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什么?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給中國鄉村撰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藏萬世文明之碼”,下聯是“解千年興衰之謎”,橫批是“鄉村有乾坤”。鄉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庫,鄉村里蘊含著“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秘密。因此,讀懂鄉村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必修課。——張孝德
張孝德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生態文明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文明、生態經濟、鄉村文明發展研究,是國內最早研究生態文明和鄉村文明的學者之一。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文明傳承促進會副會長、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并擔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經濟顧問。
對天地的信仰源于古代的天文地理科學
“二十四節氣”儀
中華民族沒有統一的宗教,但有統一的信仰。我們共同的信仰是什么?就是每家每戶都供奉過的五個字:“天、地、君、親、師” 。
天地信仰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基礎、最重要的信仰。也許有人會認為,對天地的敬畏與信仰,只是古代人的迷信。其實不然,只要我們認真研讀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就會發現,中華民族形成的天地信仰恰恰是建立在古人對天文地理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的,絕不是今天人們所認為的封建迷信。
我們的祖先之所以對天地如此敬重,是因為天地決定著古人的一切生計問題:人們須按照天地自然規律從事農業生產及一切生命活動。于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成為古人的頭等大事。由此形成的天地信仰文化,便成為中國古代文明與文化的源頭。
“天地君親師”神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耕文明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歷法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人通過對天象的觀察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2016年11月,中國“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
不止如此,中國古人通過對天象規律的觀察,還總結了更為精細的“七十二候”。中國古代物候歷中,以五日為一“候”,各“候”均與一個物候現象相對應,稱為“候應”,包括植物候應、動物候應和非生物現象候應。
其中,植物候應包括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果等,動物候應包括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 遷徙等,非生物候應包括始凍、解凍、雷始等。“七十二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情況。
少數民族祭天儀式
可以說,中國古代發明如此精細的氣候學,就是當時指導農業生產的“高科技”。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觀察,可追溯到炎黃時期。炎帝和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國古代的農業始祖。
據古史傳說,炎帝通過嘗百草發現了五谷,并發現了能醫治疾病的草藥。黃帝非常重視發展農業,并總結了農業生產的許多規律和特征:“歲時熟而亡兇,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風雨時節,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路史·疏伝紀·黃帝》)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了滿足農業生產生活的天文地理學、農學等,還研究出了專事社會管理的社會治理學等。
中國最早的歷史典籍《尚書》里就記載,堯即位后,“乃命羲和, 欽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可見,他首先要任命的是負責觀天象的官員。
然后,堯又任命羲和四子羲仲、 羲叔、和仲、和叔分別處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觀察一年四季的變化,以完成“觀天象,定歲時”的任務。由此可見,在當時,為服務農業生產,最重要的事情是觀測天象,其次才是工具的改進。
天井是傳統建筑中供人與天地交流的重要“窗口”
因此,其實今天我們常以生產工具的先進程度來衡量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是不全面的。這個標準只適用于近代以來的工業社會,而對于傳統農耕社會來說,天地之力才是天地賜給人類的第一生產力。無論人類發明的工具有多先進,離開天地之力,農民都無法生產出糧食。即使在今天的現代化農業時代,依然如此。無論農業科技發展到什么程度,都始終無法替代天地對促進植物生長的根本作用。
如今,人們常習慣于以衡量工業經濟生產力的標準來看待中國五千年的農耕經濟,將其認定為落后的生產方式,這是片面的。人們忽視了傳統農耕經濟中用于指導農業生產的天文地理學的作用。
