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鉆石琢型系列的上一篇里,我們介紹了鉆石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琢型——桌形切割,鉆石從簡單拋光的八面體變成了和現在鉆石形狀結構一致——有臺面有底尖的桌形。
除了正方形的桌形切割,在16-17世紀,還流行著一種長方形的桌形切割,稱為長方形切割 Baguette cut。
鉆石吊墜,約1560年 | 圖源:V&A博物館
長方形切割 Baguette cut
最早的長方形琢型,就是長方形的桌形切割,也是在十五世紀中葉出現。
其時這種長方形切割被稱為豚背(Hogbacks),是現代長方形切割的前身,廣泛用于裝飾字母和數字。
比如下圖這個IHS吊墜,就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流行的宗教風格,“IHS”取自希臘文中的“基督”的首兩個和最后一個字母,被稱為“神圣字母”。
IHS鉆石項鏈,北歐,1580-1600年 | 圖源:V&A博物館
不過,這種琢型在鉆石上的應用十分有限,因為鉆石晶體的天然形狀很難切割成長條形——費時費力損耗大。
比起鉆石,海藍寶石、碧璽這些晶體呈細長條形的寶石才是長方形的天然好伙伴。
裝飾藝術風格海藍寶石胸針,約1930年作
然而,在十六七世紀,紅藍綠才是貴族們的首選,而這些原石也都不是長方形,并不適合這種切割。
帽飾,1600-1650年 | 圖源:大英博物館
因此,這種費工費料的長方形切割在十六七世紀曇花一現,很快過時了。
肖像吊墜,1610-1611年 | 圖源:大英博物館
長階梯式琢型 Baguette cut
隨著切割技術的進步,切割師們在桌面琢型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比如在冠部和亭部橫向堆積了一些刻面,就像階梯一樣。
這樣一來,即使沒有足夠深度的原石依然可以被切割成光線反射程度較好的大寶石。長方形切割也同樣可以應用這個辦法,進階成了“長階梯式琢型” Baguette cut。
Baguette這個詞在法語里是法棍的意思——一種長條的、外殼酥脆、內里充滿韌性的面包,也是法國人的主食面包之一。下班以后從面包店順路買根法棍,回家烤上一道羊排,弄個土豆泥,一頓晚餐就解決了。
長階梯式琢型大概就和法棍一樣,制作工藝簡單,刻面少,在珠寶中一直老老實實打輔助,裝飾線條或是點綴主石——就像說法餐總會想到鵝肝法式小羊排馬賽魚湯,但沒人會覺得法棍是法餐的代表,即使它在法國人的餐桌上不可或缺。
卡地亞紅寶石套裝 | 圖源:大英博物館
長階梯式琢型的黃金時期是20世紀初,裝飾藝術風格橫空出世,力求在機械生產、采用新材料、新技術的前提下,使產品更加美化。這種風格糅合到珠寶里,形成了極具代表性的裝飾藝術風格珠寶——幾何、對稱、線條、反差。
裝飾藝術風格珠寶常以幾何形狀或是線條進行裝飾,鉆石無疑是裝飾線條的最佳搭檔。
祖母綠手鏈 | 圖源:大英博物館
為了適配多變的幾何線條,寶石切割師們不斷進行著新琢型的創新實驗。
普遍認為,卡地亞重新改進了長方形切割,并將其應用在鉆石上,讓這種琢型大放異彩。
“現代長階梯式切割(the bageutte cut)鉆石在1920年代首次普及,為線條在珠寶設計中的運用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可能性。”——Francesca Cartier Brickell女士,《卡地亞》(The Cartiers)
Tomasz Donocik
推薦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