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路數的第五十六篇原創文章
雖然碧桂園(02007.HK)一再強調是在一線至五線城市的均衡布局,不過,它拿地行動上的表現很有意思:
區域上轉向一二線;方式上著眼一二級聯動。
有數據可以說話。今年上半年,碧桂園60.9億的拿地權益金額中,一二線城市占約70%,三四線城市僅為30%。地塊分布于廣東佛山、河南鄭州、甘肅蘭州等地。
另外,今年新獲取的9宗地中,有7宗來自一二級聯動,2宗為收并購。
正因為這半年拿地不多,也使得碧桂園拿地的改變更為直觀。要知道,2021年上半年,碧桂園884億元的權益拿地金額中,約60%為三四線城市。
“三四線城市之王”——碧桂園(02007.HK),是要拋棄三四線城市了?還是要重啟2014年那樣“擁抱一二線城市”,成立一線事業部?
目前看,說拋棄為時尚早。
對比還是比較強烈的,其他開發商是完全和三四線城市切割,碧桂園還處在從部分三四線城市選擇性撤退的過程中。
去年年底開始的區域大合并已是征兆(見《》)。需要推貨擴張的地方,組織架構自然會擴大,反之亦然。
短期內也看不到碧桂園會重倉一二線。
且不論它在三四線的底盤擺在那。截止今年630,已簽約或已摘牌項目分布在298個地級行政區,覆蓋1412個縣級行政區。
要去重倉一二線,能力上不允許,更別說楊老板也不太喜歡這么干。
但很肯定的一點,碧桂園接下來拿地會向有人口流入、城市能極較高、市場較厚的方向調節。這是它今年上半年的總體拿地策略,也是諸多房企在業績會上強調的。
碧桂園今年上半年參與過上海、杭州等熱點一二線城市的招拍掛拿地。因為它判斷:
一、這些城市出現拿地機會點。陸續有房企同行出險,一改往日僧多粥少的激烈搶地盛況,土地供需關系有所改善。地,變便宜了。
二、這些城市未來確定性強,風險可控。
不過,碧桂園沒明說,它有幾個一二級聯動地塊其實是被動拿的。
路數了解到,因為一級開發上已經投入不少,放棄二級開發有些可惜。但土地市場轉冷后,招拍掛市場的地也凸顯出性價比,二級開發拿地優勢變弱。
這也是碧桂園上半年拿地保守的一小部分原因。正常年份,投資可以占當期銷售的至少30%,而今年上半年掉至3%。
換成中國金茂(00817.HK)的角度看一二級聯動拿地,是以小博大,雖然時間長,但可以跨越幾個地產周期,不必過于擔心害怕。
好在碧桂園截至目前還有約1.2萬億權益可售土儲。當中96%位于常駐人口50萬以上的區域,77%位于人口流入區域,75%位于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五大都市圈。用公司的話來說,可以讓經營保持彈性。
2015年開始的棚改貨幣化浪潮,讓碧桂園從三四線城市殺出,成為地產界的一匹黑馬。很難說還會不會有下一個棚改貨幣化浪潮、下一個“碧桂園”出現。
15世紀的航海家達伽馬,從葡萄牙的里斯本出發,到達印度,開啟大航海時代。在他出發地附近的羅卡角上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
陸止于此,海始于斯。
碑上的刻字告訴世人——求變,能走得遠。但可能最遠,也是到“印度”。
聽聽“三四線之王”對市場和三四線的看法吧:
宏觀上,當前市場呈現以下幾種特征。
首先、從整體市場看,最糟糕的時間過去。但市場還是很嚴峻、很寒冷,在底部盤整,底部盤整的時間會相對比較長。
第二、市場當前的特征是嚴重分化,不分一二線還是三四線城市。一線城市上海、北京相對好一些,廣州、深圳一般。
廣大二線城市跟三四線的特征非常相近。好的二線城市比如杭州,西安、成都、合肥市場,尤其是在主城區的一些熱點板塊。但東北、西南、華北一些二線城市依然有壓力。到了三四線城市就更加明顯,情況更加分化。
第三、市場偏向自住、改善。消費者關注品牌,關注交付。一二三四線城市都表現出這樣的均一特征。
具體到三四線城市上,雖然整體規模在下降但分化也比較明顯。當然它的復蘇確實是慢于高能級市場。
三四線城市內部,相對高能級的地方復蘇快,低能級的復蘇慢一些。所以公司推貨整體跟大市場同步。預計今年三四線市場依然可以占45%—55%的份額,基本上從2016、2017年之后都是這樣上下波動。
三四線城市以封閉市場為主,除了少量度假或者承接外溢需求外,絕大部分三四線市場都是封閉市場。碧桂園在封閉市場以當地供求關系為主導來推貨。
單獨看三四線城市今年7、8月份的表現,有季節性下探的因素,也有整個大市場周期的因素。
不過,現在的情況跟2014年不太一樣,現在是大的宏觀房地產市場在下臺階,一二三四線城市都在下臺階。
所以,可能需要到今年年底甚至是明年上半年,才能有相對較好的復蘇出現。
宏觀上看,因為有一線城市的拉臺,尤其是在價格上的拉臺,會刺激三四線城市。現在已經是在底部糾纏的過程。相信不會比現在更糟了,三四線城市可能還需要一點點時間。
相較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在復蘇但節奏慢一點,因為供求關系比一二線城市要差。大概還有20個月左右的去化周期。
不過,需求是長期存在的。三四線城市會長期在中國房地產大盤里占一定份額,這是肯定的。從碧桂園的角度,會長期耕耘市場,也會階段性調節在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布局。
相信這一輪市場出清之后,一定會變成健康的市場。誰有競爭力,誰就更有機會。中國房地產市場超過10萬億的體量最少能有十年時間。所以市場空間還非常大。
通過這一次市場下行的洗禮,所有的地產企業都會檢討和反思,提升自己競爭力的同時讓自己更有質量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