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汽車產業大變局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帶來全新挑戰的同時,也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在技術領域,汽車智能化將為汽車產業帶來哪些增長點與機會點?在供應鏈層面,面對缺芯少電,我們究竟能做些什么?在產業端,傳統汽車制造又應如何進階與轉型?
2022年8月26日下午,以“向新·向蓉”為主題的2022中國汽車先鋒論壇在成都市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9號館成都廳盛大舉辦。作為成都車展期間最重要的官方活動之一和汽車產業先鋒思想交流平臺,本屆論壇由中國國際貿促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指導,成都國際車展組委會和汽車觀察傳媒聯合主辦,并得到了博世中國的鼎力支持。
來自政府及行業機構、主流車企、零部件與科技公司、三電及ICT企業、法律界的近200位業界大咖齊聚蓉城,從不同視角分享對汽車產業變革大潮的深刻看法。搜狐汽車、網易汽車、汽車產經網、鈦媒體、愛奇藝汽車、車友頭條等近50家主流媒體平臺進行了直播和全程報道。
王俠:做好“新”文章才會收獲真“繁榮”
今年以來,受國內疫情多發、市場主體困難明顯增加等多方面影響,中國汽車市場繼續無情地考驗人們的神經。對此,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認為,下半年,我們在謹慎樂觀的同時,一定不能小看眼前的困難,因為這些困難很難在短期內消失,必須用創新思維來謀求根本的解決之道。
“業內普遍認為,汽車技術革命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但我更愿意相信,探索與困惑交織、觀望與搶跑并存是上半場、形成共識之后的拼殺才是下半場,因為此時全球所有強手都會入場、都會全力以赴。”他強調,只有做好“新”的文章、才會收獲真正的“繁榮”,并提出產品技術向“新”、模式生態向“新”、增長方式向“新”的三“新”建議。
田霞:成都是汽車消費與產業之都
作為西南地區經濟中心,同時也是車企進軍東南亞市場的前沿陣地,近年來,成都將優勢資源向汽車產業大力傾斜,并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成都汽車保有量超過500萬輛,位列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成都汽車產業集群躋身全國汽車產業集群的第二方陣,到目前為止已擁有10多家汽車公司和3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業,形成了健全的產業鏈。
對此,成都市博覽局副局長田霞表示:“成都不僅是汽車消費之都,同時也是汽車產業之都,市場與產業之間同頻共振、協調發展,汽車已經成為成都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柱。”
景云峰:全球缺芯困局愈演愈烈
金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景云峰在“美國《2022芯片與科學法案》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分析與應對建議”的主題演講中介紹,美國半導體政策變遷是一把雙刃劍,有利的方面是保持技術領先、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有弊的方面是芯片供應依賴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供應不足、缺芯停產。
“半導體行業供應鏈和物流鏈受到巨大沖擊,全球缺芯困局愈演愈烈。”他解讀道,“該半導體政策變遷將對中國半導體行業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外部形勢更加嚴峻,未來國產半導體從外部獲取資金、先進設備、技術和材料等會受到更加嚴格的限制,‘卡脖子’攻堅進程或將受到不利影響;二是國產芯片迎難自立,法案出臺后進一步倒逼中國加速建立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生態圈和供應鏈,加大對半導體行業的政策引領和資金扶持,加快國產設備和材料的導入驗證進度,并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杜躍進:汽車智能化與安全需同步
360集團副總裁兼首席安全官杜躍進認為,在汽車智能化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現狀下,需要同步考慮安全問題。感知、決策、執行是汽車實現智能的三部曲,在數據產生、計算、傳輸階段,整個網絡系統的智能算法以及AI倫理的復雜系統里的每個環節都會出現很多新的安全風險。
