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韋伯
若希望把握一個文明的文化特質,一個便利的方法是首先找到在這個文明當中承擔社會整合和文化延續功能的主導社會階層,常常是這個社會階層塑造了這個文明的性格。
—— 馬克斯·韋伯
在中國,普羅大眾的精神世界,往往固著對救世主的信仰和巫術崇拜。
韋伯指出,在社會下層的大眾中,人們天然傾向于救世主和巫術。高貴知識分子的救贖論往往由于過于煩難復雜,使大眾不得要領。相反具體的、人格化救世主,和以咒語和儀式為外觀的巫術反而能夠為他們所把握。
而在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前現代社會,救世主信仰和巫術在廣大農民當中有著廣闊的生存空間,難以清除干凈。這使得“對于‘活生生的救世主’的皈依,乃是亞洲虔敬心的特征類型”,而在“這樣一個將‘世界’之內所有的生活都籠罩在里頭的咒術花園里,不會產生出一種理性的實踐倫理和生活方法論來。”
這導致,一方面,知識分子階層對普羅大眾的救世主信仰和巫術偏好抱有反感,甚至是反對的態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與這種洶涌澎湃的思想觀念妥協,有時甚至加以利用。
佛教的發展史,恰恰表現出由原始佛教時期知識分子的救贖論逐步轉向大乘佛教和密教向民間救世主信仰和巫術咒語妥協的過程。儒家士大夫則容忍了民間的祖先崇拜,也部分放任了包含巫術性內容的道教和佛教在民間的發展。
在韋伯看來,現代社會不僅僅是建立在工商業發展和城市化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與之相得益彰的世俗、科學、理性世界觀和生活方式的基礎上。這種生活方式的核心特點是對于宗教靈魅,特別是巫術的祛除,以至于達到生活世界理性化的狀態。
(馬克斯·韋伯,全名馬克西米利安·卡爾·埃米爾·韋伯(德語:Maximilian Karl Emil "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男,德國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是現代西方一位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與卡爾·馬克思和埃米爾·杜爾凱姆并稱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
云和牛頭山八仙殿(六月初一)“預懷人口保安齋醮道場”剪影:
圖文: 王春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