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藏天下
聽品藏故事 追百年記憶
清乾隆皇帝作為一名文化人,最使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他一生寫過4萬多首詩。當然了,世人之所以“稱道”,不是因為他的詩好,而是他喜歡寫詩這件事本身。
乾隆是個有文化的人嗎?大概是的。因為古人寫詩這種事,并不是隨便可以無中生有的,它需要較深的語言文字底蘊,幾萬首詩足以說明乾隆肚子里的墨水何其豐饒。
而且乾隆的遣詞造句,充斥著大量先秦時期的古語詞匯,說他學富五車也不為過。
但乾隆是個有才氣的詩人嗎?對此恐怕沒有幾個人會點頭稱是。因為乾隆的詩詞,雖然也偶有佳作或佳句,但大部分都缺乏韻律之美,少了詩的靈氣與魅力。
乾隆的詩作,呈兩極分化現象,要么過于直白,像白開水一樣無味;要么古語連篇,晦澀難懂,雖也算用詞準確,但太多不常見用語,直接就偏離了“詩”的本意。
對于后一種詩作類,我個人認為,乾隆的本意就是沖著炫耀學問去的,越是難懂的古詞語,越是往詩中拽。乾隆心想:橫豎都寫不出好詩,至少顯擺一下古學問也是好的。
乾隆作為一個滿人帝王,卻對古漢語文化如此情有獨鐘,且造詣頗深。僅此一點,令人肅然起敬。實際上,乾隆不僅喜歡用古漢語寫詩,在他的內心深處,更存有一個立志成為文化大家的夢想——而且是漢文化坐標上的大家。
何以下此結論呢?我們先來看一枚清代紫禁城的書房印章:尋沿書屋。按照紫禁城命名規制,清代故宮的每一座建筑,都刻有印章用于表示名分。【尋沿書屋】含有玉制、銅制兩款印章。下圖為銅制“尋沿書屋”印章。
尋沿書屋 銅印
“尋沿書屋”作為乾隆(備)御用書房,只要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以及相關的乾隆御筆題詩,就可知乾隆皇帝本人的文化夙愿是什么。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當了三十多年皇帝的乾隆開始謀劃“退休”生活,他下旨內務府要求全面改造寧壽宮,目的是“待歸政后,備萬年尊養之所”。
寧壽全宮圖
寧壽宮是一個大建筑群區域,除了主宮之外,還包括一個個小建筑群,各種功能性建筑宮殿、廂房一應俱全,如養性殿、樂壽堂、景福宮等。而尋沿書屋,則屬于慶壽堂小建筑組群中的一座書房,它作為寧壽宮改造大工程中的配套房,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
【尋沿書屋】落成后,之所以起名為“尋沿”,跟乾隆的御筆題詩有關:“尋繹黃家語,沿迴學海瀾。用行說云敩,有述孟言觀。詎在工章句?要于審委端。待當謝機政,枕葄沃心安。”
這首詩的大意是:鉆研以德為懷的帝王文化,在學海波濤中曲折探索。在其位說其學,陳述孟子語錄文化觀。豈止擅長古辭章句?還要明察禮儀。希望辭謝帝王政務后,投入書山學海,以獲得智慧啟發,使心靈安寧。
以上,乾隆的大概心意如此。但通篇詩文之晦澀,簡直觸目驚心,偏僻古語何其多也(幾乎每個古語詞匯都有典故出處,本文不贅述);即便用意譯法,還是難以完整表述其詩義。但乾隆對于古文化、古學問的喜好,我們還是能夠捕捉得到。
這首詩的題目就叫《尋沿書屋》,因此“尋沿書屋”也就成了書房的名字。也就是說,【尋沿書屋】是乾隆親自題名的,書房名的意思,就是他希望“退休”后在此書房探索書山學海,做一名文化達人或學問大家。
乾隆題詩【尋沿書屋】,不止這一首,他還寫過另一首詩:《尋沿書屋口號》,署名弘歷。該詩曰:“水有源而木有本,詎當為學本源無。尋流沿委如從事,切我惟應在典謨。”
此詩稍通俗直白——這也符合乾隆的寫詩習慣:同一主題,往往寫上兩篇甚至更多,一篇晦澀深奧,另一篇則求直白。該詩表達了這樣一層意思:為學、做學問跟水木一樣,都要有源頭、有本體,而學問的源頭就在于歷史文化典故。
最后一句“切我惟應在典謨”,乾隆表達了自己希望通曉所有儒家文化經典的愿望。難怪乾隆寫文賦詩,喜歡掉書袋、拽古語,他就是想體現自己懂經典、學問大!
