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元年(1488年)十月,永和王長子朱表桻上疏朝廷,稱永和王朱奇淯元妃鄧氏的墓園地方過于狹小,容不下父親與其合葬,請求另擇他處用以安葬先王。沒想到這一請求直接被明孝宗這位新皇帝給否決了。原因嗎,朱奇淯的家庭有些特殊,原配永和王妃鄧氏早逝,后以孔氏為繼妃,而朱表桻正是孔氏之子。為此朱表桻竟不顧人倫,站在生母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不愿讓父王與大娘鄧氏合葬,而想要讓他與自己的母妃孔氏單獨合葬。
汾州府南關南熏樓
“庚子……晉府故永和王長子表桻奏:前母妃鄧氏寢園地狹,不能合葬,請別為父擇葬地。上不允。表桻之意,蓋欲為其生母繼妃孔氏他日合葬地也。”(《明孝宗實錄》)
朱表桻身上不愧是流淌著永和王家族的血脈,繼承了永和王府“優良”的家風。不,更準確地來說,應該是傳承了他老爹朱奇淯的“高尚品德”,才會做出這種奇葩之事。
生母被迫自盡
朱奇淯(音yu),生于天順五年(1461年),為永和順僖王朱鐘鋏嫡長子,生母永和王妃張氏。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17歲的朱奇淯襲封永和王,同時冊封城兵馬副指揮鄧安之女鄧氏為永和王妃。
永和王府后宅的風氣一向比較奔放。首封永和王朱濟烺坐視假太監李誠與自己小妾私通,還聽信他的讒言,打死執行家法處死不忠小妾的王夫人。第二代永和王朱美塢與庶母、親妹亂倫不說,還與庶母白氏生下了次子朱鐘鋏。
第三代永和王朱鐘鋏,因父母不倫的關系,自幼飽嘗苦難,歷經艱辛才得以復爵,故為人很是低調,在位期間沒犯什么大過,可架不住死后內宅之中有人興風作浪,毀了他一世清名。這個人正是他的王妃張氏。
朱鐘鋏死于成化十年(1474年)八月,享年31歲,王妃張氏的年齡應該與他相仿。這個年齡對女人來說,正是一生之中最嬌艷的時期,不過大部分女子內心的那點點欲望會被傳統倫理價值觀所壓制,可也有小部分女子會突破傳統約束,充當出墻的紅杏。
紅杏出墻
張氏就是其中之一。朱鐘鋏死后,沒了約束的張氏,同時與太原衛軍卒王銳及一僧人私通。你說你要突破約束,尋找真愛就找吧,可同時與兩人有染那就有點過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張氏的帶動下,永和王府的宮女頻頻與外人私通。
永和王府儀賓陳諫看不下去,不但寫詩對此大加嘲諷,還準備將此事稟告時任永和王朱奇淯,要求驅逐王銳等人。
此事不知為何就被王銳給知曉了。唯恐失去保護傘,丟掉當下好日子的他,立馬密報張氏,與其商議對策。
陳諫乃是永和昭定王庶七女興縣縣主的夫君,景泰五年(1454年)被選定為宗人府儀賓,為朱鐘鋏的嫡親姑父,現任永和王朱奇淯的姑祖父,妥妥地屬于永和王府宗室元老。永和順僖王妃張氏見了他,也得乖乖地稱一聲姑父。
戀奸情熱的張氏膽大包天,為防泄密竟敢對長輩下毒手,將陳諫騙入王府活活打死。事后還賊喊捉賊的倒打一耙,指使一名宮女站出來聲稱陳諫調戲自己,將紊亂宮室的屎盆子往他頭上扣。并鼓動兒子朱奇淯為此上奏朝廷,以坐實陳諫的罪名。
老子無辜被人打死,臨了還要含冤下九泉,陳諫之子頓時怒了,憤而將此事上達天聽,為父親鳴冤。明憲宗派出內官和錦衣衛千戶前往汾州,會同山西巡撫、山西巡按及山西三司官組成專案組,調查此事。
這種事情一查一個準,得知專案組到來,自知沒有好果子吃的張氏和涉案的使命宮女,紛紛選擇自盡而死。
