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三枚切片
幻象、現象、真相
曾聽過一個段子:近來最好的“暖水袋”叫什么?答曰:民國——不僅熱了20年,現在依舊溫熱。
自2000年前后,隨著環境有意無意地寬松,以及謝泳、傅國涌、張鳴等學者對民國史料的打撈和解讀,坊間曾一度掀起了“民國熱”,并綿延至今。
今天,世面上琳瑯滿目的民國元素早已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說,“民國趣味”早已被挖掘到了極致,但“民國價值”卻一直不溫不火。
在《歷史的技藝》中,巴巴拉·塔奇曼曾指出,與身在此山中的歷史參與者相比,遠觀曾經的歷史,能更清晰看見那時真正發生了什么,區分什么是要緊的,什么無關大局。
對一個“對歷史真相一絲不茍,連天氣都不捏造”的歷史學家來說,這種看法毋庸置疑。但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即使站在幾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無法看見民國,認識它的真正價值。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首先,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現實社會一切要素皆以娛樂方式呈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近年來,民國被層層“泛娛樂體驗”包裹,真正的民國早已消失不見了。
其次,任何事實,都會有多個角度和無數細節。在互聯網世界碎片化、勢不可擋解構一切的當下,任何一個細節都能調動大眾情緒,并被迅速刷屏。事實和真相的全貌到底是什么越來越不重要了,人們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
法國傳記作家紀德說:關鍵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見。今天的“民國”,早已是一個包容萬象又支離破碎的“民國綜合體”。我們以什么樣的眼光去審視它,便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幻象民國:38年,萬種風情
提起民國,很多人(尤其是文青)第一個聯想到的詞,就是浪漫。
他們常津津樂道的,除了旗袍的滾邊,宮廷菜的做法,還有從康橋上打著油紙傘的郁達夫,四月天里周樸園家門前的那兩棵棗樹。
作為談資,這種浪漫的感覺無疑是真實的,但卻不是最有價值的。
比如,很多人眼中,民國人物穿著優雅,舉止從容,不僅具有頗高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行,而且諜戰水平一流;民國大師輩出,閑來無事就聚在一起暢聊人生理想、國家大事,有些名媛名流敢愛敢恨,書寫了一段段“催人淚下”的傳奇......
凡此種種,都屬于民國,但都不是“真實的民國”,而是帶著“媚俗濾鏡”的民國印象。這種印象并不關心民國人物的文化修養是如何形成的,也不關注這些“敢愛敢恨、曠世傳奇”背后的精神內核,似乎光是這些“閃著光的詞匯”本身便足夠了。
格林伯格在《先鋒派與媚俗藝術》中,曾提到,媚俗主義,是一種替代性的經驗和偽造的感覺,是普通大眾最膚淺的需求、奇怪念頭提供即時的滿足。
思想家托克維爾也曾指出:很多人習慣了實際生活的單調,他們需要激劇的情感,驚人的情節……他們需要攪動情趣而非陶冶趣味。”
近來流行的“民國熱”,大多是基于當下普遍流行的浮躁和粗陋,催生的對“民國”的跟風和獵奇。其實質只是對民國趣聞軼事、風情格調的驚嘆和消費。
民國固然相比封建的禁錮,有一種初生的“浪漫”。但浪漫只是民國歷史的一個表層切片,不是價值內核。在任何歷史中,我們都能找到這種切片。
▌現象民國:多數人的悲慘世界
當大眾沉溺于“流行”時,不少人踏出了“探尋歷史真相”的一步,并得出了“不偏不倚”的結論:民國不是什么浪漫年代,而是一個腐朽透頂的時代,毫不夸張的萬惡舊社會。
注定被推翻才是它存在的最大意義。
他們有事實為證:民國真實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文盲率高達99%以上,民國期間,洋人橫行無忌,國人萎靡不振,吸食鴉片人數高達8000萬人。販賣人口在當時是合法行為,民國首都南京也有公開的“大型人市”......
