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鈞給袁隆平老先生的畫像在西安美術館展覽時引起了非常強烈的輿論,網友們認為這幅畫像不符合袁隆平的形象,更有熱心觀眾直接報警,認為這件作品丑化了袁隆平老先生的形象,而袁隆平是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的共和國英雄,因此這個舉動違反了《英雄烈士保護法》。
也就是說,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法律問題,而不是藝術的高低美丑爭端問題了。
方力鈞的這幅作品,是根據袁隆平的這幅照片來畫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照片長這樣。
而方力鈞的作品是這樣。
不帶偏見地去看,確實是引起不適的那種畫法。網友們吐槽的點在于:禿頭,小辮子。
那我們來看看,這些被吐槽的點,到底是丑化,還是藝術創作手法。
大家當然知道,畫家并不以畫的像為評價標準,也并不以畫的美為評價標準,而是要傳神。
所謂傳神,就是要表達出這個人的精神狀態,要能讓觀者感受到這個人的人格魅力。在這個過程中,免不了要運用一些藝術夸張的表現手法,將人們一些主要的特點放大,甚至變形,來表達其精神狀態。
但藝術夸張,和無中生有,是兩碼事。
首先,禿頭。
袁隆平先生不禿頭,他頂多算是發際線比較高。
隨著年齡的增加,發際線有逐漸后移的趨勢。
就算是到了很大的年紀,頭頂的頭發都變白了,也依然是有頭發的。
什么是發際線偏高,什么是禿頭,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張合影。右邊這位紅衣老哥才是禿。(對不住了紅衣老哥)
那能不能把發際線偏高,用藝術手法夸張成禿頭呢?
不可以。
因為禿頭,是一種貶義的外貌特征,而且這是東西方都公認的。歐美人如果喜歡禿頭,欣賞禿頭,就不會發 明Rogaine落健生發藥 然后賣到全世界,也不會發明植發手術。
人的外貌特征中,有一些是褒義的,比如明亮的眼睛,光滑的皮膚,勻稱的身材,這些都是全世界人喜歡的,剛生下來的小孩沒有受過審美訓練,也知道喜歡這樣特征的人。
有一類外貌特征是貶義的。比如大塊的黑斑,殘缺的五官,過度肥胖和臃腫的身形,以及禿頭,黃牙,口臭等等,這些都是引起不悅甚至不適的。我相信沒有什么文化會以此為美。
而能夠稱為審美差異的,是一些中性的外貌特征,比如身材大小,高大有高大的美,嬌小有嬌小的美;雙眼皮可以美,單眼皮也可以美;高顴骨有成熟美,但低顴骨肉臉有幼態美;黃發有張揚美,黑發有內斂的美。飽滿的肌膚有年輕的美,但帶著皺紋的臉有故事的美;瘦可以是美,豐腴也可以是美。
這些中性的生理特征,才是審美多樣性,和藝術創造的巨大空間。
那么將發際線偏高,畫成禿頭,很明顯是將一種貶義的人類外貌特征加在袁隆平先生的肖像中。
禿頭和光頭也不一樣,光頭是全部沒有頭發,方力鈞的光頭形象脫胎于自己,也沒有人說過他丑化中國人。
但禿頭是一種基因問題,或者脂溢性頭皮問題,方力鈞給袁隆平后腦勺下半部分畫上了頭發,明顯是表現禿頭。
第二,是小辮子。
嚴格來說,這不是小辮子,就是一縷多余的毛發,這個毛發的量不足以編成辮子,也跟清朝人的鼠辮不一樣。但是袁隆平先生的發型,的的確確是沒有這縷頭發的,這縷頭發放在這里也很不好看,有點莫名其妙。我也在想這根線是不是在表達衣領之類的,但是確實有發梢垂在衣領處,所以這根線畫的就是頭發。
袁隆平先生肖像原照片腦后側沒有這一縷頭發。
袁隆平先生一直是理的最簡單直男板寸發型,貼頭皮推短,沒有任何造型。
側面可以明顯看出是普通的寸頭,這圖上有點長長了。
那么,這一縷無中生有的毛發,到底是為了表達什么?我真的看不出來,只是覺得不美觀,不和諧。希望可以聽到藝術家的闡釋。
3,痦子毛
除了腦后有多余的毛發,他的臉上也有兩處。雖然是在不直面觀眾的右臉
,但是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是兩根痦子上的毛。
長毛的痦子,是一種令人不適的外貌特征,雖然在相學里認為,是富貴的象征,但在大眾印象中,多半是丑角,才會有這種形象。
但是袁隆平先生的右臉,不僅沒有長毛的痦子,更是連痦子都沒有!我專門找到一張網友手機拍攝上傳的照片,一看就是沒有修過的,他的右臉上只有幾處老人斑而已,皮膚表面是平滑的。
禿頭,多余毛發,長毛的痦子,這些為什么讓人不悅?