北城墻雙銅鳥:汾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筑
永和王府發生此等大案,王府的主人朱奇淯,必然要承擔失察及包庇的罪責。眼看好不容易復爵的永和王,又要被廢。關鍵時刻晉王朱鐘鉉站出來為朱奇淯辯護,聲稱他還是個寶寶,根本約束不了其母,以此為其脫罪。明憲宗對此表示認可,只對朱奇淯“下敕切責”。
其余人等就沒這么好過關了。王銳和淫僧被處斬。與宮女私通的四人,及一名參與謀殺陳諫者被處絞刑。另有三名宮女被賜自盡。伙同殺人或知情不報的十三名案犯,被發配邊衛充軍。同時將此案作為反面典型,通報各王府。此事發生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六月。
“晉王鐘鉉以奇淯年幼,不能制其母,為之請罪。并下都察院,以具獄覆奏。有旨:此曹出入王府肆為淫亂。又謀殺人。悖理殊甚、銳與僧俱斬之;與宮女通四人同謀殺人者一人皆絞;宮女三人賜自盡;從殺人及知其事者十三人俱發充邊軍。永和王其下敕切責。仍錄獄詞,寫書諭諸王府。”(《明憲宗實錄》)
本人被降一半俸祿
說實話明憲宗對自家這幫子族人那是真得是夠可以了,就在永和順僖王妃張氏通奸案發的前一年,也就是成化十五年(1479年)正月,明憲宗還給朱奇淯增加了歲祿之中本色的額度。
明代郡王嗣王的歲祿為一千石,按照慣例為本色折色,也就是米鈔中半兼支。不過永和王府比較特殊,朱美塢在位時歲祿全部支取本色。奈何朱美塢作死導致被廢為庶人,朱鐘鋏歷經艱辛雖然將爵位給撈了回來,可歲祿的支取方式卻沒能恢復,變成與普通郡王相同的中半兼支。朱奇淯上臺后,上疏請求恢復祖父當年的份額。明憲宗雖然同意給他增額,卻打了個折,只同意八二開,即改三百石折色為本色。
汾州府文廟
此事發生在成化十四年底,十五年初,不知為何《明實錄》將它一分為二,將信息更為詳細的一條記載挪到了成化十年(1474年)二月丙子條下。
“丙子,以永和王奇淯折色祿米內改支本色三百石。舊例,郡王祿米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而永和王請如其祖全支本色。故有是命。”(《明憲宗實錄》)
張氏通奸案發之時,朱奇淯年已20歲,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已經成年,可晉王朱鐘鉉稱他還是個二百三、四十個月的寶寶,明憲宗也信了,打在他身上的板子只是輕輕落下。
然而朱奇淯明顯是個記吃不記打的主,皇帝陛下的板子打得太過草率,讓他沒能從中吸取教訓,以至于其母妃死后不到五年,又跌倒在同一個地方。
巧合的是,朱奇淯這次出事又與一位永和王府儀賓有關。這位儀賓叫王瑛,從他在正統元年(1436年)四月就獲得誥命、冠帶、鞍馬等賞賜來看,與被張氏戕害的陳諫屬于連襟,且在朱濟烺女婿中應當排名相當靠前。當然牽扯其中的并不是王瑛,而是他兒子王鐸。
這位王表叔簡直是當年的王銳再世,竟然能隨意“出入宮闈,烝淫宮女”,可見與朱奇淯應當是哥倆好。朱奇淯本人也不是個東西,非但沒治王鐸淫亂宮闈之罪,反而還興致勃勃地跟著這位表叔悄悄地溜出府“挾妓歌飲”。
王府旗軍張端、李清二人得罪了王鐸,結果這位“絕世好表叔”竟然唆使朱奇淯非法拘禁二人不說,還借機勒索錢財。
只能說您二位飄得太離譜了。當年遼庶人朱貴烚帶弟弟出去喝花酒,還知道抄小路避人耳目呢,甚至為了防止泄密還殺人進行遮掩,雖然行事禽獸不如,可至少知道要低調。您二位倒好,張端、李清倆是王府的護衛人員,必然知曉府內的陰私,不進行安撫不說,還往死里招惹,這是唯恐自己干的破事無法上達天聽對吧?
