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尼古拉二世(劇照)
01
1903年12月,沙皇尼古拉二世陷入了巨大的糾結之中。
為爭奪遠東霸權,俄、日兩國針尖對麥芒,誰也不肯讓步,吵架的火藥味越來越濃。尼古拉二世在糾結該不該對日開戰。
俄國在遠東經營多年,他們利用中國義和團運動的動蕩,對中國東北實行了軍事占領;他們在旅順投入巨資修建了龐大的軍事設施,打算長期固守;他們以舉國之力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以強化對遠東的控制。
俄國獨霸遠東的企圖,遭到了日本的激烈回應。
與幾年前三國干涉還遼不同,那一次,俄國一恫嚇,日本就軟了,這一次,不管俄國喊多大嗓門、如何秀肌肉,日本態度非常強硬,毫不讓步,堅決要求沙俄按約從中國東北撤軍、放棄染指朝鮮,日本還瘋狂擴軍備戰,叫囂臥薪嘗膽,對俄一戰。
《坂上之云》劇照
這讓俄國下不來臺,尼古拉二世的臉有點掛不住。
更令人頭疼的是,反對俄國的,不僅有日本,還有英國、美國,金主爸爸兼盟友法國也不支持俄國在遠東陷得太深,影響對付德奧意三國同盟的大計。
如果俄國一意孤行,勢必要同幾個大國對抗,在國際上陷入極其孤立的處境。
僅僅是與日本爭霸也就罷了,關鍵是俄國的盤子很大,如果在遠東投入太多精力,西歐、中亞、巴爾干地區就會捉襟見肘,白白便宜俄國的主要敵人英國、德國。
國內,在是否對日一戰問題上,俄國上層達不成一致,溫和派主張依托西伯利亞大鐵路,以經濟手段控制遠東,強硬派主張用軍事實力懾服日本,如果日本不屈服,就登陸日本本土,占領東京,活捉天皇。
至于中下層,則普遍反對戰爭——這不是反侵略的、保衛國家的戰爭,這種戰爭只會加重中下層的負擔,無論勝敗,對工人、農民而言,毫無意義。
戰爭不得人心,擴軍備戰導致民不聊生,俄國民眾怨聲載道,自由的立憲黨人、激進的民粹分子以及無產階級的布爾什維克,趁機活動,俄國社會暗流涌動,危機四伏。
對尼古拉二世而言,如果選擇戰爭,代價和風險很大,他自己也沒底,一旦玩砸了,可能引起國內革命或政變,從根本上動搖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如果選擇和平,放棄苦心經營多年、即將吃到嘴里的肥肉,辦不到——這既不符合俄羅斯帝國平素的調性,也不符合沙皇一貫強硬的人設。
沙皇尼古拉二世(劇照)
02
1903年12月15日,尼古拉二世召集御前會議,討論遠東局勢,會議的主題竟然是“冒險去作戰還是繼續讓步”。
日本人磨刀霍霍,武士刀的寒光已經泛出陣陣寒意,老朽的沙俄還在糾結打不打日本。尼古拉二世很自信,他自信日本不敢主動進攻俄國,自信沙俄掌握了是戰是和的主動權。
會議討論的結果是:盡量避免戰爭,盡量加強戰備。
尼古拉二世認為:時間是俄國最好的同盟者,我們一年比一年強。
西伯利亞鐵路就快完工了,到那時,俄國的力量可以源源不斷地投放到遠東,只要俄國在遠東的力量足夠強大,日本一定會知難而退。
然而,這是一個很矛盾的兩面手法。日本的情報網遍及遠東各個角落,俄國加強遠東戰備,躲不過日本的耳目,只會加重日本危機感,刺激日本鋌而走險,加速戰爭到來——這與沙俄盡量避免戰爭的想法背道而馳。
12月20日,庫羅帕特金向尼古拉二世作了詳細匯報,匯報的內容是俄軍在遠東的備戰工作,以及俄、日力量對比的優勢。
庫羅帕特金
是啊,之前沙皇糾結的問題,全是負面因素,太消極了,太悲觀了。
作為軍人,庫羅帕特金對日俄戰爭持謹慎態度,反對過早地和日本開戰。
作為寵臣,庫羅帕特金懂得揣摩圣意,他知道沙皇的糾結是表面的,其實他內心想打仗,只是有顧慮。聰明的臣子,當然要為沙皇分憂,說些順耳的話讓沙皇高興。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沙俄的權力格局,沙皇之下有三個權力集團,分別是財政大臣維特、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宮廷高官別佐布拉佐夫。
