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有淵源 歷久藥更香
杜康飲酒成仙,劉秀賒旗稱帝。行走在古老的社旗縣,濃郁的酒香中,隨時隨地,都是你穿越的理由。
相傳,劉秀落難,被王莽追殺,慌不擇路地闖進一家劉記客棧,三碗老酒,賒酒招“劉記”用作義旗,頓時群雄響應,度盡磨難,終成帝王,因念“劉記”之功,敕封為賒旗店,并大興土木,建立108條古街,修建九座氣勢恢弘的城門,賦予賒旗鎮特有的皇家氣派。
東漢末年,一位仁者攜帶《傷寒雜病論》,也如你我行走在青石鋪就的街道上,忍不住嘴饞,也喝了三大碗,搖搖晃晃中,隨身攜帶的藥包掉進了酒壇……從此,賒店藥酒,就這樣走進了中華優秀中醫藥文化的寶庫,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
如今,南陽社旗,朱集鄉,王老莊,毗河畔,高家老宅院內,一棵桂花樹下,一個身穿漢服的中年漢子,正在荷鋤掘土。
在他背后的石桌上,一只古老的瓦罐,壓著一本發黃的藥書,一陣清風吹過,嘩嘩作響。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中年漢子放下鋤頭,雙手撥弄著散發藥香與酒香的泥土,一個青花老壇漸漸顯露出來。
他輕輕擦拭老壇上的泥土,小心翼翼地放在石桌上,虔誠地打開蠟封,用鍍金的勺子,盛了些許,潑撒在地面,清風頓時醉了……
他滿意地點著頭,舀了斤許倒進陶罐中,又續兩斤多新酒入壇,封壇封土如故,轉身恭恭敬敬地捧著陶罐,走進書房,放在藥王和醫圣像前案子上,凈手焚香。
他會心地笑了,轉身坐在案子旁的桌子前,仔細地甄別面前筐子里的藥材質地,笑容更加燦爛。
這中年漢子,就是高崇,社旗縣中醫院副主任醫師,仲景國醫傳人,社旗縣中醫界大名鼎鼎的“扛把子”。咱不表他仲景醫學的辯證理論之爛熟于心,也不夸他妙手回春的望、聞、問、切之技藝,單單就一壇藥酒的炮制,他用老酒引,循古法,其中醫精神滲髓入骨,足見他岐黃行醫、處世接物的從業精神。
“中華大地優秀中醫文化的千年畫卷,峰回路轉處處景,山重水復時時新。我只不過是這幅畫卷中小小的一筆。”面對贊譽,仁者總是智慧。高崇的人生,無疑是醫者、仁者、智者的三者合一。他始終堅守在傳承和發揚優秀中醫藥文化,躬耕不輟。
心中有夢想 行動有力量
社旗因水陸兩路南北通達而聞名,南船北馬,千店萬商云集于此,山陜兩省商人更是近水樓臺,集資修建起氣勢恢弘的會館,作為茶行、藥行的行會總部,協調著南來北往、東進西售的生意。
圍繞著會館建藥王廟、馬王廟,是賒店古鎮獨有的特色。
歷史記載:清代客居賒旗鎮的山陜商賈,以藥材商居多且實力雄厚,又因商運走路以馬幫車載居多,故建廟供奉唐代著名醫藥家——藥王孫思邈、漢武帝之馬監金日禪——民間傳說中的馬王爺,以求天佑,運通四海,財達三江。
高崇祖上有一支馬幫,專門販賣藥材,生意紅火。到了清末民初,鐵路興起,烽火狼煙,賒旗漸漸沒落,不得不棄商從農。高崇自幼聆聽爺爺親講的古經,藥王廟的楹聯,至今仍清晰地印在他的腦海里:
上聯:藥物素有靈苦無奇方醫奇病
下聯:王侯高不仁獨操仁術救人危
“醫奇病,救人危”就成了懂事后高崇的詩與遠方。上下學路上,每每路過中醫堂,高崇無不踮腳攀窗,如癡如醉地看著白發長者望聞問切后,開出如吟如唱的藥方,以至于回家被罵,進班被責……
癡迷是最好的老師,崇拜是模仿的動力。高崇時常把作業本撕成藥方大小,坐在古槐樹下,接診好友裝模作樣扮的病號,遠遠看去,正如專家坐診。一次正寫藥方時,被聞訊趕來的父親掂了耳朵去……
耳朵被父親揪得生疼,卻推卻不掉高崇“醫奇病,救人危”的遠大抱負。帶著治病救人的理想,高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陽理工學院中醫系。
在南陽理工學院,高崇學得系統,學得刻苦,令導師記憶猶新的是,高崇對《傷寒雜病論》進行了透徹的研究,對仲景辨證論治精髓的拿捏,達到了同屆學生難以企及的高度,連學院的楊校醫,也會有意找高崇切磋醫術。
人生如棋,走什么步便有什么局。淺嘗輒止,那是生活體驗,精益求精,才是完美人生。難能可貴的是,高崇放棄節假日,走師訪友,尋方覓藥,專業素養有著質的提升,尤其是上交的畢業論文,挖掘融合出近乎完美的認知,科學地解讀中醫的五運六氣,令人贊嘆,更讓人側目。
業精于勤勉,道熟于高遠。高崇虛懷若谷,不斷進修,不斷訪師拜友,曾先后在南陽中心醫院、南陽市中醫院、河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首都醫科大進修學習。高崇不僅取得河南中醫學院本科文憑,更是先后拜全國名老中醫趙青春、國醫大師唐祖宣為師。2019年至2021年期間,他在仲景書院進修并順利結業,榮獲“仲景國醫傳人”稱號。不僅接受了系統的理論學習,而且親受大師指點,使得高崇技藝精湛,用方嫻熟,名聲鶴起。
高崇拜國醫大師唐祖宣為師儀式合影
高崇拜著名中醫趙青春為師儀式留影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高崇的座右銘, “醫奇病,救人危”的事業漸入佳境,高超妙手回春的醫術,普渡眾生的品德,書寫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精彩傳奇。
心中有向往,行走有力量,傳承有希望!
