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新疆羅布泊上空,我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獲得完全的成功。
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
消息一經流出,世界各國政客紛紛表示,這就是一個奇跡!同時,各國的新聞媒體為了得到第一手的消息,廢寢忘食地盯著中國報紙刊登的照片,以便第一時間轉載。
為了對外起到威懾的作用,尤其是對日本、美國等西方國家,中國政府決定向外公布原子彈爆炸真實照片,其選片就用我國著名軍事攝影家、《解放軍畫報》原高級記者孟昭瑞同志拍攝的《共和國震撼瞬間》。
當孟昭瑞將發表之前的照片交給周總理審核時,周總理仔細端詳后陷入沉思,過了好一會兒,說道:
“將蘑菇云照片地面部分裁掉再發吧。”
周總理此舉,究竟有何深意?事后才不得不佩服他外交家的謀略和高明之處。
1966年發表在《人民日報》頭版的蘑菇云圖
58年前的那天,激動和喜悅的心情,傳遍了整個中國大地。深秋的夜晚,首都長安街上蜂擁的人群,追逐著散發原子彈爆炸成功號外的大卡車,都想親自目睹那震天的好消息。全國人民更是奔走相告,一遍又一遍地聽著廣播,都沉浸在歡騰的海洋中。
一時間,世界一片嘩然。
可有誰知道,研究原子彈背后的決策是怎樣的歷久彌堅?
1945年8月,美國人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幾天之后,毛主席在延安的一次干部會議上說:“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爭?不能!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的斗爭,原子彈只是空的。”
第二年,美國女記者便針對此話題采訪了毛主席,毛主席依然說了一句流傳于世的話:“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只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并不可怕。”
1951年,法國科學院院長、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約里奧·居里(居里夫人女婿,共產黨)向毛主席喊話:你們要反對核武器,自己就應該先擁有核武器。
這樣的喊話,不排除是在提醒中國應該研究自己的原子彈。
約里奧.居里(左)
此時,恰逢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以劣勢的裝備,英勇無比,取得節節勝利。美國國會正式通過授權,總統可以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于是美國軍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彈攻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多種方案。
毛主席面對美國當權者不斷對中國進行的核威脅,他逐漸意識到:原子彈是紙老虎,也是鐵老虎。雖然在戰略上藐視它,但是在戰術上一定要重視它。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我們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于是,中國的核工業全面上馬了,原子彈正式開始展開研制了,然而問題馬上也就來了。
援助中國的蘇聯專家
1957年10月,中蘇兩國經過多次談判,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議》,此項協議主要內容是援助中國研制原子彈,其具體內容為:
蘇聯同意援助中國研制原子彈,蘇聯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技術資料;蘇聯同意向中國提供包括原子彈、導彈在內的部分尖端武器的制造技術;蘇聯派有關專家來華幫助開展研制工作。
然而,沒想到此項協定只執行了一年多時間,就出現了大問題。
自從赫魯曉夫從美國戴維營回來后,宣揚所謂戴維營精神,于1960年7月16日,撕毀了協議,并正式照會中國政府,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并且把重要的圖紙資料也全部帶走了,留給中國的只剩下還未完全建成的核工廠,而特別嚴重的事情卻是他們停止了向中國提供原來訂購的配套設備。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毛主席審時度勢,提出了“中國只有一條路,自己動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彈”的口號。
可是,困難接踵而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赫魯曉夫
就在赫魯曉夫背信棄義,撕毀協議,給中國造成的巨大傷害,正壓在中國人的頭頂上時,國家又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局面。由于糧食和副食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緊缺,實行定量供應,許多人吃不飽肚子,出現全身浮腫,形勢相當嚴峻。
面對如此嚴峻的經濟困難,原子彈的研制到底是繼續還是停止,中央領導層出現了不同的意見。在多次討論后,劉少奇一錘定音:先把情況摸清楚,再作決定。隨即上報了毛主席并得到他的認可。緊接著,中央委托張愛萍副總長帶隊進行了歷時一個月的調查研究,最后決定,研制原子彈還是繼續進行。
于是1960年,在核武器研究院院長李覺將軍的主持下,很快組建起三大部——理論部、試驗部、總體部,排列出研制原子彈的各項技術關,分配到各研究室,再分工到各研究小組和個人。
就這樣,一場全面攻關、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激情之火,在核武器研究院燃燒了起來。
1959年春,九所一室年輕人從17號工地返回路過櫻桃溝合影
很快,小型爆炸物理試驗場、大型爆炸物理試驗場和特種炸藥車間相繼建立。研究人員個個埋頭鉆研,孜孜不倦。大、小爆炸物理試驗場,驚天動地的試驗爆炸聲,遙相呼應。試驗數據不斷報來,一個個成果呈現出來,必須攻下的技術難關接連取得可喜的進展。各項理論研究和實際試驗工作,都在熱火朝天、有條不紊地進行。
都說中國人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發奮和勤勞,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們無數次的理論計算和試驗不知不覺就走過了四年。他們經歷了不知疲倦的四年,忘我勞動的四年,也是為國獻身的四年。
1964年初,核工業部部長劉杰在國防各工業部部長會議上高興地說:“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核材料鈾-235,已經研制出來了!”
