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間能倒回一次,你最想從哪個時刻重新開始?
-高考之后填志愿時,如果能多了解一些“每個專業到底學什么”就好了。
-大一大二渾渾噩噩那兩年,如果早點開始實習、為就業做準備就好了。
-在保研和工作 offer 之間猶豫的時候,想清楚到底為什么繼續讀書就好了。
-職場碰到瓶頸期之前,應該有很多時間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計劃跳槽的……
可逝去的時光追不回,那些用真實的血淚汗水換來的經驗與教訓,卻可以成為一點微光,照亮后來者在迷霧中摸索的旅途。
在這個因為疫情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的求職季,我們記錄下四位職場“過來人”的故事,他們有的走了許多彎路才進入理想的公司或崗位,有的經歷過通俗意義上的成功,卻花了幾乎一倍時間重新找到工作的意義,他們都曾經獲得來自前輩的無私幫助,如今,也愿意將這些珍貴的“所得”,分享給每一個在人生轉角徘徊的職場人。
從新東方托福老師轉入醫療咨詢,最難的是不再懷疑自己
-房鷺
-醫療咨詢
-職業生涯時長:4 年
作為伴隨著手機成長起來的一代,房鷺總覺得,在常常被短時的、碎片化的種種占據了注意力的今天,人們也常常忘記了要與人或事產生深入的連接。
“很多時候我們都淺嘗輒止,我們以為不斷嘗試就能發現這個東西適合我或者不適合我。”她說,“但現在我覺得,只要你盯住一個點,不斷在里面深挖、不斷去探索,它給你的回報一定是很大的。”
產生這樣的想法,與房鷺的職業選擇有關。
在五年的大學生涯里,她系統接受了生物學基礎醫學的訓練,也燃起了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尤其是在清華大學做實驗助理的那兩年,站在科學的前沿,每天在實驗室里跟小鼠打交道的生活單純又充實。
但也是那段整日在實驗室的生活,讓她發現自己似乎并不適合埋頭做科研。“我可能喜歡動起來,多走一走,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于是畢業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房鷺選擇了一條與許多同學都不同的路——去新東方做托福老師。
“我第一份工作的定位就是磨煉我的技能,再想想我到底想做什么。”那兩年里,房鷺確實做到了這兩個目標。教培行業的全盛之年,剛畢業一頭向前沖的年輕人,加在一起就是兩年內超過 4500 個教學時長,與超過 85%的學員提分率。
而想清楚自己還是對醫療行業感興趣,要向醫療咨詢轉型時,這兩年的嘗試卻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阻礙。跨行業、跨崗位求職,對于當時的房鷺來說,一切都是重新開始。
在領英上聯系到的一位學長幫她踏出了第一步。
“他就在我現在工作的這家公司工作,我就試著和他聊一聊,他就告訴我,如果我想做這件事情的話,怎樣規劃是比較靠譜的。”
而實習階段之后開始正式求職,房鷺不斷收到來自用人單位的質疑:“會問很多,你為什么之前兩年半做了一個毫不相關的東西,你沒有那么多相關的經驗,也沒有這個行業的知識,我怎么確定你現在是對這個行業真的感興趣?”