我們通過對古代觀天象問題的討論,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中華民族為什么要敬天地:天地是農耕生產的“第一生產力”,在中國古人心中自然就有著神圣的地位。天地信仰,是古人以其智慧對天地規律進行認識的基礎上,對天地產生敬畏和感恩之心的表達。
中華文明是按照天地模式建構的天道文明
中華傳統中藥學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
中華民族是天地的子民。天子負責管理天下臣民,因此,古人所供奉的“君”即指天子。古人之所以將“君”放在了神位上,與中華上古文明發展有著重要關系。
中華文明始祖炎帝、黃帝、堯、舜、禹等學會運用天地之力指導人們進行生產和生活,從而開創了中華文明。不僅如此,他們的道德品質高尚,是中華民族的萬世楷模。
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堯帝將帝位禪讓給了舜。堯之所以禪讓帝位給舜,就是因為看到了舜是一個大孝子。由此,“孝”被提升到了治國的高度,舜也成為中國幾千年孝道治國的楷模。
炎帝神農祭典儀式
那么,為什么古人要將“孝”上升到治國的高度來對待呢?只要讀讀《易經》和《孝經》就會發現:孝,其實是古人天地信仰觀的延伸。《易經》里講:“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按照古人太極陰陽理論,父母是天地之靈在人間的化身,父母之性、父母之德攜帶著天地之性、天地之德。
所以,孔子在《孝經》里講:“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所以說,孝亦是天地信仰的延伸。
不可否認,中華五千年歷史進程中,也出現過暴君、昏君,但我們要認識到:放在神位上的“君”與具體的統治者還是有嚴格區別的。神位上的“君”,是泛指能夠按照天道治理國家的君主。在中國古代,有一整套約束君王按照天道治國的制度和禮儀體系。
比如,為持續強化中華民族共同的信仰,古代皇帝每年都要舉行天地祭祀活動。這些祭祀儀式就是在警示位于萬人之上的皇帝:你的權力是天地賦予你的,必須要按照天地之道來治國。
軒轅黃帝祭典儀式
基于天地信仰發展出來的這套制度不是只具有象征意義。這套制度不僅會對君王權力與行為形成約束,同時也賦予了天下臣民看待君王的標準。如果君王不能按照天地規律來治理國家,天下百姓則有權利“替天行道”,推翻暴君、昏君。
這就是中國農民起義往往在推翻殘暴統治、改朝換代中起著重要推動作用的原因。這種作用機制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毛澤東所講的“只有人民才是改變歷史的動力”這句話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規律的。這就是中國古代基于天地信仰的權力制衡模式。這個“模式”,被孟子概括為“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的“舟水理論”。
北京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天儀式的地方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制衡治理模式,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暴君、昏君的殘暴統治,但可以盡量減少,由此才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綿延不絕的發展。歷史證明,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最長壽的民族,與這套基于天地信仰的約束禮儀制度有著密切關系。
中華文明攜帶著中華民族長壽基因
北京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專事祭祖的地方
為什么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長壽的文明?其秘密就藏在中華民族的天地信仰文化中。中華文化起始于天地。中華文化對天地進行形而上的解讀就是“道”。《易經》和《道德經》就屬于道的文化。按照天地之道規范社會秩序、治理社會,就是儒家的“仁禮”文化。
在茫茫宇宙中,什么最長壽?人不如一棵樹的壽命長,樹不如大地的壽命長,大地不如天的壽命長。老子講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告知我們,宇宙中最永恒的是自然,是天。既然天最長壽,那么按照天道運行規律去生活就成了中國古人的共同追求。
中國古人有一句常用的祝福語“天人同壽”,正是“道”之自然觀的延伸表達。如果我們都按照宇宙的規律去生活,從理論上講,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命就可以與天同壽。正是基于這樣的道理,我們將中華文明稱之為“天道文明”。
南昌萬壽宮
中國文化起始于天地信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先賢們就編撰了可傳承的中華民族文化典籍,如《詩經》《易經》《尚書》等,世人稱之為“經典”。
中國的“經典”,就是古代圣賢為中華民族培育出的攜帶著長壽文明基因的優良“文化種子”。這顆文化種子中不僅蘊藏著中華文明長壽的基因,還包含著世界上取之不盡的能量源——“仁善”。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文廟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留給他女兒的信中講: “有一種無窮無盡的能量源,迄今為止,科學都沒有為它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是一種生命力,包含并統領其他所有的一切。這種生命力叫‘愛’。”“愛”的能量也被另外一個心理學家證明了其真實存在。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花了 30多年研究發現:生命最高級的能量源是善,最低級的能量源是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孔子在《大學》里所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要達到的“止于至善”的至高境界,揭示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甘肅省隴西李氏宗祠祭祖活動
