一個男人難以容忍的恥辱,便因此起了殺心。
一直都以事業為重的張靈甫破天荒地向胡宗南請了假,帶上一支手槍便匆匆往家趕??匆妳呛Lm,他極力克制自己的情緒,對妻子說:“我好久都沒吃餃子了,你給我包一頓吧”。看見久別的丈夫,吳海蘭十分欣喜,馬上就去拿了鐮刀,親自下地去割韭菜。然而她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自己蹲下割韭菜的時候,張靈甫竟端槍瞄準了她的后腦勺,一槍結束了她的性命。隨后便匆匆離開返回了部隊。
而這一切正好是在他的原配邢鳳英的眼皮子底下發生的。
邢鳳英
這樣的故事情節一聽便帶著戲劇色彩,后經查實,吳鳶所提到的張靈甫的籍貫、事件發生時間及內情,還有張靈甫妻兒的情況,記述多有訛誤。或許他所得知的張靈甫殺妻案,來自戰友間的傳聞。
而對于邢鳳英是目擊者的說法,卻是真實的。據邢鳳英所生兒子張居禮說:“這件事發生時我還沒有出生,我所知道的情況也是聽我母親說的。據我所知,他們兩人(張靈甫和吳海蘭)當時在家里的后院談話,我母親就在現場的不遠處,但聽不見他們在談些什么,沒多久就傳來一聲槍響,我母親大驚失色,嚇得掉頭就跑,根本就沒有看清是怎么回事?!?/p>
如此一來,張靈甫當著原配的面開槍不假,但好端端的為何發生此等悲劇邢鳳英卻是真的不得而知了。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事情是真實地發生了。這事傳到四川廣元,吳海蘭的娘家人悲痛欲絕。雖說是嫁出去的女兒,夫妻倆打打鬧鬧也就算了,管她們如何折騰??蛇@是人命,吳家百般呵護著長大的,如何能做到坐視不管?殺人償命,這是自古以來的鐵律,吳海蘭的哥哥吳正有一紙訴狀告到了西安府,要求嚴懲兇手。
于鳳至(中)
然而,張靈甫果然是個人物,狀子投出去很久都沒有消息,正當吳正有感到絕望時,他突然想起妹妹吳海蘭生前參加過婦女協會,他又寫了控告信遞給西安的婦女協會。
這一下子就輿論嘩然了,在西安婦女界鬧得沸沸揚揚。
恰逢張學良夫人于鳳至來到西安,她可是中國女權的先驅。一回南京,于鳳至便將此事說于了宋美齡。宋美齡知道了,蔣介石也就知道了。這下婁子捅大了,蔣介石下令嚴懲張靈甫。
可是事情往往就是那么神奇!
本該被押解到南京的張靈甫,卻在胡宗南的允諾下,自己一個人甩手甩腳去投案。期間,他先是回家破天荒地與原配邢鳳英小住了幾日,然后才上路,又在中途賣了些書法做盤纏,最終抵達南京老虎橋監獄。
聽起來真的是有點可笑,這也叫犯人?更滑稽的是,進了監獄后判了他十年刑,他倒好,在里面有人照著,吃吃喝喝睡睡,有事沒事就寫書法,據說,當時南京城里許多商鋪的牌匾都是他寫的。
蔣介石終究還是沒有殺了他。
中年張靈甫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南京國民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調服軍役,并保留原來軍銜。在王耀武的保薦下,張靈甫被秘密釋放了,隨即給王耀武當了上校候差員。
重見天日的張靈甫,自然要有新的生活,他又娶妻了。
這一次,他娶的是西安城里的大家族高家的女兒高艷玉,婚后還遷入了高家,邢鳳英依然寂寞空庭。
難道高家不知道張靈甫就是曾經槍殺妻子的張鐘麟嗎?就算剛開始不知道,但沒有不透風的墻啊。倘若高家知道了張靈甫的底細,又怎會將女兒嫁他呢?