最大的困難則是在密集的面試中被反復強調的——“我們這個行業講結構化的思維,當客戶問你一個問題,你要有一個結構化的答案,但我收到很多反饋,是說我沒有這種結構化的思維,就被拒了。”
領英職場人時間捐贈計劃成為了房鷺破局的關鍵。她將自己的基本情況、遇到的困難都詳細地寫下來,找到來自咨詢行業的導師,向他們請教“結構化思維”到底是什么。
導師 Lydia 陪伴房鷺走過了那段迷茫又關鍵的求職期,最終房鷺成功進入現在的咨詢公司。
Lydia 是一家跨國獵頭公司的合伙人,在過去 20 年的職業生涯里,她一直覺得自己受益于早就有前輩的指點與告誡,那些前輩會將她的反饋都當成“有價值的禮物”,Lydia 則在自己的工作中將這種“傳幫帶”的氛圍延續了下去。
在收到房鷺的求助時,Lydia 的第一印象是“她有很多迷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也有點不知道該不該堅持下去”。
房鷺始終記得,與 Lydia 的第一次交流中獲得的善意與認可。在那個時間節點上,來自職場前輩的梳理與引導,對于房鷺來說格外重要。Lydia 也記得在那之后房鷺給她感覺“穩”了許多,“這種‘穩’,我覺得包括了自信的提升。”她說。
進入咨詢公司,度過漫長又艱難的試用期,終于有一天在下班時分房鷺拿出手機給自己的好友發微信說:“我今天不用加班,一起吃飯吧。”
那是長達半年的適應與學習之后,房鷺第一次覺得對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些掌控感。也是在那個時候,房鷺開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如 Lydia 一般,與有需要的職場新人分享自己的經驗,提供幫助。
“這個事情從通俗的標準里其實很難衡量它是一件可以得到直接回報或者有用的事,如果是兩年前我會很難理解為什么有人愿意去做這件事,但是 Lydia 給我的幫助,讓我逐漸意識到這是能給人很多力量的東西,是很難直接從知識層面獲得的一種影響力。”
“因為我淋過雨
所以我想給別人撐把傘”
-徐慕文
-戰略咨詢公司總監
-職業生涯時長:9 年
房鷺的經歷并不是特例。在職業轉型期迷茫、自我懷疑的來源或許有千千萬,但有人“拉你一把”,總會讓人產生相似的想法——“因為我淋過雨,所以我想給別人撐把傘。”
這是徐慕文選擇在 2020 年三月加入領英職場人捐贈計劃時的樸素想法。
那時疫情初起,春招陡然消失,人人都知道那一屆應屆生迎來的將是一個特別艱難的“就業季”。“我想想自己剛畢業的時候,關于怎么找工作,關于初入職場如何更好地去表現,都是迷茫過的,作為一個過來人我還是有一些經驗、教訓可以去分享。”
“Grow by growing others”,這是他迄今在職場學到的最重要一課。
「 徐慕文收到的兩周年紀念」
徐慕文自己的職業生涯起步并不算一帆風順,“走過許多彎路”。也正是因為如此,徐慕文覺得自己的經驗應該對特殊時期的求職者有參考價值。
第一點想要分享的,是“堅定地相信你所相信的東西”。“尤其是你堅定不移的相信,你在職場上要做一個講誠信、講規矩的人,不要隨隨便便破壞一些基礎的信任。如果你始終堅持這個的話,我相信你可以在職場上能做到無往不利。”
第二點想分享的,則是“要勇敢一點”。徐慕文回想起自己職業生涯的初期,因為“臉皮比較薄”,不太愿意主動向別人請教。“如果有現在這么好的渠道,我或許能少走一些彎路,但前提是你要稍微勇敢一點,主動找到這些比你更有經驗的、吃過苦頭的人,讓他們幫助你成長。”
徐慕文接到的第一個輔導請求來自一位醫學生。“那位同學專業背景非常細分,又對從醫確實不感興趣,覺得填志愿時自己沒有太想好,選擇了這條路,他問我針對他這樣的情況會怎么辦?”
