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張學良
01
說到吳佩孚的指揮能力,想起了張學良的口述回憶,里面有一篇專門談吳佩孚的,篇名叫《吳佩孚: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可能是自己年齡太大了,昔日的對手又死了五六十年,張學良口嗨起來毫無顧忌,嬉笑怒罵間,狠狠鄙視了吳佩孚的軍事指揮能力。
他說:“我不曉得吳佩孚當年怎么會有那么大的名氣······說到他作戰,那是毫無能力,我真是看不起他。所以,第二次直奉戰爭,叫我們給打了個稀里嘩啦。”
“真是看不起他,這個人除了會吹之外,沒有別的。”
吳佩孚、張學良
“他這個人真是不會用兵,山海關作戰的時候,我們奉天實實在在地出了七萬人,他光山海關來了二十一萬,比我們多三倍,但怎么叫我們給打敗了?”
“所以,我說吳佩孚是沒用的東西。不但吳佩孚,就連馮玉祥的軍隊也都如此,馮玉祥的軍隊很會打仗,比吳佩孚的軍隊還會打,但是不會活用,簡單說也是沒有軍事人才。”
吳佩孚和馮玉祥這兩個后起之秀,是北洋軍閥中公認的能戰善戰的猛將,結果在張學良嘴里,一個是沒用的東西,一個沒有軍事人才。
看來,只有斷水流大師兄的臺詞,才能準確表達張學良的態度: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斷水流大師兄(劇照)
張學良對吳佩孚的評價,可以當段子看。
但有一場戰爭,確實能說明吳佩孚屢戰屢敗——北伐戰爭中,吳佩孚先敗汀泗橋,再敗賀勝橋,三敗武昌城, 20萬大軍被一幫年輕后生打得七零八落,縱橫天下的吳大帥迎來了政治上的末日。
面對“初生牛犢”似的北伐軍,吳大帥也就那樣,表現還不如孫傳芳,所謂常勝將軍,似乎是浪得虛名。
02
吳佩孚到底能不能打?
我以前說過,吳佩孚是北洋社團里的“雙花紅棍”,極有可能是北洋軍閥里最能打的。注意,這里有一個限定詞“北洋”,拋除這個限定詞,這個觀點不成立。
在分析吳佩孚的軍事能力之前,我們先看看吳佩孚的早期背景。
吳佩孚,山東蓬萊人,生于1874年。
他6歲入私塾讀書,14歲進入登州水師營當學兵,22歲考取秀才,然而好景不長,次年(1897年),他因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被革去秀才功名并遭到通緝,被迫跑路到北京北漂,在崇文門外占了個攤位,以算卦為生,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
某天,堂兄吳亮孚在街頭見到落魄的吳佩孚,兩人吃了頓燒烤,酒入愁腸,吳佩孚傾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種種委屈,流下了辛酸的淚水。
吳亮孚走南闖北多年,有些見識,他根據吳佩孚的資質和當時的社會環境,給堂弟做了職業規劃:你念過書,中過秀才,可是做官大概沒有你的命,依我看不如去投軍,你如果投筆從戎,不是我當面奉承你,八年十載你不出人頭地才怪!
