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志愿填報是內容平臺挖礦的鏟子
“當年填對或填錯志愿的你,現在怎么樣了?”
高考超一本線十幾分的知乎答主王富貴就曾為報志愿而糾結。當年他曾考慮填報一所南方一本院校,又擔心被調劑到天坑專業,最終選擇了本省一家二本學校的一本專業,卻仍沒逃過專業四大坑“環材化生”。
“剛到學校時真的想哭,想復讀”,本科專業為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的王富貴發現,化學專業的狀況是大學學的與企業實際能用到的知識聯系太少,大三那年,他決定以后當碼農,兩次跨專業考研,考上了一所211學校的計算機專業,“那些想復讀的趕緊復讀,別像我走這么多彎路。”
6月23日,各省市陸續公布今年高考成績和分數線,志愿填報被提上考生日程。填好高考志愿并不容易,這其中存在著明顯的信息差,許多人因此在專業選擇、乃至找工作上吃了不少虧。
能消除這種信息差恰恰是互聯網。正因如此,每年的高考志愿填報季,“如何填報志愿”都會成為內容平臺、搜索平臺的熱門話題。
微信指數顯示,5月中旬以來,“高考志愿”的搜索指數便有明顯增加,并在6月23日達到頂峰;2022年高考期間,知乎“高考志愿”相關類目下的問題總數達767萬,相關檢索詞搜索量為1.97億次,內容瀏覽量為25.2 億次。
高考志愿填報在內容平臺熱度居高不下,與考生和家長對高考志愿填報的關注有關,同樣與互聯網大廠爭相擠入高考志愿填報賽道有關。
5月底,知乎上線高考活動,邀請專家名師指導考生志愿填報,另有平臺上的高考過來人分享填報經驗,另有大數據智能填報、招生辦官方直播等功能和活動;網易則專門上線了“高考智愿”APP,功能包括查詢大學專業詳情資料全面開放,同步官方考試院數據等;小紅書上,也不乏高考成績和志愿填報的帖子……涌入志愿填報賽道的公司還包括百度、B站、微博等一眾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大廠盯上志愿填報賽道并不難理解。高考生填報志愿時往往會搜索大量信息,這些信息往往就存在于搜索平臺、內容平臺中,互聯網公司做志愿填報服務恰在其射程范圍內。
高考志愿填報是考生和家長們在特殊時段的剛需,同樣是拉新的好時機。去年志愿填報期間,某瀏覽器就一度登上App Store免費應用的下載總榜第1位,超過微信、抖音、拼多多。借由志愿填報這一剛需賽道,互聯網平臺可獲取一部分新用戶,并為他們提供平臺其他領域的內容,且是平臺最需要的年輕用戶。
高考生和家長為志愿填報焦灼的6月,同樣也是互聯網大廠拉新戰況焦灼的6月。
在互聯網公司闖入志愿填報賽道前的PC時代,考生們了解高校、專業的渠道還相對原始。
一位2012年參加高考的畢業生說,他當年的報考方式主要是在那本厚厚的《招生專業目錄》上畫圈圈,一遍遍地逐頁篩選,把有希望考上的、自己感興趣的學校和專業篩出來;再去百度搜索學校相關信息,但能搜到的不過是學校和專業的基本信息而已。
十年過去,互聯網上的信息已極大豐富,考生們能搜索到的已經不限于學校面積、師資情況、錄取分數等基礎信息,但填報志愿時的糾結依舊存在。
在小紅書、知乎、B站等內容平臺上,不乏眾多圍繞學校、專業、城市的問題,“我該去東北的985還是北京的211?”“選一本的學校的冷門專業還是選二本的熱門專業?”“志愿填報,到底是選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
北京師范大學學業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楊教授每年都會收到類似的咨詢,作為專業人士,她在知乎上建議,不同類型學生要區別對待:
第1種情況,如果卡雙一流或者211大學分數線上下或者文科生,建議大學優先;第2種情況,明確不準備讀研準備直接工作,城市和專業更重要;第3種情況,本科線上下的考生,建議優先考慮專業,“這個水平的大學質量都差不多,但專業直接決定了未來的職業發展。選擇一個需要數理基礎的專業,對今后的就業、考研都有更多的好處。”
知乎答主Blue許給出的結論則是:城市>專業>學校,“毫不夸張地說,深圳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學生,在找實習找工作方面的機會,完全不輸給清華北大的計算機專業同學。”
高考志愿話題火熱的重要原因是巨大的信息差。“信息不對稱是高考志愿填報很大的門檻,對四五線城市的考生家庭來說,更是如此。”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儲殷接受界面教育采訪時表示。