汾陽文峰塔
果然,走投無路之下,張端、李清選擇了把事情鬧大,揭發朱奇淯、王鐸的破事尤嫌不夠,還給自家的“好”王爺網羅了一堆罪名。同時參奏王府黃慶、葉濟“貪淫違法”;王府護衛力量首領鄧安“朦朧主婚”,即收受外人賄賂,幫助其向宗室騙婚;王府教授郭鼒不能輔導王爺之罪。這是打算將永和王府的整個高層給一鍋端了。
永和王府五年之內接連發生淫亂宮闈這種破事,令明憲宗很是惱火。命山西鎮守太監劉政、山西巡撫、都御史葉淇,及山西巡按御史,山西布、按二司組成專案組,再次進駐汾州就此展開調查。
在此期間,朱奇淯也反手誣告張端、李清二人橫行不法、罪孽深重,以作垂死掙扎。可凡事最怕認真,一旦朝廷認真起來,朱奇淯的種種自救手段都是徒勞的。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十一月,明憲宗根據專案組匯總上報的情況,做出最終裁決:永和王朱奇淯革去祿米一半,王鐸被判死刑,張端、李清二人各杖一百調甘肅邊衛充軍,二人提到的有關人等也受到了相應的處治。
“上以永和王出府歌飲、信任非人,又宮禁不嚴,奏事不實,有違《祖訓》,革去祿米一半,遣書切責;鐸瀆亂宮闈處死,宮女令自盡。慶欺奸親屬,杖八十;濟、安俱革職,令戴民巾;清、端各杖一百,調甘肅邊衛充軍;鼒械至京,再鞫,仍降敕令政、淇等處治。”(《明憲宗實錄》)
朱奇淯身后事
弘治元年(1488年)五月,永和王朱奇淯薨逝,享年28歲,在位12年,朝廷賜謚曰榮懷。隨即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朱表桻雖然是朱奇淯的嫡長子,可在兄弟中序齒居次,成化二十年(1484年)八月才獲得賜名,父王去世時,應當還小。故那份奏疏,很可能是永和榮懷王繼妃孔氏假借兒子的名義上呈。
明代郡王衣冠
弘治四年(1491年),永和榮懷王嫡長子朱表桻襲封永和王。朱奇淯生前干的破事使得永和王府的歲祿被減半,以至于他死后連喪禮都難以置辦。不得已,晉王朱鐘鉉只得再次上疏為永和王府求情,請求不要對朱奇淯的歲祿住支。最終明孝宗只同意多給四個半月的俸祿。
可見降俸的處罰對永和王府影響深遠。故朱表桻襲爵后上疏請求恢復歲祿,以緩解王府的困境。弘治五年七月,明孝宗同意恢復永和王府歲祿,不過比例嗎,變成了米鈔中半兼支。
正德十三年(1518年)九月,第五代永和王朱表桻薨逝,在位28年,朝廷賜謚曰靖惠。從朱表桻這代起,永和王府終于沒再鬧出什么幺蛾子。
嘉靖元年(1522年),永和靖惠王嫡長子朱知燠襲封永和王。這位永和王拍馬屁功夫甚是了得。嘉靖二年,剛襲爵不久的朱知燠上疏皇帝陛下,請求給自己的書院賜名,明世宗欣然賜予“樂善”二字。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八月初十,皇帝萬壽節前夕,朱知燠不惜耗費人力物力,千里迢迢地獻上一頭祥瑞:白鹿。鹿與鶴是道教之中的兩大仙獸,明世宗這位“道君皇帝”果然龍顏大悅,將其養于宮中,朱知燠自然也應當獲得了獎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第六代永和王朱知燠薨逝,在位28年,朝廷賜謚曰安簡。由謚號可以看出,朝廷對朱知燠的表現還是認可的。
白鹿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二月,永和安簡王嫡長子朱新墥襲封永和王。
他在位期間法眼老爹留下的優良傳統,再次于皇帝萬壽節前夕獻上白鹿一頭。只可惜獻祥瑞的時間選得不太好,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七月,五個月后明世宗就龍馭上賓了,這記馬屁有多少效果可想而知。
隆慶六年(1572年),第七代永和王朱新墥薨逝,在位20年,朝廷賜謚曰莊定。
萬歷五年(1577年)四月,永和莊定王庶長子朱慎鐳襲封永和王,在位22年,薨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朝廷賜謚曰恭懿。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永和恭懿王庶次子朱敏霔襲封永和王,在位26年,薨于天啟六年(1626年),謚號不詳。
末代永和王為朱敏霔庶長子朱求柱,襲封時間、在位時間皆不詳。
阿越說
永和王爵位共傳十世十王,每代都是父子相傳,沒出現過祖孫隔代傳承及兄終弟及,這在與國同休的宗王之中是非常少見的。前幾代永和王幾乎都在內宅問題上栽了筋斗,后系帶永和王記載的信息十分不詳細,甚至簡略到幾乎“無考”,這固然明朝中后期與宗室的地位急劇下降有關,卻也反映了國家機器運轉出現缺漏,對宗室已經無暇或者無心問津。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部農民起義軍攻破汾州,在此繁衍了230年的永和王府就此灰飛煙滅。據傳城破之后死于大順軍屠刀之下的慶成、永和二府宗室,達1500余人之多。
汾陽賈家莊:汾州文化民俗園
值得一提的是,義軍過后,曾經繁華的汾州城中再難尋找到王室的富貴氣息,可誠如烏衣巷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慶成、永和二府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但王府文化也因此散落汾州的大街小巷之中,最終轉化為汾陽獨特文化的一部分,對汾陽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相關文章
永和王朱美塢:憑本事不要這王位,因罔顧人倫與庶母私通生子被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