說完,吳亮孚塞給了吳佩孚幾兩銀子,讓他收了攤趕緊投軍去。
1898年,吳佩孚投入了聶士成所部,成了大清帝國的一名士兵。
吳佩孚在軍隊做勤務兵,因經常傳送文書,受到了軍隊師爺郭緒棟的賞識,郭師爺一眼認定吳佩孚是個人才,常對人說:子玉前程無量,將來出將入相,我們都得仰仗他。
在郭師爺的力薦下,吳佩孚被保送到開平武備學校學習。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駐防天津的聶士成武衛前軍首當其沖,幾乎全軍覆沒,吳佩孚當時擔任炮隊隊官,被打散了,戰后才回到天津,當了一名巡警。
1903年9月,吳佩孚進入保定武師范學堂學習,因身體文弱,不適合當步兵,于是換了專業,轉入測繪學堂,1904年1月畢業。
1個月后,日俄戰爭爆發,袁世凱與日軍在煙臺組建了秘密合組偵察隊,吳佩孚被選為隊員。
合組偵察隊隨日軍顧問遠赴東北,開展對俄諜報工作。吳佩孚曾和日本人岡野增次郎等人扮成肩挑小販,在東北各地刺探俄軍情報。
日俄戰爭的日軍(劇照)
從教育背景可以看出,吳佩孚上過軍校,對近現代軍事知識很了解,尤其是他還參加過日俄戰爭的一線情報工作,對現代戰爭和情報認識遠超同時代軍閥。
03
雖然如此,吳佩孚遠遠算不上一個合格的現代軍人。
劈開一個俄羅斯人,你會發現一個韃靼人;劈開吳佩孚,你會發現一個小版的關岳。
吳佩孚軍事思想的主流,是中國最傳統的軍事思想。
早年,他喜歡看《三國演義》《說岳全傳》,在水師營里,他讀了戚繼光的《練兵實紀》《紀效新書》,進而飽讀中國古代軍事經典,研究戰爭得失和戰略及戰術。
《紀效新書》
得一齋主人在《吳佩孚戰史》中說:吳氏于古代兵書,研究極深,如所謂司馬法、六韜、孫子兵法以及權謀數術點驗,凡涉兵家言者,無不精熟,而長于易。
意思就是說,吳佩孚這個人對古代兵書研究很深,從中掌握了系統的軍事理論知識。從后來吳佩孚打的幾場大勝仗來看,他不僅掌握了這些知識,還能靈活運用。
至于近現代軍事理論,對吳佩孚似乎沒有明顯的影響。在軍隊建設和戰略戰術上,他沒有任何質的突破。
北洋軍閥雖然活躍在民國的舞臺上,但他們之間混戰,與中國歷朝歷代的諸侯混戰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行事法則依然是封建綱常倫理那一套。
生存土壤沒變,行事規則沒變,變得只是皮毛——鎧甲換成了軍裝,大刀長矛換成了步槍火炮。
因此,吳佩孚的這套古代軍事理論,在北洋軍閥混戰中吃得開。
在大家都不怎么樣的情況下,吳佩孚以關岳為偶像,以忠孝節義為號召,對士兵進行精神洗禮,同時嚴肅軍紀,要求軍官不怕死,身先士卒,愛護士兵,與士卒同甘苦,要求士兵做到六戒(戒酒、戒色、戒財、戒氣、戒煙、酒賭),勤奮訓練,嚴格考核。這使得其嫡系部隊的質量,明顯高出別的軍閥部隊一大截。
1921年5月,吳佩孚派新編練的學生兵,到鄭州火車站迎接兩湖巡閱使王占元,恰逢傾盆大雨,學生兵立在雨中,紋絲不動,王占元喟然嘆曰:說起來真慚愧,人家什么軍隊,咱們什么軍隊!
高質量的軍隊是打勝仗的基礎。同時代的北洋軍閥,大多得過且過擺爛,或者盲目追求軍隊數量,聚合了一堆烏合之眾,打起仗來就像過家家,遠不是吳佩孚精銳部隊的對手。
能與吳軍相提并論的,只有后來馮玉祥的部隊。馮玉祥也是練兵大師,練兵水平比吳佩孚有過之而無不及,指揮水平稍遜于吳佩孚。政治水平倆人半斤八兩,都很次。
04
早在護國戰爭和討伐張勛復辟時,吳佩孚就露過臉了,然而他真正嶄露頭角的舞臺,是護法戰爭。