因為這是人本性基因里就不喜歡的,是全世界都讓人不悅的外貌特征,不僅是中國人不喜歡,西方人也不喜歡。如果西方人喜歡禿頭,就不會發明生發劑和植發手術。
請注意,不喜歡和容忍是兩碼事,我們的本性讓我們不喜歡這些“丑”的事物,但大多數人都不會不容許丑的存在。
人們可以接受藝術家不以把人畫的美,而是表現出人物的精神特點。傳神最重要。
比如劉曉東畫林志玲,他也沒有把林志玲畫成大美女。雖然林志玲是絕對意義上的大美女,但他畫出的是一種清冷和落寞的感覺。
即便是身材和姿態都很妖嬈,頭發也散開很有風情,但林志玲的臉上表情是清冷的,是略顯呆滯的,這反倒很好地表現出她的內心,她并不只是一個美好的皮囊,她的皮囊下還有更多我們不知道的想法。
那我們要畫袁隆平時,也可以抓住他的人物特征去表達,比如,他是一個瘦瘦的,小小的,但是目光堅定,能量很強大的人。
比如,他是一個比較慈祥的人。是一個耳朵特別大的人。
比如,他是一個會因為水稻豐收而打心眼里高興的人。他也是一個看上去跟農民差不多的人。
了解一個人有很多角度,如果你去了解袁隆平,也許他還是一個可愛的人,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是一個脾氣火爆或者性格急躁的人……深入了解以后,我們才能畫出他的精神面貌來。
但在這幅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獐頭鼠目,禿頭,還有長毛痦子的人。
方力鈞曾說,給人吃飽飯的人是很偉大的,是圣人。所以他要給袁隆平畫像。
我很想聽他闡釋一下,圣人是什么形象。圣人為什么是禿頭,還有長毛痦子。
但是,文藝界對于舉報這兩個字還是非常敏感,總會讓人想到一些特殊時期,痛苦的記憶。我非常同意,文藝創作要有自由,不應該動輒舉報。
但是,我要說一句,網友的行為,是報警,不是舉報。舉報是內部人員的行為,報警是大眾行為。舉報是匿名的,報警是實名的。每一次出警,都要登記報警人的身份證號,手機號碼,以及人臉識別驗證。
我不愿意去揣測方力鈞為什么這樣畫袁隆平的目的和動機,誅心論是不可以的。
我也不支持網友們說的,要徹查此人,要給他判刑,要打入十八層地獄再踩上一只腳,這種過度反應也讓我感到驚恐。
但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看到一篇文章,拿出英女王伊麗莎白對于自己肖像的包容態度,來反襯中國網友對于袁隆平肖像的不包容。
通篇看下來,我深深覺得不妥,我們不應該為了表達觀點而罔顧事實。事實就是,無中生有的丑化人物的創作,在哪里都不被允許,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文中舉例的英女王的肖像,根本就談不上丑化。而且根本沒有這種“無中生有”的“藝術創作。
比如,盧西安.佛洛依德畫的這幅肖像在大眾來看,是不夠好看,但是他的陰影處理只是為了加深女王的臉部縱橫溝壑的輪廓。他可沒有擴大女王的老年斑,給她畫上長毛的痦子,或者把她的發際線上移。
▲ 弗洛伊德的作品?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陛下?
