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位于南頭半島南端,南山南側,三面環海,東臨深圳灣,西依珠江口,與香港新界的元朗和流浮山隔海相望。蛇口之名源于蛇口山。蛇口山位于灣廈村東面,因東側的山嘴形似張開的蛇口,故名。
蛇口今昔對比
(1985-2019)
蛇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驅。1979年7月蛇口工業區開山第一炮,先于深圳進入規模建設階段,開啟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如今的蛇口
1984年8月,蛇口區從南頭區分出,行政設立管理局。1990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南頭管理區和行使地區級地方政府職能的蛇口管理局,組建成立一級地方政府南山區人民政府。
灣廈
灣廈是蛇口一帶最早的村莊之一,早在明朝萬歷年間,便有樊氏先祖樊宜蘭來此定居。根據《樊氏族譜》記載,樊氏四世祖茂園公由東莞遷居新安縣涌頭鄉,后十二世祖宜蘭公遷居灣下。因村落位于后海灣最南邊,故名灣下,后寫作灣廈。
全深圳唯一一座石筑炮樓——灣廈村炮樓
之后,又有平湖劉氏、東莞莫氏以及陳、屈、吳、葉、李、謝、黃、邱等姓氏遷來,共同居住于灣廈村。
民國地圖上的灣廈
海灣
海灣村原為灣下新民蠔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化時期,灣廈村分為農業社和蠔業社,農業社歸南頭公社,蠔業社歸西海公社(后改名蛇口公社)。劃調前,有人提議將灣下蠔業社并入后海蠔業社,后有人建議單獨立戶,因社員靠海生活,又是從灣下分出來,便更名海灣蠔業社。海灣之名由此而來。
海灣村
南水、水灣
南水村始建于清末,由新安本縣以及紫金、惠陽等地客家人為謀生流徙至此而形成村落。一開始,有鄔姓和張姓兩家來到大南山腳下搭建茅屋棲身,兩戶立腳之地分別叫田寮仔、雞棲。
南水村牌坊
根據《南山老村》記載,當時南山腳下有小溪流入蛇口避風塘,因茅屋建在小溪的南面,故名南水。因開始建村時為搭建茅屋居住,故又被稱為“田寮仔”。雞棲則為與小溪的拐彎處,因而被稱為水灣頭,后簡化為水灣。
民國地圖上的水灣頭
之后,兩地又有楊姓、陳姓等人家遷徙而來,還有部分村民從內伶仃島、南洋、大芬等地逃難而來。
蛇口開山第一炮
@招生局歷史博物館
1979年,蛇口開山第一炮在水灣頭響起,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漁一
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的疍戶(疍家,又寫作“疍家”或“蜑家”,指漁民/船民)在珠江出??诹尕暄蠛S蛞圆遏~為生,經常在內伶仃洋靠岸避風,漸漸有漁民上岸定居,漸漸形成村落。1961年7月,西海公社改為蛇口公社,因蛇口一大隊的村民專營捕魚,遂改稱漁業一大隊,漁一村之名即由此而來。
70年代的蛇口漁村
@蛇口消息報
內伶仃島
內伶仃島原名零丁山或伶仃山,因獨居海中得名伶仃山,后為區別于外伶仃島改此名,是深圳市最大的島嶼。內伶仃島內有南灣和東灣兩條村子。
40年代地圖上的內伶仃島
清嘉慶《新安縣志》記載,內伶仃島有客籍的內伶仃村。根據南灣村村民講述,內伶仃島原為無人島,清中葉有惠州淡水的黃氏兄弟遷居此地,建村立宗。隨著人口的增加,黃氏在島內建有瓦房及黃氏宗祠。
之后,又有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的漁民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捕魚為生,在內伶仃島靠岸棲息、避風,后上島定居。他們白天下海內伶仃島內也分為東灣和南灣兩個村落。
內伶仃島里的主干道
1952年因人民解放軍邊防需求,內伶仃島63戶165名島民搬遷往內地定居,分別安置在蛇口公社(東灣)和西鄉公社(南灣)。
內伶仃島
@廣東自然資源
到了1955年,為響應軍民共建政策,原東灣村的12戶50名島民回遷島上生活,并創辦東灣農業初級合作社,成立內伶仃生產隊。1979年,內伶仃島的居民再次遷往蛇口,1984年10月,內伶仃島與福田紅樹林組成自然保護區,1988年5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漁二村
漁二村原是以近海捕撈為主業的漁村,村民大多來自粵東海豐的梅隴、聯安以及紅草(現屬汕尾市城區)等地。
漁二村牌坊
@愛蛇口
與深圳的其他漁村不同,漁二村的村民原是從事半漁半農作業。南頭半島一帶的海域因是咸淡水交界,盛產淺海魚類,清末開始,漁二村的先民為了生計,在農閑時便從海豐老家來到南頭半島兩端的前海、后海、南頭、西鄉、流浮山、稔灣捕魚。
漁二村先民世代居住的海豐西部沿海
直到民國初年,蛇口一帶只有灣廈、后海、水灣頭等村子,從1926年起,這些漁民便開始在蛇口一帶設置??奎c。上世紀四十年代,粵東爆發饑荒,從海豐逃至蛇口的漁民劇增。為了安置逃荒過來的家屬,一些漁民上岸在當時蛇口小涌西側的沙面小路兩旁搭建茅屋。解放初期,在蛇口上岸的海豐漁民越來越多,逐漸形成現在漁二村的雛形。
大鏟
大鏟村原村位于大鏟島,村以島名。大鏟島為深圳市第二大島,位于蛇口西面的前海灣海面,與鄰近島嶼小鏟島合稱大小鏟島。大鏟、小鏟,原名大山、小山。
民國地圖上的大鏟島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故此,深圳河南面在清朝至民國時期,有不少地方都建有海關,大鏟島亦于此時興建海上海關。
大鏟島上的碑
@廣州海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島上設立海關、邊防檢查站、檢驗檢疫站。島上居民30戶153人,分別來自東莞、番禺、中山、南海、寶安等地,東莞籍人口占40%。1979年,大鏟島全體村民移居今蛇口街道招商路與花果路交界處的現址。
赤灣
赤灣是個很古老的地名,其地名的由來有個廣為流傳的說法:相傳大鵬搏殺九頭蛇于南山下,蛇血染紅海灣而稱赤灣。據深圳民俗專家廖虹雷考究,實際上因為大、小南山原來植被很少,都是紅土壤,靠海邊的一片山坡被海浪侵蝕為紅色的海灘,故被稱作“赤灣”。
100多年前英國人鏡頭下的赤灣
赤灣村現在的村民主要以麥姓和張姓為主,麥姓從公明遷居南頭后再遷居到此,張姓從番禺遷居至此。赤灣在新安縣歷史上十分重要,位于赤灣的天后廟()及少帝陵、左炮臺都是深圳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清末的赤灣天后宮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2-07-15
2022-07-08
2022-06-15
資料來源:
《深圳地名志》
《深圳自然村落概覽》
《南山老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