交流下來,徐慕文發現那位同學已經擁有兩份實習經歷,轉行雖然有挑戰,但也不是沒有機會。“他以前會有點隨波逐流,但是到大二、大三他算是逐步清醒了,也有刻意培訓過自己的商科思維,這是一個讓我看到特別好的閃光點。”一年過后,那位同學雖然沒有拿到最初想要的 dream offer,卻也找到了一份可以后續轉向商業分析方向的工作。
在那位醫學生之后,徐慕文陸陸續續輔導了 30 多位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最開始我差不多有 40%左右利他的心態,剩下 60%是想通過這件事,幫自己從當時工作里比較糟糕的狀態里跳脫出來。”令徐慕文有些意外甚至有些震撼的是,越來越多的學生嘗試通過這個項目來尋求幫助。“我以為可能是比較零星的需求,沒想到的是在疫情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下,真的有這么多同學有這么多問題和困惑。”
也是在那樣的背景之下,徐慕文從那些在校生或應屆生的身上同樣獲得了力量。“他們對未來的積極的信念或者期望,真的是深深感染了我,不夸張的地講,多多少少也燃起了我對下一份工作的期望和熱情。”他說,“這種雙向的傳遞是無價之寶,我非常感激這段導師經歷帶給我的支持。”
“和曾經的自己聊聊吧”
-錢麗霞
-職業教練
-職業生涯:20 年
錢麗霞進入職場的第一個十年,是在 IT 行業深耕的十年。她自我評價說,“那是我自己非常迫切想要追求成功的十年,也是非常年少輕狂的十年。”
她從一位技術支持工程師轉到產品經理的崗位,為公司從 0 到 1 組建并發展公司的產品線,最終成為公司最重要的產品線的總經理。“那是很多人想要的成功,也是那時的自己非常想要的成功。”
但那種快樂或成功,似乎是轉瞬即逝的,更大的壓力仿佛沒有止境。
接下來的八年里,她轉型到國際非盈利組織擔任管理角色。在那八年里,她開始真正思考工作的真正意義,也發現自己對于人的熱情,不僅僅在建立表面的、熱鬧的關系,更在于建立一對一的深刻關系,她的職業生涯下半場也由此打開。
現在,她是一名半自由職業教練,每天的工作就是通過傾聽、陪伴、啟發的方式,幫助在企業中的“高潛人才”和中高管領導者去探索,如何發展他們的領導力。
在非盈利組織任職、陪伴大學生成長的經歷,既是她職業新方向的啟發點,也是她愿意繼續投入時間做的事。2020 年 3 月領英職場人時間捐贈計劃上線之時,錢麗霞被當時項目介紹里的一句話打動了:“和曾經的自己聊聊吧。”
“在我回顧大學生涯的時候我會想,如果我大學時有這樣一位老師可以跟我談一談,我未來在工作當中、職場當中會碰到什么樣的挑戰,我需要做一些怎樣準備,那我可能會少走很多彎路。”她說。“我并不奢望同學跟我聊完就不摔跤、不掉坑,但是只要有一個同學因為我的分享有所啟發,能夠給她正在經歷的當下帶來一些幫助,就算達到了我的初衷。”
就如同她寫在個人主頁上的:“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如果有一個專業教練陪他走一段,那對他來說將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在錢麗霞看來,在這個項目中輔導學生,并不僅僅是要幫助他們解決當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更有把握。
Giving is receiving(給予即是收獲).