這三個權力集團的存在,是古老的帝王之術使然,三方相互斗爭、牽制,沙皇處于超然地位,居中掌控平衡。
派系斗爭太激烈,會造成嚴重的內耗,臣子整天忙于相互拆臺、爭權奪利,做什么事都以討沙皇歡心為最高宗旨,以沙皇的指示為最高標準,家國民生、民族大計,全然不在他們考慮范圍之內。
這三派之中,庫羅帕特金集團代表大地主、軍事貴族的利益,主張配合維特的鐵路政策,以軍隊為主要擴張工具,但他們不愿與日本立即開戰,要打也要等俄國做足充分的戰爭準備。
維特
維特集團代表世襲貴族和新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工商業寡頭),主張俄國放棄“南滿”,與日本達成協議,和平滲透,利用“鐵路和金融”實現在遠東擴張的目的。
這話尼古拉二世不愛聽,而且維特的權力和影響力太大,長時間充當了沙俄首相的角色,尼古拉二世對他也不放心——他被解除財政大臣的職務,靠邊站了。
03
為了平衡維特勢力,尼古拉二世轉而支持別佐布拉佐夫集團,這個集團沒有深厚的背景,但因為在御前,近水樓臺先得月,權勢炙手可熱。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特別激進好戰,猛烈抨擊穩健派,是日俄戰爭的加速器。
別佐布拉佐夫得勢后,對維特之前制定的各種政策大加指責和批評,溫和穩健的政策一一被拋進了垃圾堆。取而代之的是別佐布拉佐夫炮制的充滿進攻性的“新方針”。
本來,俄國趁義和團運動之際占領中國東北,遭到了主要大國的一致反對,迫于大國壓力,俄國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承諾分期從中國東北撤軍。
別佐布拉佐夫的“新方針”認為,撤軍有損俄國在遠東的威信,白白便宜日本。
他建議尼古拉二世推倒條約,不僅不撤兵,還要向朝鮮滲透,徹底堵死日本以朝鮮為跳板,窺伺中國東北的企圖。
別佐布拉佐夫認為,中國清王朝持續衰落,不堪一擊,英國深陷布爾戰爭,無暇東顧,美國鞭長莫及,日本不是俄國的對手。這是俄國獨霸遠東的天賜良機,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俄國在遠東只能進,不能退。
庫羅帕特金察覺到風向已變,改變了自己的觀點,開始支持戰爭。
在報告中,庫羅帕特金對尼古拉二世說:我們可以在13天內集中40萬大軍于日本邊境,這足于打敗我們敵人所需兵力的3倍······海軍方面,太平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噸位比為7:10,但加上波羅的海艦隊,俄國海軍具有壓倒性優勢,完全有把握和整個日本海軍進行較量。
尼古拉二世聽完心花怒放:聽卿一席話,如撥云見日。
日本,蕞爾小邦,扔個帽子就可以把它壓倒。
主戰派趁熱打鐵,他們告訴尼古拉二世,對外戰爭不僅不會引發革命,反而能轉移民眾視線,轉移國內矛盾,制止革命。
尼古拉二世清除了“刺耳”的聲音,聽到的都是符合自己口味的言論,把自己困在了信息繭房之中,此后他接觸的信息都是戰爭對俄國利大于弊、俄軍戰力強大、敵軍不堪一擊云云。這反過來更堅定了他對日本強硬的立場。
12月26日,尼古拉二世批準了遠東總督阿列克謝耶夫關于遠東備戰與應急措施的全部主張,準許他在遠東各州進行總動員,并宣布滿洲進入戰時狀態。
尼古拉二世與伊藤博文(劇照)
1904年元旦,俄國政府舉行外交使團招待會,尼古拉二世當面對日本公使說:俄國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俄國對它的實力充滿自信。
赤裸裸挑釁!
