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里面會有鱉,這并不是很奇怪的事,主要看是什么樣的古井,有的古井中的魚、鱉、泥鰍是自己放進去的,有的古井則是人們特意放進去的。我在這里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解釋一下。
民間古井的類型不同,鱉的來源不同
古井是古代民眾不可或缺的生活設施,大致分兩種。一種是由石板圍起來,井口與地面持平,或稍高一些。這種井本來就處在低洼地,井水很滿,在井沿上,一伸手就觸摸到井里的水。一發洪水,井就會被水淹了。魚、鱉、泥鰍趁洪水時進來,當洪水退去時,它們渾然不知,也就停留在井里了。
這種情況應該好理解。每當發洪水時,要淹沒一些養了魚的魚塘,當洪水漫過水稻田一段時間退去后,就有一些魚、鱉沒有跟洪水走,留在稻田里,或者水溝里。生長在農村里的人,應該都有過發洪水時和洪水退去后,去河邊、田里、 水溝撈魚蝦的經歷,對這一點應該就更容易理解。
還有一種古井,不僅所處的地勢較高,井口還用青石板或青石條,把四周圍起來,有四邊形,也有六邊形、八邊形 和圓形的。青石板或青石條高在四十公分以上,最高的可達七十公分左右。這種水井發洪水時淹不到,井里的魚、鱉、泥鰍一般都是人們有意放進去的。
本文著重要講的,就是后一種古井,主要從民俗文化角度來 探討。前面一種古井,井口無石沿,鱉可自由出入,水井只是它們覓食的一個地方而已,就有探討的必要。
過去民間的洗井習俗,說明古井的鱉是有來源的
過去沒有自來水,用水要到井里挑?,F在年紀在四五十歲以上,在農村出生的人都有過挑水的經歷。水井就像現在進入你家的自來水管一樣重要,水管壞了,停水,自然很著急。過去水井里倒不怕停水,常年不干。最怕的就是水井里的水不能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井水不衛生。井水的衛生問題有三種,一是有人投毒,二是有人放進不干凈的東西,三是水質突然變壞變臭。
因此,過去人們在一口新井打成后,經定期向井里放一些魚蝦和泥鰍,有的要放一個兩只小鱉,或者烏龜,再加上水里長出的水草和其它微生物,還有人為投一些干凈的食物,水井里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生物鏈,魚蝦鱉就能生存下去了。如果井里的水生物都出現死亡,說明井水不能飲用,因為魚蝦和泥鰍對水質特別敏感。那該怎么辦呢?民間采用的辦法一般是洗井。
我國南方農村,大多數地方有洗井的風俗,直到現在,有一些地方還保留了這種風俗。洗井,就是把井里的水漱干,將井里的淤泥和雜物清除。有的地方一年有兩次,有的地方一年有一次。很多地方把日子定到農歷五月十五 ,如湖南、 貴州一些地方。有的地方把日子定在秋冬枯水季節。
在清理井的時候,如果井里有魚蝦、鱉、龜和泥鰍,要撈起來,放在一邊喂養。洗井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在井底撒石灰粉等消毒,如果不把魚蝦、鱉、龜和泥鰍撈起來,它們就會被石灰水嗆死。三天后,依然把魚蝦、鱉、龜和泥鰍放到井里。
這就是民間洗井的習俗,一般來說,在過去南方民間比較盛行,因南方的水井,地下水位較淺,水井也就不是很深,洗井比較容易。北方地下水位低,井很深,洗井難度很大,也就沒有講種講究。
既然每年都要洗井,那作為用青石板圍起來的水井,人為的活動還是比較多的,因此,古井里有鱉,大多是人為放養的,少量的是鱉在覓食時,掉到井里出不來了,也就只能在井里生活。
過去民間喂養龜鱉成風,為古井藏鱉提供了條件
鱉之名,在民間有多種稱謂,有稱團魚的,也有稱甲魚的,還有稱水魚的,有的地方稱王八,屬爬行類兩棲動物。團魚、甲魚都是吉祥之名。而與鱉同類的龜則是長壽和辟邪之物,也是民間的吉祥物。民間大多喜歡喂養。
一般喂養龜鱉都是野生的,在野外捉到后,拿回家里喂養起來。在農村,通常把龜鱉喂養在潲水桶(缸)里。過去農村有兩種說法,一說龜鱉的尿液可防治豬瘟病,二說龜鱉的尿液可讓豬長得快些。
不過,過去在農村龜鱉兩者的待遇有天壤之別。農村人歷來沒有吃龜習慣。龜也對人友善,不咬人,也不怕人。因此有的人家里的龜要養上多年。龜也不會輕易逃走,即使出去了,大多數的還會回來。鱉就不同了,農村一般是捉來小鱉喂養起來,等到養大了后就可美食一頓。鱉對人也不客氣,你不小心,它就一口咬住你的手指,并死死不放。鱉很怕人,喜歡逃跑,且一去不回頭。
鱉逃出家門以后,一般往水溝、水井、水塘、水田里鉆。平時,村里人干魚塘的時候,塘里總有幾個鱉,這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同樣的道理,即使水井里沒有放進鱉,里面也有,也沒有什么奇怪的,一般是從別人家逃出來,躲藏到井里后,爬出不來,就只好在井里呆著了。
鱉在井里有一個小小的生物鏈,生存是沒有問題的,但要飽食就沒有在野外的食特豐富。農村有一句俗語說:“井里的圓魚難長大”,雖是用來比喻家里的孩子不到外面去歷練,就難以成才,但也說明,井里的鱉缺少食物,生長是很緩慢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