這顆“文化種子”蘊藏如此大的“仁善”能量源,那如何進行保真傳承?中國古人找到了最好的傳承之道,就是孝道。這正是中華民族會將孝道上升為治國高度的原因所在。既然父母代表天地,所以我們對父母的孝,其實也是對天地的敬。孝親之愛是一切愛的源頭。如果確保了孝道代代相傳,也就保障了來自天地的“仁善”能量源能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由此可以理解,我們古人為何又會將“親”放在神位之上了。
如何才能讓子孫世世代代傳承孝道呢?孔子在《孝經》中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國古人發現,要讓化心養性的優秀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最有效的方法不是通過立法強制推行,也不是通過人治強制服從,而是通過禮樂進行教化。
《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國幾千年的治國方略中,雖然也有法治和人治,但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育治國。由此可以理解,在中華民族信仰文化中為什么將“師”放在了神位之上了。
文廟內孔夫子像
優秀文化保真傳承的通道問題解決之后,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中華民族的這顆優秀“文化種子”應該種在哪里才能夠生根成長?中華五千年歷史證明,“文化種子”生根發芽最好的地方就是鄉村。鄉村是中華文明之根、文化生發之地,是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優良土壤。鄉村是離天地最近的地方,是人類與自然聯系的臍帶。因此,我們的祖先就留下來了“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耕讀教育傳統。禮樂教化與耕讀教育就是中華文明傳承不絕的秘訣所在。
山西省繁峙縣茨溝營村碧霞祠
基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將中華文明基因的傳承之道大致總結如下:天地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經典是中華文化優良的“文化種子”,仁善是中華文化最大的能量源,孝道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通道,教育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根本方法,鄉村是中華文化成長的優質土壤。
總結起來講,天地信仰、經典傳承、仁善為魂、孝道治國、教育為本、鄉村為根正是促使中華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國家長治久安的六大要素。
天地信仰將成為
生態文明時代人類的共同信仰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傳統村落
當代中國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斷流的危機,具體表現則是中華民族的天地信仰即將面臨“失傳”。因此,重建中華民族的天地信仰,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首要任務。
重建天地信仰,就是重新找回我們對天地的感恩之心。我們說孝敬父母是天地信仰的延伸,那么我們對天地感恩就是要將天地當作養育我們的父母來對待。
如果你是工業生產者,就不要把污染物排向天空與河流,去毒害我們的天地父母;如果你是農業生產者,就要盡量減少使用農藥和化肥,不要毒害我們的大地母親。我們感恩天地,要珍惜天地供養給我們的一草、一木、一餐、一物,倡導低碳而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要從小事做起,從生活做起。
國學課堂
重建天地信仰,就是重建人們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慈悲之心。中國古代天地觀倡導萬物有靈、眾生平等。中華民族所倡導的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正是一種生命平等共融、互相尊重的關系。
在古代,我們中華民族學會了與大自然共融共生。我們蓋房子的材料取自于自然,我們生產生活產生的垃圾都歸還于自然。如今,我們往往與大自然站在了對立面——我們想的是如何征服它!于是,大自然遭到了破壞,氣候開始反常,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
中華傳統禮儀
我們的天地信仰絕不是一種迷信,而是化解當代人類所面臨生態危機的“利器”。地球環境污染是工業文明時代天人對立、對大自然肆意破壞造成的惡果。我們與地球是一個共同體,它的生存危機就是我們的生存危機。我們亟須重建天人和諧關系,化解生態危機。而重建天地人和諧關系的基礎,就是重建人的天地信仰。人們只有敬仰天地、敬畏自然,才能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
安徽省歙縣宏村南湖書院
如何重建天地信仰?從復興鄉村文明開始。鄉村是中華民族天地信仰的圣地,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我們必須在鄉村的土地上進行一次重建天地信仰的改革。我們只有重建天地信仰,才能學會敬畏自然、尊重天道,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社會。這不僅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選擇,更是我們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必經之路。
本文選自張孝德教授著作《大國之本:鄉村振興大戰略解讀》(東方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