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在山坡 高處未算高
命運在冷笑 暗示前無路
浮云游身邊 發出警告
我高視闊步
自70年代中期開始,因為粵語歌曲《鬼馬雙星》和《啼笑因緣》的雙雙成功。粵語流行歌曲地位發生質的變化,也為香港流行樂壇創作出一條全新的道路,無數的音樂人漸漸開創出屬于自己的時代,這期間主流歌曲分為影視歌曲和唱片歌曲。而電視作為一種新興娛樂深受喜愛,劇集所衍生的主題曲自然也深入民心。
可以說香港樂壇憑著電視主題曲開創了粵語流行時代,成就了無數影視流行歌曲經典,憑借著劇集的熱播演唱的電視主題曲也棒紅了部分殿堂級的歌星如羅文、鄭少秋、甄妮、汪明荃、張德蘭、關菊英等以及今天的主角關正杰。
70-80年代初,香港流行樂壇還是電視劇主題曲的天下。隨著佳視拍攝的第一部武俠劇集《神雕俠侶》開啟了武俠小說改編之路后,以劇傳歌,其由關正杰演唱的同名主題曲迅速隨之火爆。就這樣作為建筑師出身的關正杰,開始其“不務正業”的歌手身份之路。
雖知此山頭 猛虎滿布
膽小非英雄 決不愿停步
冷眼對血路 寂寞是命途
明月映山崗 倍覺孤高
《天蠶變》是香港電視史上首部由劇本改編為小說的長篇武俠電視劇,開創沒有原著小說基礎,邊拍攝邊寫劇本的創作方式先河。亞視于1979年和1993年先后兩次拍攝,由徐少強、顧冠忠、苗可秀、余安安等主演,麥當雄與蕭笙擔綱監制,黃鷹等人擔任編劇。
劇照
劇集一經推出就收獲觀眾一致認可,收視一路狂飆,而且逼著老對手無線電視改變了播放單元劇的習慣,變為周一到周五晚連續播放。當年更是一度令老對手無線電視亂了陣腳,緊急召回臺柱鄭少秋開拍《楚留香》以對陣。
拋開愛慕 飽遭煎熬
早知代價高 絲方吐盡
繭中天蠶 必須破籠牢
顧家輝、黃沾和關正杰
《天蠶變》不僅收視爆表,作為劇中的同名主題曲也緊跟著迅速傳遍大街小巷,由黎小田作曲、盧國沾填詞,關正杰演唱的同名的主題曲,也獲得了第二屆十大中文金曲的榮譽。當年亞視的兩位大師級的音樂人對標無線的顧家輝和黃沾,亦是一大看點。值得提及的是,由柳影虹演唱的插曲《換到千般恨》也是一首十分經典的曲目。
關正杰也屬于早期電視劇粵語歌曲發展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歌手,亦可稱為時勢造英雄。武俠電視劇的熱播也造就了演唱主題曲的歌手,在那時的香港樂壇與許冠杰更是被稱作“樂壇雙杰”,都為粵語流行文化作出過貢獻的人物,分別在影視金曲和唱片金曲上得到完美的體現。
一晃眼若干年過去了,關正杰演唱的《天蠶變》似乎猶然在耳。正猶如盧國沾填的詞“一生稱英雄,永不信命數。經得起波濤,更感自傲。抹去了眼淚,背上了憤怒。讓我攀險峰,再與天比高”,一首歌唱盡英雄蕩氣回腸的心跡。常記得當年廣東臺也引進該劇集,出現成群人聚集到某一戶有電視機的人家收看的景象,此情此景歷歷在目。
而主題曲《天蠶變》的傳唱度更是為之廣泛,無論是其曲調旋律還是歌詞,通過關正杰的浩然正氣詮釋,更顯得江湖武俠味十足。多年后填詞人盧國沾也回憶說:“從麗的(亞視的前身)失敗再到亞視,就有種不甘于人的感覺,務必要挑戰巨人(因當年無線電視還是較為之強大),因此,該劇集所創作出的主題曲,代表著他的心境也符合劇情所需的內容”。
隨著劇集的熱播,影響力之大,83年臺灣省的華視也開始轉播,“云飛揚”因而聲名大噪,紅遍兩岸三地。無論是續集的《天龍訣》,還是《天蠶變再與天比高》等,由于原曲IP過于強大,傳播之廣,均沿用關正杰所演唱的同名主題曲《天蠶變》。
林子祥和關正杰
每當歌曲《天蠶變》前奏音樂“棟、棟、棟”響起時,瞬間感覺好有英雄氣概的一首歌曲,再到“丟、丟、丟”時還以為是“西游記”來了。前奏響起就是回憶,唱出歌詞時更是滿滿的勵志正能量,童年內心幼小而向往的武俠夢立即被點燃。
時光不老、我們不散,更多金曲與話題,也請在評論區留言你的最愛金曲,不定期創作推送哦,讓我們一起回味那些年歌曲帶來的悸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