“計算環節都是由軟件來實現,如果計算軟件被系統入侵,意味著汽車可以被遠程控制,軟硬件都可以被破壞,系統會爆炸,數據被破壞或者刪除,甚至進行惡意加密。”杜躍進將之比喻為,“你是不是你,我是不是我,這中間可以有人冒充,可以看到他不該看到的數據,數據可以被劫持,也可以被篡改。”
馬振山:十大觀點預判電動車發展趨勢
智能電動化時代下,電動車將如何發展?奇瑞捷豹路虎汽車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捷豹路虎中國與奇瑞捷豹路虎聯合市場銷售與服務機構常務副總裁馬振山分享十大觀點:能源結構多元化是實現能源安全的最終目標;目前仍然是新能源智能汽車的發展起步期;智能電動車及上下游領域已經成為投資熱點;成本、技術及品牌的極致化是贏得市場的關鍵多長板、無短板是基本要求;長期主義是構造品牌護城河的核心要素;場景、用途、身份、興趣、階層將是品牌聚焦潛在客戶的重點;智能電動車時代,是多品牌共存時代,生物物種多樣性、文化和亞文化為智能電動車提供了文化表達的舞臺;首席品牌官制度(CBO)將會為越來越多的OEM所采納;積極擁抱智能化、電動化,找到自己適合生存的DNA;未來,主機廠的核心能力在于供應鏈的構造和品牌生態的打造。
智能化的笑與痛
都說電動化重塑了傳統燃油車的市場格局,智能化重塑了新能源車市場格局。作為汽車產業鏈的增量部分,智能化為車企沖擊市場新高地帶來哪些益處?當智能化改變用戶使用習慣時,車企需要做出哪些調整?智能化是否已經成為決定產品是否熱銷的勝負手?在網易傳媒副總編輯張齊的主持下,比亞迪汽車品牌及公關事業部總經理助理易澤民、地平線副總裁兼智能駕駛產品線業務拓展部負責人張宏志、聯通智網科技產品部總經理楊竟成、華礪智行副總裁楊浩、東軟集團西南大區總經理李東展開熱烈討論。
在新能源領域,比亞迪是公認的領頭羊,今年以來,比亞迪的市場表現更上層樓,一躍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在此基礎上,易澤民表示,電動化是汽車市場競爭的上半場,智能化則是下半場。智能化一定是產業發展的大方向,會有更大的發展前景,與現在電動化的發展趨勢類似,未來智能化的滲透率也會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易澤民也表示,新能源汽車的基礎還在于電動化,首先要解決用戶關于充電、續航的痛點和焦慮,再去評估智能化的配置有多高。未來,比亞迪將在智能化領域投入更多的精力。
都說智能化已經成為行業大趨勢,但張宏志坦言,汽車智能化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關鍵點在于安全輔助駕駛,畢竟智能化的本質無非是把出行的舒適度和安全性提高,同時把成本降得足夠低。目前汽車智能化的主要矛盾在于,技術發展趕不上用戶對智能化的期待與需求,在談到汽車智能化時人們更關注算力、算法,卻忽略了個體在使用智能配置時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因此,他認為,在人機交互體驗上,技術發展和行業重視程度還需進一步提高,科技公司接下來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讓技術更具爆發力、突破力,以越級式發展支持產品創新,解決用戶心結。
作為聯通智網的代表,楊竟成最大的感觸在于,新技術的誕生必然帶來產業鏈的共同發展,如果沒有智能汽車,基礎通信連接技術不會在短短五六年的時間里發展得這么快。但就目前而言,5G通信技術只是滿足自動駕駛的起點,距離真正復雜交通環境下自動駕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技術要求還很遙遠。基于多年從業經驗,楊竟成判斷,現階段最大的問題在于,整個行業還處于基礎儲備階段,在應用場景、用戶體驗上沒有太多探討,且僅限于個體嘗試、缺乏聯動性。
“除了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汽車的智能化還應該包含智能網聯,這里就不得不提到車路協同。”楊浩介紹,基于全域感知、上帝視角、全局決策能力,車路協同可以幫助車端降低智能化成本,同時還能從宏觀上帶來更高的安全性。短期內,車路協同能夠為駕駛員提供紅綠燈信息推送、路況信息播報、預警等服務;中期看,可以提供交通誘導、輔助安全駕駛等;長期而言,還能與單車智能形成協同,支持車道級智能駕駛及貨運車隊服務。
對于智能汽車未來的發展走向,李東判斷,一定會更加人性化。他解釋道,過去的車輛主要以功能性為主,但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生活空間,未來隨著不同的應用場景出現,還會塑造出更多人機交互的需求,而這些需求正是軟件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基于這樣的前瞻性判斷,東軟在國產芯片基礎上推出了C5人機交互平臺,希望能夠在智能座艙、智能通信、導航等各方面研發出更豐富的產品解決方案,助推汽車產業發展。
缺芯少電的危機
