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所謂花好月圓,中秋這一天的月亮便是如此。圓月意味著圓滿,往往為人們寄托思念之情。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要生命足夠長久,蘇軾中年于密州任職,中秋夜舉杯邀月,也便成了此詩。
“千里共嬋娟”,顯而易見的是,月亮只有一個。蘇軾常年在外,與家人們分隔多地。待到這中秋團圓之夜,那無處安放的一腔情思便水到渠成地釋放。
因此,兩句詩中,前者顯而易見是在描寫中秋。至于后者,僅憑“月似弓”也足以看出,這并非是指中秋之月。既然蘇詞是在寫中秋之月,我們不妨鑒賞一番。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公元1076年,蘇東坡任職密州。在儒家思想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隨著年齡增長,蘇東坡的心態也漸趨豁達與明朗。
縱使避開了朝廷內部混亂的旋渦,蘇軾內心的郁結依然難以祛除。而這首水調歌頭,便是蘇軾對這種情感的抒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已經不理朝堂事數年,心中卻仍存回歸的念想。恰逢中秋佳節,于是蘇軾酩酊大醉,暢飲后一抒胸中郁結之意。
單看這句詩,也能一窺蘇軾的性格:欲要把酒問青天的他,其豪情壯志又豈是一般人所能度量?
到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則是急轉直下。或許天上的宮殿富麗堂皇,但那里寒冷難耐,并不適宜居住。
這一轉折寫出了蘇軾的矛盾,將他的心緒更為具體地體現而出,同時反映出他作詞上的一種豁達風格。
像許多浪漫主義詩人,蘇東坡也會向往神仙的存在。只是,人間才是最終的歸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里體現了蘇軾思想上的轉變。
在入世與出世的矛盾里,蘇軾的情思漸漸傾向前者。“何似在人間。”以陳述句作結而非疑問句,便足以體現出他的堅定。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啊明月,你有什么怨恨?非要在人們離別時才圓?語氣中透出對月亮的埋怨,加深了蘇軾對胞弟的思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為明月作開脫,又何嘗不是自我開脫?萬事萬物均不存在十全十美之說,何故要對月亮發牢騷呢?
詞的最后,也便是廣受傳頌的兩句佳句。離別是難以避免的,只要親友健在,即便遠隔千里,也可以通過月光相聯系。這兩句有著自勉,但同樣體現出蘇東坡超然、博大的精神世界。
蘇軾此詞,并不僅表達了對子由的思念,其情感更具普遍性,可以說上升到了全體人類,體現著對所有苦難者的美好祝愿。
露似真珠月似弓則是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作為一首生動的寫景詩,它的巧妙之處就在于,將兩個截然不同的景觀恰到好處地拼接起來。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前兩句,殘陽鋪在江面上,委婉而形象;兩種顏色映襯著,令人沉醉。
而后兩句則是新月裊裊而升,為之賦予了一種鮮活的喻體,直接抒發自己對其的喜愛之情,推向高潮。
除了明月,還有不少優秀詩篇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其美妙。而通過對這兩首詩的初步鑒賞,我們也可以從中一觀古人的內心世界,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實現了與他們的共情,豈不美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