1917年,北洋軍閥二代目段祺瑞欲掃平西南軍閥,北洋軍隊與西南軍隊在湖南開戰,全國矚目。
戰爭前期,由于馮國璋拆臺,北洋軍隊戰敗。為了找回場子,1918年,段祺瑞和徐樹錚拉來曹錕助戰,戰爭再起。
各路北洋軍10萬人云集湘鄂、湘贛邊境,向湖南發起進攻。吳佩孚率領第三師一馬當先,連下岳陽、長沙、衡陽,是此戰的中堅力量,南軍(桂軍和湘軍)節節敗退,吳佩孚一戰成名。
平心而論,這幾場仗看起來打的很漂亮,但沒打出吳佩孚的水平——南軍內部不和,沒有抵抗的決心,一觸即潰,北軍只要換個不垃圾的人來打,一樣可以打出這樣的戰果。
真正體現吳佩孚指揮水平的,是后來的直皖戰爭、湘鄂戰爭以及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0年7月,直系和皖系徹底攤牌,雙方在京畿一帶排兵布陣,準備決戰。
皖系在一線集中了5.5萬人,直系在一線集中了5.6萬人,兩軍兵力相當,皖軍以參戰軍為主,嶄新的日式軍械,裝備水平強于直軍,由于是新編練的軍隊,實戰經驗不如直軍。
兩軍各有優劣,整體實力旗鼓相當。
戰場分為東西兩路,東路在京奉鐵路沿線,西路在京漢鐵路沿線。
皖軍東路總指揮徐樹錚,駐軍廊坊、落垡,主攻直系大本營天津;西路軍總指揮段芝貴,駐軍涿州-固安-淶水一線,從正面攻擊直軍主力。
直軍東路總指揮曹瑛,駐軍楊村,防守天津;西路軍總指揮吳佩孚,駐軍在易縣-涿州-固安-淶水一線,與皖軍西路軍正面對壘。
西路是主戰場。
先是,西線皖軍朝直軍主力第三師猛撲而來,皖軍士氣旺盛,裝備精良,火力兇猛,直軍有點頂不住,吳佩孚撤出高碑店。
正當皖軍擴大戰果時,天降大雨,雨水過膝,雙方士兵只能在戰壕中相持。
吳佩孚冒著大雨把電話掛在樹上,不停催派援軍補給,還在油桶里燃放鞭炮,節省彈藥,以壯聲勢,勉強固守。
與此同時,東線皖軍在駐天津日軍的配合下,也突破直軍防線,占領了楊村。
開戰3天,直軍東西兩路盡皆失利。
直皖戰爭示意圖
吳佩孚認為正面激戰直軍占不到便宜,決心出奇兵破敵,他之前搞過情報,對情報工作很重視,直軍斥候偵察到了皖軍前敵指揮部的位置。
于是,他親率一支軍隊悄悄撤出陣地,以“黑虎掏心”之勢直撲涿州、高碑店之間的松林店。皖軍司令部毫無防備,自曲同豐以下的高級將領,都被直軍俘虜了。
西路皖軍群龍無首,亂作一團,主帥段芝貴在專列上打麻將,聽到消息后二話不說,開動火車逃回了北京。
東路皖軍主帥徐樹錚聽聞西路戰敗,加之此時奉軍也加入戰爭,失去了斗志,扔下部隊溜了。
皖軍不到兩天就全垮了。
吳佩孚這招“黑虎掏心”,既是奇招,又是險招,如果情報不準確,或者路上被皖軍發現,又或者皖軍指揮部轉移了,那就危險了,孤軍深入敵后,搞不好被俘虜的是吳佩孚。
時人評價說,吳佩孚用兵,誠有天才,臨陣如無事,兼旬不暇而不疲,精力膽量,實少其比。(吳佩孚用兵有天才,打仗淡定,不知疲倦,精力膽量,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05
直皖戰爭之后一年,湘軍聯合川軍進攻湖北,是為湘鄂戰爭。
湖北督軍王占元是直系老人,希望吳佩孚念及香火情誼,出手援助。
吳佩孚和曹錕商量后,決定“援鄂不援王”——可以出兵湖北,但不援助王占元。讓王占元和湘軍相互消耗,打得筋疲力盡的時候,吳佩孚再出手,一起收割。
王占元和湘軍打了10天,扛不住了,宣布下野。一直密切觀察戰場態勢的吳佩孚,閃亮登場。
吳佩孚書法
湘軍兵分三路向湖北殺來,吳佩孚也兵分三路迎敵。
他金口決堤,水淹湘軍,廢了湘軍左翼。然后親自督戰中路,在汀泗橋猛攻湘軍主力。