疫情之下,芯片、電池短缺等供應鏈難題困擾著汽車產業,如何“保供”成為全行業關注的焦點。缺芯少電究竟暴露了汽車產業哪些短板?未來將如何增強汽車產業生態集聚力、產業鏈建構力、頂層建設運籌力?缺芯少電對汽車產業造成了哪些傷害、又衍生出哪些新機會?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助理會長柴占祥的主持下,博世中國副總裁蔣健、騰勢(參數丨圖片)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睿藍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陳高旭、奇瑞汽車營銷公司總經理助理鄧凌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
蔣健指出,汽車領域缺芯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預計明年會慢慢向好,但需要一個過程。面對這樣的挑戰,企業需要在安全性和成本的優化之間建立平衡。在蔣健看來,我國汽車廠商在本土有很強的生產制造能力,但汽車工業的繁榮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礎上。從目前來看,我國汽車產業面臨很大的挑戰:一方面,要繼續保持產品的成本優勢,另一方面,還要兼顧產業鏈的安全性。所以,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無論是汽車主機廠還是零部件廠商,都會更關注于如何做才能保證產業鏈的安全性。
據趙長江介紹,得益于智能平臺、智能技術、智能方案和智能工藝,今年,整個比亞迪集團在芯片上的缺失相對較少,反而在電池方面的缺口還很大。“比亞迪集團上個月的訂單已經達到30萬輛,而供應量只有十幾萬輛。就騰勢而言,5月16日開啟預訂到現在已有4萬預訂量,在這樣的情況下,騰勢也會有電池短缺的情況出現。”不過,趙長江自信地表示,基于集團強大的智能制造能力和全球化的供應鏈能力,預計在不久之后,比亞迪在電池供應上會大大提速。而對于騰勢而言,只有全力整合全球的優質資源,打造旗幟產品,才能行穩致遠。
作為吉利旗下換電品牌,睿藍以“換電新出行普及者”為品牌理念。陳高旭坦言,睿藍對電池的依賴性很高,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缺芯少電對睿藍的訂單排產和客戶交付有較大影響。“到6月底,我們手里有1萬個訂單沒交付,就是因為電池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吉利集團有自研的電池體系,包括三元鋰電池、固態電池等,目前都處于緊鑼密鼓的研發過程中。不過,這些研發需要一定的技術和時間積累,所以就短期而言,睿藍還是更多依托于寧德時代等戰略合作伙伴。
幸運的是,在缺芯少電的大環境下,奇瑞的銷量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據鄧凌介紹,今年1-7月,奇瑞集團銷量超過60萬輛,增長率為19.6%;出口方面,奇瑞7月突破了5萬輛的單月出口紀錄,連續19年乘用車系列出口中國第一。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皆源于擁有自主產權的正向設計。同時,鄧凌也指出,奇瑞在制造供應鏈方面依然面臨很多挑戰,包括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漲和國際上的某些限制等。但這些危機同時也是機遇,能夠促進企業轉型,為中國汽車貢獻一份力量。
汽車產業園區也需華麗轉身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汽車產業園區是為傳統汽車生產制造量身打造的,但也有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在規劃和形成之中。新型汽車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打造如何才能適應電動化、智能化產業變革的新需求?在向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改造升級過程中,傳統汽車生產制造遇到了哪些阻力和困難?在車市紅點、紅點汽車、紅點新能源創始人張紅的主持下,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極狐汽車總裁王秋鳳,一數科技汽車事業部總裁寧述勇,國汽智控CTO助理晉一寧,360車聯網安全首席專家明亮,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汽車產業發展局投資服務一科負責人李詩若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
“汽車產業園區需要立刻轉型。”談到汽車產業園區轉型的時間點時,王秋鳳斬釘截鐵地表示,“智能汽車的賽道已經相當擁擠,用戶在變,思維在變,轉型要趁早。”她認為,汽車產業園區轉型,最核心的因素就是政策。第一,新產業園需要吸引企業的政策,吸引科技公司、智能化公司、網聯化公司等等這些新產業化要素公司入駐新型汽車產業園;第二,新產業園需要吸引人才的政策,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下,汽車產業人才的需求與過去有很大差異,用什么政策把人才吸引過來非常重要。
