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湖南寧鄉一農民跑到山上,開墾荒地種紅薯。他一鋤頭下去,叮咚一響,是塊硬物,他以為是石頭,準備清掉,又猛一鋤頭下去,“哐”一聲,一塊東西從土里濺了出來。蹲下一看,是一塊金屬碎片。
農民叫姜景舒,才16歲,一家三兄弟,家境困難,很小就開始種地勞生。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想法在轉耳侖山上開點荒地。
看著彈出的這塊碎片,長十來厘米,寬8厘米左右。姜景舒覺得,這下面指不定是有什么寶貝。這回,他開始小心往下挖。
地越挖越深,把土刨去,一個碩大的金屬器物出現在眼前。
這東西呈方形,周身墨綠色,腰部有著四只卷腳的羊頭。他開始撿到的碎片,則是口沿上敲掉的一塊。
姜景舒有點懵,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是個什么東西,一搬,還挺沉。
這件被意外挖出來的東西,已經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就是后來被寫進歷史書的四羊方尊。
雖然姜景舒讀書少,不懂歷史,也不了解文物,但一看這東西,好歹是個金屬的,拿去稱重賣,應該也能值點錢。他立馬下山跑回家,把其他兄弟兩個喊上,一起將四羊方尊抬回了家。
抬回去后,姜家兄弟用桿秤稱了稱,大約69斤。看著它的外形和色澤,兄弟們猜測,會不會是“烏金”?幾兄弟如獲至寶,將四羊方尊放在了谷倉里。
有些鄉親看到他們抬東西回來,也都知道姜家從山上得了一個寶貝。一傳十,十傳百,十里八鄉都知道轉耳侖山上挖出了寶貝,甚至還有人傳“每天晚上,姜家的谷倉里都會發出很亮的光”,惹得村民們都要來看寶。
成為輿論中心,姜景舒感到得意。他干脆在家門口搭了一個臺,把四羊方尊放在上面,供人觀賞。
四羊方尊的出土,引起了幾十里外一個山貨老板的注意。他跑到姜景舒家里,提出用400塊買下這具青銅禮器。
這可比賣廢品劃算多了,姜景舒當即高興地同意了。但他也耍了一點小心機:敲碎的那塊小碎片,姜景舒并沒有拿出來一起賣給老板,而是悄悄收起來了,想要留個紀念。
雖然是400塊,但經過保長、甲長、鄉紳的層層盤剝后,到他的手上,只剩了284元。
山貨老板買到四羊方尊后,立馬與長沙一個商戶聯系,賣了1萬元,一個倒手,就賺了9600。而長沙商戶又再次抬價到20萬,準備賣給下家。
這件青銅器不止引起了文物販子們的注意,也引起了長沙政府的注意,包括當時在長沙的周總理也有所聽聞。經過一番調查,為防止文物流失,四羊方尊被沒收,上交到省里。
沒多久,侵華日軍攻入長沙,四羊方尊被轉移到湖南省銀行保管。一次日軍大轟炸中,銀行被擊中,這件半米多高的青銅禮器瞬間被炸成了20多塊碎片,可謂“支離破碎”。
此時,為躲避戰亂,湖南省銀行正前往湘西沅陵縣。保管人員將所有碎片收起來,一起放入箱子里,帶到了沅陵。
抵達沅陵后,沒有人來得及管這破碎的四羊方尊,只是匆匆放在倉庫里,這一放,就是十多年。
直到1952年,周總理責成文化部追查四羊方尊的下落,才在銀行的庫房里找到了這箱青銅碎片。
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禮器,是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為了讓這件國寶重現風采,文物部請來了文物修復大師張欣如。
在幾個月的拼合、修復下,四羊方尊終于恢復了往昔風貌,并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美中不足的是,四羊方尊的沿口缺了手掌大的一塊。
1976年,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高至喜來到寧鄉,千方百計找到了姜景舒三兄弟。此時的姜景舒,已經50多歲了。
兩人一聊天,姜景舒說出了當年自己保存了一塊碎片的事。高至喜一聽,非常興奮,但姜景舒卻不愿意上交。
此后,通過多次做工作,1977年4月,姜景舒終于交出了這塊保存了快40年的碎片。湖南省博物館開出了一張收條,以一支鋼筆、10元人民幣,帶走了這塊巴掌大的碎片。
不久后,缺口的四羊方尊修復好,那塊顯眼的“疤痕”不再。歷經千年,在戰火中遺失過,被炸碎過,顛沛流離過,如今,這件幾千年前的作品,依然以它高超的鑄造工藝、簡潔優美的造型,震撼著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