湘軍也不孬,士兵與軍官訂立了“生死不退”契約,軍官退縮,士兵可殺之,士兵退縮,軍官可殺之,旅長以上軍官必須上火線督戰。
吳佩孚下了死命令,要求官兵只許前進不許后退,狹路相逢勇者勝。
湘軍雖然悍勇,但終究沒能擋住直軍輪番猛攻,被迫后撤。
與此同時,湘軍右翼一個旅倒戈,導致全線動搖,也廢了。
趁湘軍三路皆敗,吳佩孚發起了致命一擊——直軍出動7艘軍艦,滿載軍隊,從長江駛入洞庭湖,突襲湘軍大本營岳州,并炮轟粵漢鐵路大橋,截斷了湘軍歸路,差點活捉湘軍總司令趙恒惕。
要不是吳佩孚網開一面,湘軍估計要全軍覆滅。
擊垮湘軍后,吳佩孚乘軍艦火速趕往宜昌,那里,數量占優勢的川軍正在猛攻宜昌直軍。
吳佩孚的到來,令處于下風的直軍士氣狂飆,直軍有了艦隊的火力支援和后續援軍,川軍在長江兩岸沒有任何勝算,不久就退了。
彈指間搞掉王占元,拿下湖北,又先后擊敗湘軍、川軍,吳佩孚通吃各方,威震兩湖,是湘鄂戰爭最大的贏家。
05
最能體現吳佩孚軍事思想和謀略的,是第一次直奉戰爭。
直皖戰爭后,皖系垮臺,直系和奉系(直系和奉系是反皖盟友)分享勝利果實。
權力是最不容易分享的,為了爭奪對中央的控制權,直系與奉系矛盾日益激化。
面對直系強有力的挑戰,張作霖決心與直系一決雌雄。
1922年4月,奉軍開始陸續入關,京畿一帶空氣瞬間緊張起來。
吳佩孚邀直系大小頭目500多人云集洛陽,商量對奉作戰計劃。
奉軍后方穩固而封閉,不用擔心后院起火,張作霖因此調集了12.5萬人入關,直軍投入兵力約10萬人,但直系地盤四面受敵,1/3的部隊用于鞏固后方(主要是防備河南),一線兵力少于奉軍。
裝備方面,奉軍有150門火炮、約200挺機槍,直軍東拼西湊,勉強集中了約100門火炮,100挺機槍。軍餉和財力上,直軍也遠不及奉軍。直軍的微弱優勢,僅僅體現在訓練水平上。
戰前,有奉軍軍官放言:投鞭斷長江之流,走馬觀洛陽之花。
洛陽是吳佩孚的大本營,奉軍滅吳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整體而言,奉命實力遠超直軍。
優勢打敗劣勢,不能說明什么,劣勢反敗為勝,方顯真水平。
4月底,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
奉軍依托津浦鐵路和京奉鐵路展開,兵分東西兩路,東路以張作相為主帥,配備1師8旅又2個騎兵旅2個騎兵團;西路以張景惠為主帥,駐軍長辛店,配備2師2旅。總司令張作霖坐鎮軍糧城督戰。
吳佩孚派出了大量斥候,偵察奉軍動態,軍馬早晚奔走不停,電話鈴響不斷,對于奉軍的部署了如指掌。
他分析發現,張景惠的西路動作遲緩,部署混亂,是奉軍薄弱點,決定以此為突破口。
直軍兵分東、中、西三路,其中東路只配了2個師,采取防守態勢,牽制、延緩東路奉軍的進攻。
西路和中路,吳佩孚集中了包括嫡系第三師在內3師4旅,計劃一戰擊潰西路奉軍,然后夾擊東路奉軍,使其全線潰敗。
戰爭打響后,吳佩孚指揮西線直軍向長辛店發起全面進攻,奉軍掘壕筑塹,埋設地雷,列炮防守,直軍傷亡慘重。
吳佩孚親赴前線督師,分出1個旅繞道長辛店右側,攻擊奉軍側翼,奉軍不支撤退。
不久,奉軍增援部隊趕來,趁直軍立足未穩,又奪回了長辛店,趁勝反撲,把直軍壓迫到了琉璃河岸。
奉軍炮兵火力強大,直軍以村落民房為掩護,奉軍炮兵向村莊傾瀉炮彈,一連摧毀了十幾個村莊。
吳佩孚嚴令部隊死守河岸,不許后退一步,然后急調馮玉祥部繞道宛平以西,襲擾奉軍,又派出1個團偷襲長辛店以北的奉軍軍火庫,延緩了奉軍反撲的節奏。