這個好消息讓大家興奮不已,就像饑餓狀態下突然有了糧食,馬上就可以生活做飯了一樣。因為核材料鈾-235是原子彈的核心材料,原子彈是用鈾-235核材料產生的原子裂變時放出大量能量而產生激烈核爆炸的,沒有鈾-235,原子彈是無法制造出來的。
無疑,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系統工程,從探礦、選礦、開采開始,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中國核工業戰線上的廣大科技人員、工人,為此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應該載入史冊。
高興的毛主席
有了鈾-235,原子彈的后續研制得到了順利推進。
1964年9月16日和9月17日,周總理主持第九次中央專門委員會,會議聽取了情況匯報,詳細研究了核試驗準備情況。
然而就在這期間,美國卻急于想知道我國是否會加速自行發展核武器,于是在我國周邊建立了許多監聽站和測向站,不斷利用間諜衛星和高空偵察機竊取有關我國核試驗的情報,并多次發出要打擊中國核基地的核威脅。對此,周總理綜合各方面意見提出了兩種方案:一是暫不試驗,繼續發展核技術;二是不懼怕核威脅,盡早進行核試驗,并將兩種方案都上報給了毛主席。
最終結果是,毛主席一言定了乾坤:既然核武器不一定用,就應該盡早試驗。
至此,核爆炸工作正式進入了倒計時。
核研基地的工作人員們
可以說,當時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那種全身心投入,那種緊張、細致、忘我、認真、負責......簡直就是到了升華的狀態,廣大科技人員的內心精神世界都在閃光,一種民族精神被充分體現。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于到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2時59分40秒,主控站操作人員按下原子彈起爆按鈕。10秒鐘后,自動控制系統進入自動控制狀態,這時倒計時從10到零順序跳動。扣人心弦的10秒過后,只見強光閃亮,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云翻滾而起,直上藍天。
成功了!蘑菇云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成功了。
這時,接到報告的毛主席和周總理同時問了一個同樣的問題:“是不是真的核爆炸?你們能不能肯定這是核爆炸?要繼續查清楚再發表。”
當晚,核試驗基地總指揮部就向中央報告了這次核試驗的初步數據結果:這次核爆炸產生的地震波,非同小可,繞地球轉了好幾圈,以至遠在萬里之外的瑞典烏菩薩拉大學觀測臺,也測到了這次爆炸所發出的震波能量。
這足以證明此次爆炸就是屬于核爆炸,然而,當消息傳遍世界,卻引起了國內、國外一場不小的震動。
時任美國總統的約翰遜發表了講話,他不僅貶低中國原子彈試驗的成就,還說中國人造成了空氣污染,反而對自己國家已經進行的數百次核試驗只字未提。
請問,他們的核試驗對空氣的污染又去哪里了呢?
而中國人向來都不會將這些如同街頭巷尾的閑言碎語放在心上,有的只是實事求是的一諾千金。
中國政府在《新聞公報》報道中明確地表示:中國進行必要而又限制的核試驗,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御,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消滅核武器。我們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這鏗鏘有力的話語讓世界鴉雀無聲。
從此,這一聲“東方巨響”直接打破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直接提升了新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
人們歡呼雀躍
然而有誰知道,這是中國人民勒緊褲腰帶研制出的原子彈。在那個艱苦卓絕的歲月里,科研人員就沒有吃過一頓飽飯,他們除了自我鼓勵,就是互相加油,一碗醬油湯就可以堅持幾個小時,一顆伊拉克蜜棗也可以堅持幾個小時,這不禁讓人想起聶榮臻元帥在“征糧”時說的一句話:
“我以革命的名義向大家募捐,請求你們立即搞一點糧食和副食支援我們的試驗基地吧,我們的科技人員太苦了,他們能不能活下來,是關系到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
就是在這樣的境遇下,原子彈如期炸出了它的閃光,那是艱辛、忍耐、奉獻、悲壯后,實現的強國之夢。
隨后,世界各國都在等著觀看媒體發布的中國原子彈爆炸的影像,可等來的卻是一片沉寂......
錢副武裝的工作人員
直到1966年10月,我國才在《人民日報》公布了有關新中國核試驗的相關照片。然而不為人知的卻是,《人民日報》在將爆炸瞬間的照片刊登到報紙頭版位置前,周總理還親自把關審核了一番。當周總理看到一張蘑菇云照片后,神情有點不自然,隨后下了一道密令:
“你們把蘑菇云圖下方的地面部分裁掉再刊登!”
這可是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躋身世界核大國的重要時刻,也是展示中國人有能力自行研制核武器的絕佳時刻,為何周總理卻要下令將一張不完整的蘑菇云照片刊登在《人民日報》的頭版呢?
因為隨著中國首枚原子彈試爆的照片傳遍全球,各國的專家就開始進行研究,可是無論他們如何推算,都無法推算出蘑菇云的真實高度,以及它的相關參數和試爆的坐標位置,這張照片從根本上保護了我們的國家機密,還不會落下話柄。
如今看來,周總理將照片裁掉地面的舉措,不僅是一個外交家的謀略,更是隱形戰斗中真知灼見的高明。
淡定的周總理
時間如白駒過隙,如今的中國早已擺脫了貧困,社會繁榮穩定,人民幸福。回首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走過的光輝60年,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傾注了中國幾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心血,他們匯聚成了壯麗的星辰大海。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探索思考國防高科技發展規律,前輩有前輩的自豪與滿足,我們有我們的信念與決心,跟隨像毛主席、周總理一樣的萬千星光的指引,自豐碑處再出發,前方是擴展無垠、值得期許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