歷史真的藏了太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而高艷玉在張靈甫生命中所占的篇章,并不比邢鳳英多,因為關于她們的史料,少之又少,只知道高艷玉生下了三個子女,竟都先后夭折了,隨后兩人便離了婚。
1938年,張靈甫帶領一支突擊隊,向已被日寇占領的高地張古山發起進攻,一舉拿下張古山,最終使日寇106師團被全殲,中國得以收復九江以南的失地。這場戰役中,張靈甫身中7塊彈片不下火線,人稱悍將,并送綽號“猛張飛”,從此名震天下。
搬師回朝后,戰功顯赫的張靈甫又要結婚了,這一次,是和小他25歲的王玉齡。
王玉齡
他和王玉齡的相識是源于駐軍長沙時的一次理發。他透過鏡子一直盯著前來理發的王玉齡看,姑娘便使勁瞪了他一眼。這下子便一發不可收拾,張靈甫便對王玉齡展開了愛情攻勢。
當他婚后再談起這段相遇時,張靈甫還驕傲地說:“幸虧你瞪我一眼,你要是對我笑,我還就沒興趣了。”
由此看來,張靈甫的思維總是那么反其道而行之。
對于他槍殺吳海蘭的事,王玉齡卻是早有耳聞。在一個合適的機會,王玉齡突然問張靈甫:“我要是在外面亂交男朋友,你會怎么處置我?”
沒想到面對這個問題,張靈甫竟沉默不答,最終還是王玉齡緩解了氣氛。她又笑著說道:“我要是出了那種事,隨你怎么處置,我的家人是不會告你的?!?/p>
可能是因為這句話暖到了張靈甫的心,他最終對王玉齡說出了實情:“因為她拿了我一樣東西,問她就一直不說話。事發前一天晚上,我們就發生了爭執,心里就不舒暢。沒想到第二天帶孩子回長安鄉下,她知道我每次都要先去拜祭母親,她也會跟著拜祭??赡且淮危阑疃疾蝗??;丶也閱査恍┦虑?,她也不作答,火氣自然就上來了。”
這便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了,顯然,張靈甫殺妻并非是因為出軌,而是他懷疑妻子是中共地下黨,偷了他的軍事文件。這才是各為其主,堅守不同信仰的張靈甫無法容忍的殺妻緣由。而后來他和吳海蘭的女兒張清芳也證實,母親和舅舅都是地下黨員。
王玉齡和鄧穎超
王玉齡是張靈甫的最后一位夫人,也是張靈甫最愛的女人,她的回憶應是最為可信的。不過,張靈甫并沒有告訴王玉齡,吳海蘭到底拿了他的什么東西,以致拔槍怒射。
所以,直到今天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吳海蘭就是地下黨,具體的真相已經跟隨他們二人消逝在歲月的長河里了。
1947年初,王玉齡生下一個男孩,她將兒子的照片寄給丈夫,卻萬萬沒想到,丈夫此生都無緣見到他的兒子。
1947年5月16日,在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陣亡。
王玉齡沒有再嫁,她帶著兒子,去了臺灣,一度衣食無著,極其艱難,后赴美國,靠著艱難打拼,獨立生活。
1973年秋,周恩來總理從海外華人口中得知王玉齡在美國的情況后,立即通知有關人員向她發出邀請,希望她回來,歡迎她葉落歸根。時隔數月,王玉齡從美國回華,見到了周恩來總理。黃埔軍校時,周總理任政治部主任,張靈甫自然是他的學生,他安慰王玉齡道:
“靈甫是一個很優秀的將才,我是他的老師,當時是我沒有做好工作,沒有把他爭取地過來?!?/p>
聽了周總理的話,王玉齡泣不成聲。
王玉齡手捧鮮花去祭奠張靈甫
一筆寫不出中國人,哪有一輩子的敵人?只有一輩子的同胞,在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曙光下,終會一笑泯恩仇。
2003年,王玉齡在上海浦東玫瑰墓園為丈夫立了一座衣冠冢,碑銘是她為丈夫題的一首詩:“當年有幸識夫君,沒世難忘恩愛情。四七硝煙傷永訣,凄凄往事怯重溫。”
2005年,王玉齡受邀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大會,并向所有與會人員發表名為“尊重歷史,走向未來”的講話。
2007年4月,79歲的王玉齡去了孟良崮,在丈夫殞命的山洞里,輕輕放下一束花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