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原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南召縣“杏花山”猿人遺址西行30余公里,就到了“絲綢之鄉”白土崗鎮。
“辣子雞”“柞蠶”,白土崗人賴以自豪的兩大法寶,一個主管舌尖,一個主管荷包。文明的薪火自遠古傳唱至今,此刻,岐黃傳人陶廣玲正在案堂懸壺濟世,演繹著仲景故里醫者的父母心,她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歷久彌新,也會一直延續下去。
品嘗美食 暢聊人生
賓主相遇,慷慨的陶廣玲做東,盛邀遠方客人吃地道的白土崗辣子雞。
陶廣玲熱情地介紹:“辣子雞作為白土崗地方品牌名吃,已被列為豫菜菜系名錄之一,堪稱一絕。凡到南召旅游出差的,均不惜驅車數十公里前來品嘗,亦有鄭州、南陽的食客專程來吃辣子雞。每天上午11點后,飯店門口車水馬龍,甚至不少人等到下午3點后才能一飽口福……”
是呀,車水馬龍,陶廣玲的鄉村診所,豈不是另類的“辣子雞”,正在叫響白土崗,叫響南召,叫響岐黃傳承的醫圣故鄉。
白土崗辣子雞的吃法多樣,取決于佐料與眾不同,所使用藥食同源的辣子、花椒、白胡椒等全是本地特產,因其地理位置和氣候特性與雞肉悶燉后,會使味道回味無窮,并不易上火存熱,讓人百吃不厭。
朋友間聊美食,在我看來,他們聊的是陶廣玲的精湛醫術。
辣子雞終于端上來了,色香濃郁,舉筷推盞,談笑風生。
陶廣玲站起,只見她舀起湯底,適當添加茶葉水,端起茶盞。
陶廣玲:“諸位,如此混搭,喝起來湯汁味道更鮮美,養身益精。”
眾人猶豫。
陶廣玲:“實不相瞞,泉水山茶,解油膩,迎健康,促食欲,妙得很。”
眾人小酌,果然。
陶廣玲總是這樣,隨時隨地都是她推廣健康養生的舞臺,她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養生精髓,贈送給身邊的人,贈送給需要的鄉親。
陶廣玲心系百姓健康,德暖四方鄉鄰,技贏八方贊譽,仍孜孜不倦,勤求古訓,博采眾長。
貧窮,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前行的動力。正因為貧窮,陶廣玲高中畢業后,被選送到南召衛校赤腳醫生培訓班,跟隨中醫郭倫修老師學習;正因為貧窮,立志懸壺濟世的陶廣玲,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沒有吃過安生飯,沒有睡過安穩覺,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盡心盡力,扎根基層,深耕中醫,讓鄉親們看得起醫、用得起藥;正因為貧窮,陶廣玲絞盡腦汁地創新中醫貼敷技術,并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病,且擅長治療、調理兒科、婦科及疑難病……
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女孩想當醫生,會遭遇很多人的反對,尤其是陶廣玲的奶奶。陶廣玲活學活用先輩所授經方,治好了奶奶的牙疼病。自此,奶奶一改重男輕女觀念,堅決支持孫女學醫,陶廣玲從醫的道路才出現一線生機。也是那個時候,她更加堅定傳承岐黃的中醫中藥事業,決意終生研究中醫,同貧窮、愚昧抗爭。
一頓辣子雞味道鮮美,一群人談笑風生,聊出陶廣玲不甘寂寞、奮勇開拓的人生。
知難而進 突破瓶頸
1975年至今,陶廣玲從赤腳醫生到取得行醫資格的鄉村醫生,又到獲得南陽市基層名中醫榮譽稱號。她潛心研究《黃帝內經》《千金方》《傷寒雜病論》《醫宗金鑒》,系統地學習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醫學名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辨證論治技巧,靈活運用中醫中藥醫療及中醫適宜技術方法,對治療頸肩腰腿疼、帶狀皰疹(蛇膽瘡)、偏癱、包塊等疑難雜癥及小兒腹瀉、咽峽炎、咳喘、腸系膜淋巴結炎、小兒體質調理有獨特的療效,得到本區域內及周邊鄉鎮患者的好評,更有眾多遠路患者慕名求診。
高峰尚在遠方,努力更待腳下。陶廣玲閑余時間還不斷鉆研學習針灸、按摩、推拿、艾灸技術,更加厚重了中醫文化底蘊,提高了望聞問切的診斷技能。
無論本領再大,短板還是有的。20世紀90年代,人們多依賴于輸液、打針、吃西藥。在基層,兒科用藥還是一個弱勢,不論是口服給藥,還是靜脈給藥,都比較困難,特別是靜脈輸液時,部分患兒如果第一針或第二針打不上的話,孩子就會大哭,家長也會心疼地抹淚,有時還會出現醫患關系緊張或不愉快的場景。
怎么辦?陶廣玲決心潛心研究中醫藥外治法,解決因輸液、打針,傷肝、傷腎、降低免疫力、副作用大的問題。
《黃帝內經》記載了中醫外治,漢代名醫華佗曾使用過貼敷技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醫學典籍,都有大量關于中醫藥貼敷技術的應用,清朝吳師機所著《理瀹駢文》,形成了第一部完整的外治方法理論體系……
“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陶廣玲抓住了內病外治的精髓,“病在內者,貼敷要穴。”
開始人們接受不了中醫外治的治療方法,陶廣玲一次又一次耐心為病患講解,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絕,連從正規醫學院校學成歸來的女兒也不完全認同這種治療方法,但陶廣玲并未因此而氣餒。
自古華山一條道,只能前進,不能后退。要么堅持,要么放棄。陶廣玲堅持著自己的研究。中藥貼敷,使藥物直接作用于體表穴位,透過皮毛由表及里,通絡臟腑,發揮較強的藥效作用,實現內病外治的道理,效果明顯,慢慢為人們所接受,由不愿貼敷到主動要求貼敷。
陶廣玲慢慢將中醫貼敷療法推廣到骨傷、皮膚、五官、肛腸等疾病的治療,通過一個個療效較好的案例,讓人們感受到中醫外治法對兒科、婦科、外科、內科疾病的治療有顯著療效。
