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
品藏天下
聽品藏故事 追百年記憶
文 | 石祿生
周朝以降,中國古代社會經歷了三次大分裂、大動蕩,分別是先秦時期的春秋戰國、介于東漢與隋朝之間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宋前的五代十國。
大分裂時期,群雄逐鹿,狼煙四起,險象環生,精彩則精彩矣,但從研讀歷史的角度看,很多人比較抵觸這些歷史時期——因為“莊家”太多,個個都像主角;變化又多,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歷史的線條不那么清晰,研讀的思維邏輯容易斷片,經常陷入記又記不住、跳又跳不過去的尷尬處境。
通常大分裂、大動蕩時期,時間足夠長,歷史的脈絡還算可見,邏輯層次有梯度。真正令人頭疼的是,歷史上還有數不清的小動蕩時期,時間短、跨度大,各路牛鬼蛇神出沒,各種突兀劇變,看上去像是全無章法可言,以至于我們經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忽略它們——準確地說是逃避這一段段歷史,不想費那個腦細胞。
譬如對于南明歷史,很多人只記得反清復明、天地會、鄭成功等幾個關鍵詞——通常還是拜金庸小說所賜,除此以外,對南明的歷史記憶十分蒼白。
也難怪,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份李自成攻陷北京,大明崇禎皇帝在煤山歪脖子樹上自盡,五月份吳三桂就把清軍引入了北京。之后所有的歷史敘事,都籠罩在滿清政權的視野下,轉逃南方、茍延殘喘的南明政權被很多人忽視不見。
但實際上,大明“末代”皇帝崇禎死后,南方的南明政權光是有年號的歷史就延續了十八年;而之后以閩南、臺灣為據點,以鄭氏為主力的抵抗勢力,繼續堅持了二十一年的所謂“反清復明大業”。前后加起來,南明余部跟大清周旋了四十年左右。這并不是一段可有可無的歷史,它真實地存在過。
如圖,這枚南明朝廷的銅制官印,說明南明政權繼承了明朝的官吏制度。印文“文選清吏司”是明代吏部四司之一,掌理官吏的登記造冊、升遷、除名等。彼時南明朝廷名義上還掌管著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該有的制度都還在。
值得一提的是,這枚印章邊款顯示,這是“弘光元年”的官印。 弘光,正是崇禎后第一位南明“皇帝”朱由崧(1644年5月稱帝)的年號,但僅存續了一年。
弘光元年(1645)四月,南明第一重臣史可法在揚州就義;五月,弘光帝被清軍俘獲。這一屆南明短命政權,宣告覆滅。
南明弘光帝
但您以為南明政權就此壽終正寢了嗎?并沒有。要知道,原大明皇室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的子嗣繁多,尤其是分布于南方地區的各個宗室,均完好無損。于是幾乎在同一時間,多個藩王宣布監國,也就是自立“皇帝”。
譬如潞王朱常淓在杭州“登基”,益王朱慈炲在撫州自立,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宣布監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他們的“政權”存在的時間,均以個位數的天計算,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南明隆武帝
1645年6月,一個比較成氣候的南明政權在福州成立了。這就是唐王朱聿鍵稱帝,發布年號隆武。隆武政權得到了南方各省的承認,被認為是正統的大明延伸政權。這是因為隆武“皇帝”得到了當時的大軍閥、福建總鎮鄭芝龍擁立。
鄭芝龍
鄭芝龍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是鄭成功的父親,早期“反清復明”的最重要旗手。但鄭芝龍的主要勢力在福建,這就注定了南明隆武政權實際掌控的版圖僅限于福建及其周邊。
幾乎與此同時,浙江紹興也成立了一個南明政權,這是魯王朱以海宣布監國的產物。當時因清軍圍剿之故,福建、浙江兩省信息不通,這就造成了福州、紹興各有一個南明政權。后來雖然雙方都知道了對方的存在,但唐王朱聿鍵、都幻想當正統的南明皇帝,誰也不愿放棄自己的主張。
南明魯王宣布監國
結果兩個南明“政權”非但未能合并統一,反而在閩浙邊界地區內斗不止。想想也知道,這樣兩個偏居一隅、私心強烈的“政權”,在清軍的圍剿下,就像兔子的尾巴,必然長不了。后來果然先后都覆滅了。
浙江的南明政權早亡于福建的南明政權。魯王朱以海兵敗逃亡后,清軍順利挺進福建。唐王朱聿鍵也就是隆武“皇帝”,也不得不在福建區域內四處奔逃打游擊,最終于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在福建汀州府被清軍擊殺。
你以為南明政權就此徹底覆滅了嗎?仍然沒有。隆武“皇帝”殉國不久,又一個大明藩王——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宣布監國,年號為永歷。而在另一邊,隆武“皇帝”的弟弟,也就是新唐王朱聿鐭不甘心,在廣州也宣布稱帝,年號紹武。兩個南明政權又大打出手。
歷史證明,唐王出身的南明政權都不長久,廣州的朱聿鐭稱帝四十多天就被清軍覆滅了。
南明永歷帝、紹武帝之爭
反觀先立于肇慶、后遷往梧州的永歷“政權”,則是存續時間最長的南明政權,存活了十六年,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南明政權。最巔峰時,永歷“政權”掌控了云南、貴州、廣西全部版圖,以及湖南、四川大部,再加廣東、福建、江西、湖北局部地區,因此是廣受“反清復明”力量承認的南明政權。
說到“反清復明”力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然是鄭成功。
鄭成功雕像
自從福建的隆武政權覆滅后,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遠赴北京歸順了清政府,一同隨他去的,還有他的叔伯兄弟、侄子若干人。
非但如此,鄭芝龍還極力勸說他的兒子鄭成功一并歸順大清。但鄭成功嚴詞拒絕,堅決走“反清復明”之路。而支撐鄭成功“反清”大業的精神圖騰,就是轉戰西南的永歷政權。
多年以后,屢屢勸降兒子鄭成功失敗的鄭芝龍,終于被大失所望的清政府斬殺于北京;而永歷南明政權歷經多次高潮和低潮,版圖逐漸被蠶食,其“皇帝”朱由榔也在永歷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被絞殺于昆明。南明政權宣告終結。
唯一堅持“反清大業”并存續時間最久的力量,就是鄭氏。內地的南明版圖盡入清政府之手后,鄭氏軍團退守臺灣,同時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國土。
鄭成功亡故后,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孫子鄭克塽又堅持了“反清復明”斗爭長達二十多年,直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
至此,南明政權不管是實質上的,還是名義上的,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大清統一中國,成為全面意義上的唯一合法政府。歷史翻頁了。
歷史上凡是分裂、動蕩時期,無不生靈涂炭,給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唯有國家統一、國泰民安,才是社稷蒼生永恒的福祉。今天,臺灣又一次徘徊于歷史的岔路口,我們期待它早日回到祖國統一的主干道,融入中華大家庭。
(點擊標題 即可閱讀)
文:石祿生
編輯:一大寶
公眾號ID:zhpctx
品藏天下,懷古惜今
塊塊榮匾豪門事,待追憶
件件華藝巨匠心,綻異彩
古曲今頌,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