各地頻發的戰亂、政治的腐敗、不同階級間巨大差異。民國就是一個“悲慘的世界”。
這種認知來源于實證主義——用事實和數據來評判理論對錯。
初聽起來,似乎無懈可擊。然而,實證主義是有絕對誤導性的,因為“任何數據所代表的事實,必然需要通過理論框架本身來組織”。巴巴拉·塔奇曼就曾說,如果數據被關在了事先準備好的偏見里,那就沒有任何用處了。
換句話說,如果事先就備好了民國“腐朽落后”的印象,篩選再多的資料也不過是佐證印象罷了。
實際上,歷史就同人性一樣,從來不會“非黑即白”。有陽光的地方,必然有陰影。尤其是,人類從未有過無災無難的黃金時代,更多的,反而是有著“黃金理想”的黑暗年代。
甚至,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讀到的往往不同。比如,同樣是國際政治,有的人能讀出“契約、和平的文明大趨勢”,有人卻只能看見“叢林法則的陰謀和暴力”。與數據相比,解讀數據的視角本身更為重要。
▌表象背后真實的民國:復雜、多變,深刻
認識民國,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正是它的“復雜與矛盾”。
真實的民國,是一段思想爆炸、也危機四伏的歲月。民國確實國家貧弱、人民困苦,但同樣是中國思想史上可與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相比肩的一個思想高峰。
民國,是在西方近現代文明的無情沖擊下,中國封建統治的終結點。也是古老中國分娩新文明的劇痛期。雖然,這個分娩,沒有順利完成,也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它卻是歷史上少之又少的“變革期”。從某種意義上,民國絕非“舊社會”。
比如,民國時期的北洋軍閥們,未必如影視劇那樣有數不完的亮點,也不是某些人看來“草菅人命、十惡不赦”,他們在整個統治時期,都在努力遵循共和的框架解決問題。
再比如,統治民國的國民黨政府雖然腐敗墮落,但思想領域卻一直充滿活力。涉及文化、政治、經濟、科學、宗教等方面的各類思潮輪番登場,蔚為大觀。
英國哲學家柯林伍德曾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因此,當我們試圖了解民國時,不可不了解其真正的內核——民國思想。只有深入那個時代的思想深處,了解前輩們的關懷與思考、主義與理想,發現繁榮與亂象背后的激蕩思想潮流,才能認識到民國真正的價值。
先知書店店長薦書
,贊282
◎民國思想之復雜,遠超我們想象
民國年間涌現了很多大師,比如我們熟悉的胡適、陳獨秀,魯迅、林語堂等等,但其實,這些幾乎占據了史書全部筆墨的大師與他們引領的思潮,只能代表民國思潮的一小部分。
比如在《民國思潮讀本》中,除了上述人物之外,還記錄了很多深刻影響了民國,卻在歷史中很少被提及的人物與思潮——聯邦主義、無政府主義、保守主義。 可以說,這些人物與思潮合在一起,才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民國思想大全。
◎民國之于今天的真正價值,不是浪漫,不是黑暗,而是深刻
民國之于今天的真正價值,不是泛娛樂式的浪漫,也非情緒化的站隊,而是認認真真探討問題。
事實上,源于思想的觀念,才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行動邏輯。
在民國那個時代,有識之士們一直在尋求整個民族的自我啟蒙,不斷地探求向文明轉型的密碼,他們的一場場辯論,一次次探討,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們今天說的話、研究的問題、進行的討論,民國時候早已被知識界炒過幾輪,并且比我們討論得更深入。
那個時期,關于民主的思辨不但活躍,而且在思想界也基本上達成了共識。當然,思想、思潮遠不等于現實的果子,當下的中國,依然在還在這場百年思潮激蕩的延長線上。我們今天的許多困惑、無奈及憤懣,都可以在閱讀民國思想的峰巒時,獲得啟蒙及排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