中醫貼敷療法對老幼虛弱之體,攻補難施之時或不肯吃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癥的諸多優點,女兒邢會也看在眼里。
為了突破瓶頸,陶廣玲決定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走出去,尋友拜師,提高技藝。
機緣巧合,2013年,陶廣玲被中國中醫藥研究開發會會員、“春播行動”中藥貼敷技術創始人、臨床應用首席專家、中藥貼敷技術全國技術總顧問趙廣前老前輩發現,親手傳授中醫藥透皮技術的臨床應用,陶廣玲也成了全面掌握“中藥透皮技術”的專家。
中醫貼敷技術的春天,就這樣來了。2014年至2015年間,陶廣玲參加北京大學和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春播行動北京中醫藥大學高級研修班”,先后受教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張冰、鄭燕飛、石效平等教授。
想做個好醫生,必須先會做人,醫德更為重要。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她還受教于國學大師裴浩然先生教授的“弟子規”、積善行、思利他等古訓。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經過學習與鉆研,陶廣玲的中醫貼敷技術爐火純青,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
看到貼敷藥物直接作用于人體體表和穴位,通過特定部位藥物吸收的直接作用和穴位刺激激發經氣的間接作用,從而發揮經絡系統的整體調節作用而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的療效,陶廣玲的女兒也改變了觀念,母女共同學習攜手提高醫療技術。
簡便、實用的中醫貼敷技術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這是陶廣玲多年的愿望。這一套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同疾病作斗爭中所總結出來的獨特、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正伴隨著陶廣玲母女的執著堅守,呵護著一方百姓,豐富著魅力中醫精彩的傳承。
打虎親兄弟 上陣“母女”兵
因使用安全方便、用藥量少、效果顯著的中醫綜合調理功效,中醫貼敷技術走進陶廣玲母女守護的美麗鄉村,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成為基層診所一張靚麗的名片。
陶廣玲、邢會母女兩人聯手,將中醫敷貼技術與診所特長如帶狀皰疹(蛇膽瘡)、頸肩、腰腿疼、偏癱、婦科囊腫、乳腺疾病等疑難病及小兒腹瀉、咳喘、咽峽炎、腸系膜淋巴結炎等疾病的治療相結合,更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因臨床技術過硬,聲譽、口碑俱佳,母女兩人受邀參加中華中醫藥學會“五行工程”高峰論壇,在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單位工作中受到國家級領導、專家的好評,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母女兩人診桌相對而坐,工作中,母親傳、幫、帶,把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傳承給女兒。女兒虛心學習,把所學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中。
每逢遇到較復雜的病情,母女兩人面對同一患者,各抒己見,引經據典,對癥辯論,總歸統一,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每一面錦旗的背后,都書寫著精彩的傳承;每一次辯論,都收獲意外的驚喜。
陶家診所就是中醫傳承獨特的存在。
更何況,母女兩人和諧相處,對患者辯癥施治,兩人在工作中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女兒邢會在傳承實踐中成長,在中醫藥貼敷診療方面小有名氣,被四方鄉鄰贊為好醫生。
2016年,應南陽市中醫藥管理局和南陽市節會辦邀請,陶廣玲參加南陽第十一屆張仲景醫藥文化節(基層名醫)義診活動。
2019年,陶廣玲被南召縣衛健委授予“最美健康扶貧醫務工作者”。
2021年,被南陽市衛體委、南陽市中醫藥局聯合授予“南陽市基層名中醫”。
歷年來,陶家診所被南召縣衛體委授予“先進單位”。
上陣“母女”兵,母女聯合診療。在扶貧的道路上,真扶貧、扶真貧;近年來墊付新農合費近萬元;奉獻愛心、情系村民,對針刺、捏脊、推拿、拔罐、體質辨識等中醫適宜技術一律不收費;陶家診所榮獲“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陶廣玲榮獲“最美健康扶貧義務工作者”。愛崗敬業、搞好公共衛生服務,在“非典”中逆行,在疫情防控中堅守。
在母親這位優秀黨員的激勵下,女兒也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母女并肩沖鋒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成為“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懸壺濟世澤蒼生,白土崗上美名傳。陶廣玲不忘醫者的初心和使命,用精湛的醫術,治病救人,扶危救困,書寫了巾幗不讓須眉的岐黃傳承春秋。(記者/賈玉森 圖/喬森 邢遠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