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一詞最早見于《墨子》。墨子在書中批評儒家的道教,標榜自己的道教。儒家的道教即先王之道的教化,墨家的道教即民眾之道的教化。兩漢之際,漢釋佛典也將佛教稱為道教,因為佛教被看作諸道之一,佛教即佛之道的教化。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將自己的教稱為“道家之教”。《神仙傳·彭祖傳》中有“以道教之”的話,指的是道教方術。《魏書·釋老志》敘述大神向寇謙之傳授時說:“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這是道教明確地自稱道教的最早記載。寇謙之的道教,也就是太上老君之道的教化。
南北朝以后,道教神學逐漸完備,道教各派的認同意識加強,共同信奉“道”。所以,“道教”這個名稱遂為道教所獨有,儒、佛等不再稱自己為道教。道教自稱道教,也不再是道家、太上老君之道或其他某一種具體道的教化,而是宇宙最高本原和最高主宰的道的教化,實際即信奉這一最高道的宗教。
道教各派雖然沒有完全統一的基本教義,但信奉道或自稱信奉道這一點卻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因此,稱道教為道教是非常合適的。
老子的道與道教的道都具有最高性,后者在改造的基礎上吸收了前者。崇拜《道德經》和老子本人,構成道教信仰的主要內容之一,成為道教的重要特征和鮮明標志之一,決不是偶然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