此時,中路直軍與東路奉軍交戰失利,吳佩孚又火速趕往中路,閃擊張學良和郭松齡所部,并重傷郭松林,占領了固安,然后渡過永定河追擊奉軍,張作相大感不妙,親率2個師前來增援,奉軍人數上遠超直軍。
吳佩孚親臨火線,鼓舞士氣,直軍不僅擋住了奉軍的反撲,還能抽調2個旅急攻永清,威脅奉軍后方,張作相見后路有失,連夜放棄陣地撤往天津,直軍中路戰場告捷。
中路直軍向永清疾行之時,吳佩孚已連夜趕往西路戰場。
直軍兵力不足,吳佩孚只能靠機動來彌補,在兩個戰場來滬奔走。奉軍人力物力財力都占優勢,戰爭拖得越久對直軍越不利,吳佩孚只能速戰速決。
5月3日晚,他下令西路直軍全線進攻,要求部下“一戰成功,把當面的奉軍全部擊潰,直奉之役,勝負便決于這一仗了”。
第一次直奉戰爭示意圖
全線進攻不是一股腦地上,要講究戰略戰術。
吳佩孚制定了“復線迂回,三路出擊”的戰術。
具體而言,由張福來率領主力在長辛店正面進攻,吳佩孚親率數千士兵,迂回長辛店背后,側擊盧溝橋附近的奉軍,孫岳率領一支部隊,穿插到長辛店右側,攻擊盧溝橋到豐臺一線的奉軍。
四面八方都是槍炮聲,奉軍摸不準直軍主攻方向,感覺被直奉包圍了,而且前期大炮轟得太爽了,此時炮彈也告罄了。
奉軍先是抓狂,后來士氣陡降,一個雜牌師率先失去抵抗意志,投降了直軍,由此引發了災難性的連鎖反應——張景惠慌了,下令全軍向豐臺方向撤退,撤退演變成了潰退,直軍窮追不舍,吳佩孚親自帶領衛隊堵截奉軍潰兵,奉軍被俘繳械者達3萬人。
奉軍看起來敗得很突然,根本原因是平日訓練不精,作戰意志不堅定,指揮官水平不行,沒有定力和韌性,面對突發情況,莫名恐懼,手忙腳亂。這也是張作霖回去后大力整肅奉軍的主要原因。
奉軍各部失去斗志,且戰且退,直軍一路追殺到了山海關下,奉軍僅2萬多人逃回東北。
06
從1920年到1922年,吳佩孚三年三戰三捷,威震華夏,一舉奠定了北洋頭號戰將的地位。
吳粉得一齋主人盛贊:吳氏用兵智勇兼全,人所盡知,至其素日之專精軍事地理,注重軍事教育,以及知人善任,調度有方,則固已無須言,而臨時之機智百出,或利用士兵心理,或借敵之力,因計為計,或順應天時,或避實就虛,聲東擊西,則誠算無遺策,有不可方物者。
評價之高,都快趕上古之名將孫、吳、白、韓了。
這有點過了。
吳佩孚插畫
相比較而言,還是下面這些評價客觀一點。
《向導》周報評價吳佩孚:吳在軍事上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這不僅是他在幾場大的戰爭中便顯出驚人的指揮才能,而且在訓練、教育軍隊上也表現出卓越的組織才能。
胡適在日記中寫道:吳氏確有用兵天才,孫氏(孫丹林,吳佩孚的部下)說他全是從《三國志》《列國志》《說岳》《水滸》等書得來,但變化應用卻全是他的天才。
吳佩孚這么能打,第二次直奉戰爭為何慘敗?
先有曹氏兄弟拖后腿,把直系的政治聲望搞成了負分,吸引了所有勢力的敵意和火力,繼有反骨仔背后捅刀子,一刀入魂。天亡吳秀才,非戰之罪也!
吳佩孚認為:我30萬大軍精銳,毀于馮玉祥的倒戈舉動。他犯上作亂,破壞了我的統一大計。
《直奉大戰》吳佩孚劇照
至于北伐戰爭,那是另一種形態的戰爭,具有革命性和顛覆性,吳佩孚那一套傳統的東西,在這種戰爭中,不靈了。體制迸發出來的整體優勢,不是一兩個將領的指揮能力所能平衡的。
【參考資料】
《北洋軍閥史》
《直系曹錕吳佩孚軍事力量研究》
《吳佩孚軍事思想探微》
《從第一次直奉戰爭看吳佩孚的軍事謀略》
《張學良口述回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