寧述勇分析,現在地方政府都在搶新能源汽車企業,實際上,除了主機廠園區外,地方政府也應該建立智能汽車這種新型Tier 1產業園區。寧述勇判斷,汽車產業轉型還需要3年的時間,到2030年,傳統燃油車依然會占一半的份額,在傳統汽車產業園旁建設一個新型的汽車產業園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晉一寧則認為新型汽車產業園區要有較強的綜合性,她分析:“傳統汽車轉型肯定要向智能化靠攏,傳統汽車主要是機械零部件,智能汽車需要結合IT技術,新型汽車產業園區需要融合兩個產業,同時車路協同也是我們提倡的智能化發展路徑之一。”另一方面,晉一寧認為智能駕駛和駕駛場景有很大關系,在新型產業園區內,車企可以聯合軟件開發企業、算法企業一起打造一個閉環,賦能更多適合自動駕駛測試的條件。晉一寧認為留給汽車產業園轉型的時間大約為3-5年。
在明亮看來,安全是汽車產業園轉型最重要的因素。他解釋:“新型汽車產業園區想要吸引車企加入,那么這個園區必然要是安全的。汽車產業面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轉型,都需要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實現。保證數字化安全需要從軟件的漏洞、網絡的鏈接、協議的安全、數據的安全、云的安全、供應鏈的安全六方面下手。汽車產業園區在面向數字化、智能化、電動化轉型過程中必須考慮這些問題。”
從地方政府的角度出發,李詩若認為汽車產業園轉型升級面臨著緊迫感。同時他也表示,汽車產業園轉型面臨著兩個問題:汽車總體產能過剩,目前全國大概有4000萬輛產能,然而產量只有2000多萬輛,國家在宏觀層面調控和限制新產能的增長;對于汽車產業來說,新項目的政策訴求相對較高,單靠地方政府的財力支撐有一定的難度。此外,雖然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非常快,也被認為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傳統燃油車的生命周期還有多久,也是在建設新型汽車產業園的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作為大會主持人,汽車觀察傳媒創始人、汽車觀察雜志社社長劉小勇代表主辦方總結道:“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向新·向蓉’,寓意既向電動、氫能等新能源產業轉型,又向智能化、網聯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升級,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換來真正的繁榮。而本次論壇的三大議題分別聚焦智能化、產業鏈和新生態,不僅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也是企業在變革與升級過程中的必修課。各位嘉賓的精彩分享就像一頓美味的成都火鍋,既有熱度,又有辣度,還葷素搭配,但絕不油膩,頻頻爆出的金句讓人回味無窮,也讓我們對當下汽車市場的痛點與機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
論壇環節告一段落,但精彩還在繼續,一場獨具特色的川劇變臉表演將現場氣氛再度推到高潮。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川劇變臉秘技的爐火純青離不開演員的長期潛心打磨,而中國汽車產業要應對好當前的產業變革,也離不開智能核心技術的支撐。
在這樣的背景下,汽車觀察傳媒與中國國際貿促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成都國際車展組委會一起舉辦新蓉杯·2022中國汽車智能創新技術評選活動,目的就在于彰顯中國汽車產業在核心智能科技領域的進步,促進汽車智能化的持續快速發展。經過專家評審團的嚴格篩選,參評的80余家企業中最終有14家斬獲大獎。
本屆論壇,新蓉杯·2022中國汽車智能創新技術評選活動頒獎典禮作為壓軸環節盛大召開,在中國汽車智能創新技術評選組委會執行秘書長、汽車觀察市場總監譚晶寶的主持下,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助理會長柴占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行業發展部主任李建軍,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汽車產業發展局投資服務一科負責人李詩若,成都世紀城會展集團有限公司展覽經營管理總公司副總經理肖嶺,汽車觀察傳媒創始人、汽車觀察雜志社社長劉小勇,環球汽車網、侃車e族創始人、總編楊虹波,車市紅點、紅點汽車、紅點新能源創始人張紅,汽車觀察編輯部主任張靜為獲獎企業代表一一頒獎。
這些獲獎企業可以說組成了目前智能汽車鏈中最強的全華班陣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智能汽車產業必將欣欣向榮、蓬勃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