04
日俄戰爭雖然是以日本先發制人而打響的,但日本卻認為戰爭是俄國人挑起的——俄國在遠東擴軍備戰,咄咄逼人,日本為求生存,不得不賭國運對俄一戰,這都是俄國逼的。日本要是不提前出手,等俄國做好了準備再打就晚了。
日本沒有理由不害怕。
日軍(劇照)
戰前,日本陸軍常備兵力37.5萬人,但只有25萬人能投入到海外作戰,后備兵員200多萬人,海軍艦艇及軍用附屬船只 噸位約26萬噸。
俄國陸軍常備兵力105萬人,后備役軍人375萬人,規模世界第一,海軍四大艦隊及軍用附屬船只加起來噸位約80萬噸,規模世界第三。
俄國財政收入是日本的10倍,俄國人口是日本的3倍,俄國國土面積是日本的60倍,戰爭潛力遠遠強于日本。
不過,俄國絕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歐洲,遠東兵力薄弱,日本集全國之力,可以在遠東形成兵力優勢,俄國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沒徹底完工,運力有限,把歐洲兵力調到遠東需要時間,而日本賭的就是這個時間差。
日軍(劇照)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不宣而戰,突襲旅順港的俄國艦隊,日俄戰爭正式打響,整個戰爭持續了19個月,以日本的勝利告終。
日軍參戰總兵力109萬人,死亡10.6萬人,負傷17萬余人;俄軍參戰總兵力120萬人,傷亡及被俘27萬人。
日本幾乎動用了全部的后備兵員,消耗了所有的彈藥儲備,花費的戰爭費用相當于國家預算的7倍,已經精疲力竭了。
俄國雖然還有戰爭潛力可以挖掘,但國內爆發了1905年革命,威脅到了沙皇政府的統治,俄國也無力再戰。
日軍(劇照)
在美國的斡旋下,日俄兩國坐下來談判,俄國讓出了朝鮮、“南滿”、庫頁島南部及其附近島嶼。
日本歷史作家司馬遼太郎在代表作《坂上之云》中,對俄國戰敗的原因做過深入分析。
在他看來,俄國戰敗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體制老朽腐化,國民毫無斗志。
俄國是獨裁皇帝及其親信所組成的帝政,缺乏健康的監督機構,沙皇一意孤行實施了對遠東的侵略政策,卻未制定任何戰爭計劃。
二是指揮體系垃圾。
具體而言,俄國高層盲目自信,妄自尊大,傲慢輕敵;其次,指揮系統混亂,高級指揮官相互傾軋,他們不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是根據沙皇的心情進行決斷,決策不理性,沒有計劃性,內耗嚴重,很多決策無法貫徹執行;再次,軍隊觀念落后,斗志消極,士兵打仗是為了完成任務,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而戰,戰斗意志不行。
日軍(劇照)
05
司馬遼太郎的分析,是比較中肯的。
俄軍總司令阿列克謝耶夫,并非軍人出身,連馬都不會騎,對陸軍一竅不通,對海軍知道些皮毛,就是因為會吹會舔,被提拔到了這樣的高位。
另一個統帥庫羅帕特金,優柔寡斷,庸人一個,他曾對部下說:俄國的一名士兵足以對付一個半日本士兵。部下拍馬屁道:將軍太低調了,太抬舉日本兵了,依我看,一個俄國兵對付兩個日本兵妥妥的。
列寧評價道:(俄軍)將軍們和統帥們都是些庸碌無能之輩,軍政界的官僚像農奴時代一樣寄生成性,貪污受賄。軍官們都是些不學無術、缺乏訓練的人,他們和士兵沒有密切的聯系,而且也不為士兵所信任,專制俄國的軍事威力只是虛有其表。
由于補給線太長,交通運輸不暢,俄軍后勤補給非常拉垮,經常缺炮少彈。
庫羅帕特金在日記中寫道:我們不得不在機槍很少,沒有高爆炸藥炮彈,沒有足夠山炮和沒有榴彈炮的情況下盡力戰斗。在1905年,這一切都供應了,或開始供應了,但已經太晚了。
日軍(劇照)
拉垮的后勤還極大地影響了軍隊士氣。
一個士兵一天只有1俄磅的肉,和一些腐敗的、生了蟲子的面包,食物中毒現象時有發生。
冬天需要皮衣了,后勤部門送來了夏天的雨衣,夏天需要雨衣了,冬天的皮衣剛剛送到。
下雨了,沒有帳篷,生病了,沒有醫藥。
此外,俄軍后勤部門貪污嚴重,本就不多的補給品,還經常被高級軍官轉手倒賣。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俄國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在國際上陷入了孤立,而它的敵人日本獲得了主要大國的支持、輸血。
英國是日本的盟友,兩國結成了英日同盟,美國要搞門戶開放,反對俄國獨霸遠東,采取了“以日抑俄”的政策,支持日本,因為日本承諾勝利后搞門戶開放。
戰爭期間,日本先后4次向英國、美國借款8200萬英鎊用于戰爭,日本打日俄戰爭的軍費一半都是靠借來的,沒有英美的支持,日本就算把血流干了,都不一定能耗垮俄國。
戰前,英國千方百計阻撓俄國在外國購買軍艦,卻對日本購買軍艦大開綠燈;戰爭中,英國加強了對土耳其海峽的控制,不讓俄國黑海艦隊參戰;當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繞大半個地球趕赴戰場時,英國命令沿途各港口不得向俄國艦隊提供燃料、淡水和糧食。
日俄海戰(劇照)
在英國和美國的壓力下,俄國的盟友法國選擇中立,沒有給予俄國支持。
至于德國、奧匈帝國更不用說了,他們是俄國的死敵,就希望俄國在遠東把血流干。
迷信武力,踐踏國際條約,侵占他國領土,被主要大國一致針對,人緣混成這樣,求錘得錘!
尼古拉二世祈禱(劇照)
俄國學者拉伊佐夫評論日俄戰爭:“政府本想利用人民奔放的愛國主義熱情,終止社會輿論抗議和政治示威。但這算盤完全打錯了,這場災難性的戰爭暴露出俄國所有物資上和精神上的缺點。由于戰爭所造成的犧牲和損失,不論是政府還是人民都付出了巨大代價。戰爭非但沒能平息公眾輿論,反而使人民更為不滿,導致革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