此外,【尋沿書屋】還遺留下了一對詩書楹聯:“千年金鑒長留,插架寶書資政要;寸晷銅儀恒惜,掞箋妙蘊發幾余。”大概意思是,懷德明君的聲名千年長存,書架上的古經典有助于帝王治理天下;珍惜每一寸光陰和黃道時光,有什么奇思妙想就寫在箋紙上抒發一下。
這對楹聯的作者,史書資料未做記載,但確定是清代遺作無疑。筆者個人的觀點,它應該也是乾隆的創作,依據主要是上下聯各一關鍵詞——
上聯的“寶書”二字,泛指古代珍貴的史書古籍,這正是乾隆念念不忘想要通讀、研究個遍的“學問”;下聯的“掞箋”二字,這種生僻用語,廣閱古代書山文海,遣詞造句很少人用到它,但乾隆在《題重華宮舊書室》詩中曾用該詞:“掞箋搦管恰移時”。
當然了,清代后期若有其他文家作此楹聯,用于向乾隆表達敬意,可能性也是極大的。畢竟寫的就是乾隆的書房往事,楹聯中借用乾隆常用的字詞,也是一種文學致敬。此處不作深究。
但不管怎么說,通過【尋沿書屋】的歷史視角,我們可以想見,乾隆確實對古漢語文化抱有極深的情懷,他在文化上的崇古之心一覽無遺,成為古漢語文化的學問大家也是他夢寐以求的念想。
當初建造【尋沿書屋】時,乾隆的愿望很美好,希望早早“退休”之后住進壽寧宮片區,潛心靜氣在里頭讀書、做學問、修身養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但事實證明,乾隆放不下權力欲,直到乾隆六十年,他才依依不舍地讓位于嘉慶。即便如此,他也不愿放棄權力,乾隆又當了三年實權在握的太上皇,直到撐不住駕崩了,他的兒子嘉慶才算真正掌握皇權。
也就是說,乾隆早前大費心思改造并新建的壽寧宮及其附屬宮殿群,包括尋沿書屋,乾隆或許用得并不多。不是他不想用,而是相對優哉游哉的退休讀書生活來說,權力更讓他迷戀。
乾隆至死都住在象征權力的養心殿。壽寧宮及【尋沿書屋】,只是他想要潛心做學問的美好夙愿的見證。夙愿終歸只是愿望,并沒有發生。
清代紫禁城的官方書房,主要有文淵閣藏書館、昭仁殿圖書館。而帝王的私人書房,也不在少數,如御書房、上書房、三希堂、長春書屋等。每個書房也各有特色,如三希堂是乾隆在位期間觀賞書畫、古玩珍藏的最重要場所。
尋沿書屋 銅印
但于筆者而言,【尋沿書屋】是紫禁城最具魅力的乾隆書房之一,因為這是唯一的乾隆不希望它沾染帝王權力色彩的書房(本意退休后使用)。因此,【尋沿書屋】的人文底色,只有純粹的文化。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點擊標題 即可閱讀)
文:石祿生
編輯: 一大寶
公眾號ID:zhpctx
品藏天下,懷古惜今
塊塊榮匾豪門事,待追憶
件件華藝巨匠心,綻異彩
古曲今頌,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