遠看這幅肖像,是非常立體的,表現出女王飽經風霜的臉龐。
而安迪沃霍爾,達明赫斯特的女王肖像,幾乎是開了美顏,根本談不上丑。
▲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統治的女王: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系列
▲ 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美麗的肖像,女王》
就算在女王臉上畫上閃電,這也很容易理解為藝術創作,因為正常人都會明白,女王的臉上不可能長出閃電圖案。
▲ 班克斯(Banksy)在街頭畫的女王肖像
這種攝影完全是美化而不是丑化,女王已經幾乎被拍成迪斯尼冰雪公主艾莎了。如果把袁隆平先生“丑化”為這樣通體潔白的形象,我想網友也不可能報警。
▲ 克里斯·萊文(Chris Levine)《生命之輕》(Lightness of Being),《平靜》(Equanimity)系列,2004
就算是這種拼貼轉移的當代藝術手法,女王的臉依舊是寫實完整的,并沒有增加禿頭,痦子,多余毛發。
▲ 賈斯汀·莫蒂默 (Justin Mortimer) 創作的伊麗莎白二世肖像《女王》(The Queen) ,油畫,1997
而喬治康多的這組肖像,直接用玩具臉嫁接在女王的形象中,這張臉明顯不是女王的臉,而是一種玩具的臉,藝術家用來隱喻女王的夢魘,就是被操控的玩偶的意思。
▲ 喬治·康多(George Condo),《女王的夢與夢魘》(Dreams and Nightmares of the Queen)系列,2006
但是這組畫中,有五幅代表“夢魘”的臉,還有四幅代表“夢”的臉,這四幅真正的女王肖像,是一點丑化都沒有的。
▲ 喬治·康多(George Condo),《女王的夢與夢魘》(Dreams and Nightmares of the Queen)系列,2006
然而這組作品在英國展出時,仍然引起了英國民眾的巨大憤怒,他們認為這個跟女王根本沒關系。
同樣是憤怒,中國民眾不可以憤怒嗎?
▲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舒適毯,2014,圖片 ? Andy Hay / Comfort Blanket ?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2014
唯一算得上丑化的,可能就是這幅,漫畫式的表現手法吧。強調了女王的皺紋,高顴骨,高鼻子,整體顯得不那么美觀。但是歐美漫畫手法的造像大部分都是這種風格,這是一種畫風,而不是無中生有的丑化。
而這種將猿猴的臉直接挪移拼接式的創作,一看就知道不是女王的長相。反而這種創作是越天馬行空越好,因為它已經不是肖像畫的范疇了。
這種所謂的“丑化”和袁隆平肖像是不一樣的,沒有見過女王的人不會覺得女王長成猩猩樣,或者玩具臉,或者臉上一條閃電,因為這都是不可能的事,可以天馬行空。
但是沒有見過袁隆平的人 看到方力鈞的那副肖像,可能會以為袁隆平是禿頭,毛發亂糟糟,還有長毛的痦子。
這是根本區別,不是包容不包容的問題。
要說包容,中國人也給袁隆平先生畫了很多肖像。他也很包容。這些都是我從互聯網上搜到的。
比如這幅肖像,完全沒有美化,而是刻意強調了他飽經風霜的面容,以及笑容和大耳朵。他的手指上纏著膠布,指甲里黑黑的污垢,這都是務農人的特征。
這幅速寫也沒有美化,而是刻畫出他的縱橫溝壑,可以看出他眼神的堅毅和專注。
袁隆平先生大耳朵,小眼睛,高顴骨,確實有一些鼠相,這幅漫畫肖像可以說把這個特點發揮到極致,但是我們不覺得是丑化,因為他表現出的是一個慈眉善目,帶著豐收喜悅的人物。
中國人對袁隆平的感情不亞于英國人對英女王,就像方力鈞所說,給人飽飯吃的,是圣人。人們用稻子,辣椒,在曬麥的場院畫出袁隆平的肖像。
人們在稻田里種出袁隆平的形象。并且在成熟之際收割,認為顆粒歸倉,是對袁隆平最大的尊重。
所以,我想說,不論是英女王,還是袁隆平,都是杰出人物,我們都不應該丑化。英國皇室不允許丑化英女王的作品存在,中國法律也不允許丑化袁隆平院士的作品存在。英國人看到不實的女王肖像會憤怒,中國人看到不實的袁隆平肖像也會憤怒。
而讓我憤怒的是,那篇女王文章的邏輯。先把英女王肖像正常的藝術創作說成是“丑化”,然后說西方藝術家也“丑化”英女王,女王都不在乎,包容大度,潛臺詞就是:你看看你們大驚小怪,不懂藝術。
拜托了,客觀一點,睜開眼睛看看吧!假如把英女王畫成禿頭,長滿痦子,還有一撮莫名其妙的長發,你看看英國王室還包容與否,英國民眾大度與否!
換位思考,有人把這文章作者畫成禿頭,他會喜歡嗎?也包容大度嗎?
其實不僅僅是杰出人物,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在藝術創作中被丑化,人有美丑不錯,但丑化是故意把他畫丑,把不屬于他的壞處和缺點強加給他,這對被畫的人是不公平的。任何藝術創作,都應該尊重被創作的對象,作為一個人的感受。
藝術創作和無中生有的區別,我相信客觀的人都會看得出來。
畫事君個人微信
加個好友吧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于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