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夜里,淮軍將領劉銘傳剛睡下,聽到有金屬撞擊的清脆聲音。他疑惑地起身,到處搜尋一番,發現聲音來自馬房。
馬籠頭上有個鐵環,馬匹不斷地拿它撞擊馬槽,發出了聲音。劉銘傳不禁蹲下來,仔細觀察起馬槽來。這一看,發現馬槽上還有紋飾,他覺得這個東西怕不一般。
他命人把馬槽清洗得干干凈凈,這一下,露出“真身”的這個方盤,變得神采奕奕。
盤子的每一面都有兩只獸首模樣的銜環,口沿和周身都刻有紋路,盤底還有8行111個字的銘文。
銘文上,講的是,周宣王十一年(公元前816年),獫狁大舉犯境,季子白奉命領兵征討,在洛水北岸大敗敵人,斬首500人,俘虜50人。季子白班師回朝時,周宣王為嘉獎他的英勇,專門設宴封賞,賞賜了車馬、弓矢等,以及賦予征伐四方軍事特權的鉞。倍感榮耀的季子白,命人鑄造了這個銅盤,將這件事刻在盤底,以作紀念。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2000多年前的盤子,并且意義特殊。
這樣一個有價值的古盤,怎么成了一個喂食的馬槽呢?
原來,這個盤子是在道光年間,被寶雞的一個農民挖地挖到。農民也不懂,就拿回去當馬槽使用。
一次,眉縣縣令徐燮鈞外出巡防,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盤子,驚喜萬分,花重金買了回去。幾年后,徐燮鈞退休回江蘇老家,這個寶盤也被帶了回去。
不久后,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戰火燒到了常州,寶盤被護王陳坤書繳獲。陳坤書不懂行,把寶盤還是當馬槽使用。
直到1864年,劉銘傳帶兵攻陷常州,占領了護王府,才在夜晚的撞擊聲中,發現了寶盤。他意識到,這是個稀世珍寶,立馬派親信偷偷地將寶盤送回了安徽的農村老家。
1872年,劉銘傳卸甲歸家,為紀念收藏寶盤,在家鄉專門建了一座亭,叫盤亭。亭上,他題寫了八個字“盤稱國寶,亭護家珍”。
他又找來一批學識淵博的人,寫文章考述寶盤的歷史。寫成的文章,合成一輯,叫《盤亭小錄》。可見,劉銘傳對這個寶盤,十分珍愛。
劉銘傳的高調,讓寶盤也聲名遠播,傳到了光緒帝師翁同酥的耳里。翁同酥酷愛古玩,以如此珍寶得宮廷收藏,想找他強要。
給,自己的心肝寶貝一般,哪里舍得!不給,又得罪不起。劉銘傳就想了一招。他趕緊托李鴻章找慈禧太后,討要了一個懿旨,讓自己的收藏具有合法性,這才留下了寶盤。
劉銘傳去世前,立下遺囑,叮囑后人,一定要小心翼翼珍藏寶盤。之后的幾十年里,劉家子孫也確實遵照劉銘傳的吩咐,與各種想要奪得寶盤的惡勢力斗智斗勇。每逢戰亂的時候,劉家人就把寶盤埋在地下。
想要寶盤的,不只是國內的,還有國外的。抗戰前,一位美國富豪要出重金購買,并答應可以幫劉家全部遷往美國,但被劉銘傳的曾孫劉肅曾斷然拒絕。
因為寶盤,劉家甚至被迫離開。當時抗戰剛結束,安徽的一個官員癡迷古董,聽說劉家藏有寶盤,多次索取,被拒絕后,又各種威逼利誘,封鎖劉家,斷糧斷水。在屢屢逼迫下,劉肅曾都不肯妥協,只得逃往他鄉避難。
劉肅曾走后,這個官員還不死心,仍舊監視劉家人行動,還威脅利誘劉肅曾的妻子。所有方法都一無所獲下,他又派人將劉宅掘地三尺,也沒有找到寶盤。
新中國成立后,劉肅曾覺得寶盤是時候交出來了。1950年,他去到北京,將寶盤捐獻給了國家。這個寶盤被命名為虢季子白盤,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獻寶時,郭沫若、茅盾等人與劉肅曾見了面,郭沫若還題了一首風趣幽默的詩,感慨劉家護寶的艱辛。這個寶盤跌宕起伏的命運,也是劉家謹遵劉銘傳遺囑、艱辛護寶的映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