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1844-1927),
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
融金石書畫為一爐,
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
是個不折不扣的“全才”。
少年時吳昌碩因受其父熏陶,
即喜作書,印刻。
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鐘元常;
隸書學漢石刻;
篆學石鼓文,
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
以后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
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
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
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對于書法方面的研習,
也算是涉獵甚廣了。
▲吳昌碩《集石鼓文七言聯》
吳昌碩臨摹《石鼓文》數十年如一日,
深研細品、滲融變化。
吳昌碩之篆書,貌似石鼓,但其體勢已變,
其下筆的爛漫恣肆,體勢的左低右高,
將石鼓文圓方結體,轉變為長,
形成氣酣勢奇的縱意。
其線條筆劃的遒勁凝煉、醇厚郁勃,
于拙樸古貌中顯出新時代墨氣,
這是最出新意之處也。
而其用筆的圓轉精熟、剛柔并舉,
都在體現著一種時風的氣格品質。
▲吳昌碩《石鼓文賢如七言聯》
雖然吳昌碩先生在書法上的造詣很深,
各種書體都有所長。
但是,
不得不說的是:
吳昌碩早年在楷書上曾下過一番扎實的功夫。
在其眾多楷書作品中,
安吉吳昌碩紀念館
藏有一塊彌足珍貴的《鄣吳村義冢碑》,
是目前所見到集吳昌碩撰文、書丹、鐫刻于一體的
最早的傳世作品,
碑品相完整,字口清晰可辨,
是研究太平軍在安吉的活動及吳昌碩思想、
書學重要的史料實物。
這是他三十一歲所書,
用筆、結構都十分講究,在顏、歐、鐘三家之間。
▲吳昌碩《鄣吳村義冢碑》
下面為大家推薦的這件作品,
是吳昌碩手書稿,
寫于1883年,吳昌碩40歲。
全卷存詩一百廿四首,
這件小行楷寫的十分精到、稚致,
超塵脫俗,全卷神定氣足,
是其中年時杰出作品。
▲吳昌碩小行楷 存詩一百廿四首
“強抱篆隸作狂草”
是吳昌碩先生對自己行草書法特點的自我寫照。
當然也離不開他那扎實的楷書工夫,
由楷而行,水到渠成。
我們從他的行草書作品中來看,
在用筆和結構上
得益最多的是王鐸、米芾、黃庭堅三家,
同時也受到李邕、顏真卿、祝允明、
黃道周、倪元璐等人的影響。
吳昌碩獨創性地把篆、隸、楷三種
運筆結體之精髓相摻合而成,
行書中夾入草篆,而能一氣貫通,
給人感到富有古拙、生辣、鏗鏘美妙之奇趣。
▲吳昌碩《行草手稿》 湖州博物館藏
吳氏晚年作品樸茂雄強,
篆書尤為人稱道,算是“一絕”。
▲吳昌碩《篆書臨散氏盤銘軸》
▲吳昌碩《篆書小花園橫幅》
▲吳昌碩《篆書西泠印社橫幅》
▲吳昌碩《篆書鳴禽朝花八言聯》
吳昌碩先生晚年所作書,毫無衰老之跡象,
而是更加雄渾蒼勁,自由自在,進入化境。
在這些作品中,
我們似乎深刻地領悟到了吳昌碩先生
深厚、博大的文學素養,書法底蘊,
在他的書法作品中,
如同長江之水滾滾而來,滔滔不息。
再次向吳昌碩先生致敬。
書法觀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