對于錢麗霞來說,這句話特別適用于領英職場人時間捐贈項目。服務諸多企業客戶的她,已經很少有機會再回到校園,重新認識當下的年輕人。
這兩年的輔導經歷,不僅讓她看到“95 后”乃至“00 后”在想些什么,更讓她發現“他們比我們年輕時更加努力、更加成熟,也更有意識地去經營自己的人生”。
“我好像對我們的下一代更有信心了。”她說。
“公益是一部分人
自我救贖的途徑”
-張威威
-公益創業
-職業生涯時長:4 年
“在解決社會問題上,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孤島,而是鏈接。”
張威威先后在多家公益機構公益傳播工作,也曾在企業從事公益咨詢,如今他創辦了先聲實驗室,致力于發掘推動社會創新的底層思維邏輯,通過提供社會創新模型和案例研究,推動“共享價值”在中國企業與公益組織的落地。
在中國做公益難,似乎已經不需要多說。行業發展不均衡、缺乏理論基石、從業者缺失上升機會……加入領英職場人時間捐贈項目時,張威威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對公益行業有興趣的學生找到他。尋求幫助。
找到他的學生有兩種,一種是已經有一定工作方法訓練基礎的相關專業學生,尋求關于整個公益行業基礎知識的科普,另一種則是因為教育或家庭背景對公益產生興趣的學生,想要更快地了解公益是怎么一回事。
“我接觸到一些學生還是挺特別的,有一些傳統認知里背景比較精英的學生,他們天然對公益比較感興趣,他們會問我,公益到底是什么?我是怎么理解公益的?從我的視角里接觸到的創新議題有些什么?”他說,“從網上收集資料獲得信息或知識,肯定沒有直接找到業內人了解的深入、直接。”
在張威威看來,這個項目最大的意義是給普通的學生增加了社會資本。“很多學生是沒有機會接觸到上升空間的,在這個項目接觸到的一些導師會把這個機會直接給到普通的學生,能夠給到普通青年更好的就業可能性,這是我覺得這個項目最大的價值。”
張威威的看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領英職場導師。
一位領英職場導師曾在采訪表示,在接收到的十余份學生輔導邀約中她往往會更加關注那些較為普通的簡歷,因為很多畢業于名校的精英同學已經有十分豐富的職場經歷和人脈資源,通過這個項目,她更希望去關注那些背景更普通、缺乏實習機會和人脈資源的學生,他們同樣值得被看見和鼓勵。
在紛繁復雜的職場,人是價值最高的信息載體。
行業資深人士的成長經歷,真實血淚換來的掉坑經驗,“如果再來一次”不會再走的彎路……獲取這些知識的最快途徑,是一對一直接溝通。
許多時候求職難未必是因為能力不足,缺少與職場的連接才是真正問題所在。
在職業路徑更加豐富多元的時代,“人脈”不僅意味著人際關系,也意味著破局的窗口。職場人比以往更渴望突破身邊固有的熟人圈層,打破地域、行業和職能的界限拓展職場人脈關系。
領英與凱度在2022年1月進行的職場人調研發現,“拓展職場人脈”,“提升職業技能”,以及“與行業大咖交流”是職場人最渴望得到滿足的三大需求。如領英中國產品運營與用戶增長總監陳怡靜所說:“在線下溝通嚴重受限的后疫情時代,線上渠道已經成為人們打破空間、地域、行業和層級界限連接人脈的重要方式。”
領英職場人時間捐贈計劃,啟動于2020年2月,從定向為武漢受困畢業生提供職業輔導,逐步擴展至全國畢業生以及海外留學生,
“職場人時間捐贈計劃”充分利用了職場社交的真實性和連接屬性,打造基于學生求職需求和導師意愿的雙向自主選擇機制。這樣的機制打破了由于教育背景、地域環境、社會資本等不同而導致的人脈資源差距,讓每個學生有平等的機會與海內外不同職業背景的職場人士相連,從而營造出公平、開放、誠信的職場社區生態。
截至目前,已有超過 6 萬名職場人加入該計劃成為導師,與超過 6 萬多名大學生和職場人完成了交流和對話。
如果有一句話總結“職場人時間捐贈計劃”的意義,或許就是——讓野蠻生長的年輕人有所收獲,讓經驗豐富的前輩也了解新生的力量。
也證明了一件事——這世界上真的有一群人,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傘。他們愿意付出自己寶貴的時間與真心,為后輩提供幫助。
事實上,需要幫助的并不僅僅是職場新人,在職場的每一個階段,職場人都可能遇到種種問題。他們需要的可能是信息的窗口,可能是機會的臺階,抑或是來自同道中人的肯定與鼓勵。
接下來,“職場人時間捐贈計劃”將升級為“領英職場助力社區”,各個職業階段的職場人都可以從從中實現多元化職場成長與探索的需求,連接更多職業機會。
在這個基于真實職業身份的職場關系網絡里,無論你身處于職業生涯的哪一個階段,都可以從這份“時間的禮物”中獲益。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時間,是風。是浪、是禮物,更是一切的開始。
愿我們在高處相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