辯證活用方 傳承有力量
“藥物素有靈,苦無奇方醫奇病”,深深地烙在高崇的骨子里。他推崇神農本草經,立志要用盡畢生精力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溫病條辨》等經典著作,始終堅信的,卻是“醫無定方”。
經方是本,對癥卻不出奇,唯有圍繞“定方”結合患者病情五運六氣的辨證論治,才是藥到病除的“奇方”。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追求人間大愛的高崇,在弘揚中醫傳承方面,更是持之以恒。數十年來,高崇放棄娛樂休假時間,潛心研究藥書記載、民間流傳或當代國醫大師的經典藥方,一味味藥細心推磨,一劑劑量推敲,日復一日的打磨,并借鑒吸收了針灸學中的“對應效法”,做到冬病夏治,春病秋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在望聞問切上規矩用巧,收到了不凡的效果。
高崇說,藥王、醫圣總是眷顧著他。同樣一個病人,同樣一個經方,別人治不好的,他用起來便得心應手;別人治輕的,他可以藥到病除。治療的痊愈度、病人的滿意度,以至于小小的診室前來就診的病人絡繹不絕,門庭若市,促使高崇更加勤奮刻苦。
呵護人類生命,呵護人民健康,高崇正在信心百倍地走在健康中國、中醫復興的道路上。醫道微微,技高德崇,正是這樣的初心、使命擔當,我們的生活才越來越美好。
而這一切,卻來得那般不易,高崇知道,在中醫傳承方面,只有經歷過千錘百煉,才能練就創造的力量。歷盡世間千般苦,方得清輝萬世明。
論道訴衷腸 傳承有遠方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與高崇攀談,受益匪淺。
高崇很少談到自己醫術的精湛,更多的是從黃帝內經的五行六氣,到張仲景的辨證論治,從孫思邈的《千金方》談到了儒釋道……
醫者,華山論劍,講的是傳承的精髓、辯證的拿捏,看似平淡無奇的中草藥就有了靈魂,行者便有了智慧,奇方良藥涌泉而來……
高崇邀請我品嘗他新采的藥材,勁道、地道。高醫生卻笑著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藥嚼千次,其味心知。”
接著,又讓我欣賞他炮制的黃精,九蒸九曬,古法炮制,色澤透亮,那是健康的味道。
最后他邀請我品嘗他研制的防疫清熱湯,他動情地說:“疫情防控,中國風景獨秀,因為我們有數千年優秀的中醫傳承這道靚麗的風景線……”
我呷了一口:“味道就是不一樣。”
高崇激情地比劃著:“不瞞你說,我在師徒們共推的防疫排毒湯基礎上,適量加入民間流傳的葦根和新鮮茅根,清熱的面更寬了,口味更甜了……”
高崇拍拍胸脯:“這是心,仁心,丹心,紅心!”
高醫生對筆者說:“你要寫,就寫寫老黃牛吧。”他指著書房貼著的老黃牛,笑著說:“你看,它們吃百樣草,腳踏實地,任勞任怨,懂得回報……”
我盯著神采飛揚的高醫生,眼前晃動著“老黃牛”“孺子牛”“拓荒牛”的高燃形象。
“醫之道最微,微則不能不深究;醫之方最廣,廣則不能不小心。” 高崇懷著對優秀中醫文化的敬畏之心,以“老黃牛”精神,虔誠地耕耘和堅守著。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這樣的耕耘者、堅守者,優秀的中醫文化才能源遠流長、生生不息。(記者/賈玉森 圖/喬森 東山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