正因如此,高考志愿填報逐漸成為一門生意。
高需求之下,不少考生和家長愿意為成功填報志愿而付費。據艾媒咨詢2021年數據,2021H1中國32.4%高考生志愿填報付費咨詢服務可接受200-500元,另有11.3%、6.9%的考生分別可接受500-800元、以及800元以上的價格。
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新增志愿填報相關企業近320家,同比增長77%。近九成相關企業都成立于五年之內。2020年新增超550家相關企業,同比增長66.5%。
據新華社調查,志愿填報軟件和一對一咨詢輔導是機構提供的兩種最常見的服務。填報軟件價格從幾百元至千元左右,廣告宣稱涵蓋近年來千所大學的錄取數據,可以精準快速篩選、智能推薦學校。
但事實上,填報軟件依靠的大數據其實都是學校官網、教育部網站和陽光高考平臺上的公開信息。這些數據幾乎是大多數互聯網平臺提供的免費志愿填報服務標配。
比起單純地將高考分數每一分的價值最大化,對許多考生而言,更重要的是了解學校、專業、城市背后隱藏的未來升學、就業等更長期的人生命題。
“你報志愿的時候腦子進多少水,畢業找工作時候就會流多少淚,不,是10倍、100倍的眼淚”,知乎答主安子夏在“高考志愿填報真的這么重要嗎?”問題下答道,十年前她根據分數報了一所專業排名第一的985高校,哪成想學了之后根本不喜歡,想轉專業卻沒有機會,只好跨專業考研,走了很多彎路。
與安子夏的情況類似,許多高考生對自己填報的專業并不了解,王富貴同樣是只因他報考的學校在招收一本專業而草率報考化學專業。相比安子夏、王富貴,今天的考生無疑要幸運很多。互聯網上與學校信息、專業信息、歷年數據同步豐富的,還包括眾多過來人的經驗分享。
B站和知乎就在高考專題頁面,設置了“專業”欄目。以知乎為例,“熱門專業”一欄設置了眾多細分專業選擇,點開相關專業,會進入專業相關話題,在“法學”話題下,就有“都說讀法學即將變相失業,真的嗎?”“法學專業未來會走冷嗎?”“普通本科建議讀法學嗎?”等與專業、就業相關問題。
解答考生困惑的答主包括網紅考研名師張雪峰、在職律師、剛畢業的法律碩士等專業人士和不少過來人。
顯然,如張雪峰等教育領域專家分享比起魚龍混雜的付費軟件更具權威性,比起從冷冰冰的填報手冊和數據中了解學校和專業信息,過來人或幸運、或遺憾的案例或許更具參考性。
知乎近期發布的高考志愿填報報告中顯示,熱門高校、“天坑”專業,都是填報高考志愿過程中大家討論較多的熱知識,但只有熱知識還不夠。那些只有親臨學校、實地考察過的真實過來人才能知道的冷知識或許對準大學生們更有幫助。
比如在知乎就有匿名用戶提及,河海大學對省外招生統一采用河海大學,并未區分校區,“以為自己會去南京讀書,但不知道還有一個常州校區,結果填報志愿后被錄取到常州。”
除了填報志愿,這些案例和經驗的價值更在于幫一些高考失利、或志愿填報失誤的人找到新的方向。
“學霸高考失利上了個爛一本是個什么感受?”
每年高考期間,知乎上的這一問題都會被重新頂起,“我上大學時,學校是個末流985,有同學在初次自我介紹時,直接說自己發揮失誤才來的這里,本不應該在這里”,一位知乎網友分享道,我們當時都覺得他好狂,但后來發現他每次考試都是第一、第二名,最后保研去了同濟(或者上海交通大學),“學霸還是學霸。”
王富貴也是大三在知乎上看到了弗蘭克揚的觀點,開始去圖書館借閱計算機方向的書自學,而他的經驗分享同時又幫另一批人提供了新選擇。這正是內容平臺能發揮的價值。
當然,這些分享內容能被更多用戶看到,與平臺的主動引導不無關系,高考志愿填報背后,是一場互聯網公司用戶爭奪戰。
這場戰爭早在多年前就已打響。2013年,手機百度首次推出報考院校分數查詢及分數分析功能,并在此后數年持續提供這一服務;2019年,阿里旗下的夸克,開始提供高考報考服務;字節、騰訊、知乎、B站、微博等公司也陸續闖入高考志愿填報賽道。
某種程度上,搜索平臺做高考志愿服務是其PC時代功能的延續。但進入移動時代,信息不再只存在于搜索平臺,它們同樣存在于內容平臺、社區平臺中,這些內容正是知乎、B站們的富礦,如何最大價值地挖掘出這些富礦是留給平臺的難題。
高考志愿填報正可以作為這把挖礦的鏟子。
借由高考志愿填報這項剛需,內容平臺找到了一批新用戶。平臺能提供的,除了最新的數據、AI報考等服務外,還包括平臺大量內容,這其中有與時俱進的、今年最新的內容,同樣有沉淀多年,并被分享者、過來人不斷修補更新的體系化內容。
而這批剛剛從高中畢業的年輕用戶,恰是內容平臺、互聯網平臺眼下最渴望獲得的群體。他們有著高活躍度、高分享欲,同時是內容付費的原住民,用戶商業價值較高;他們從高考填報開始,便與平臺建立了連接,也意味著平臺能獲得更長的用戶生命周期。
更重要的是,這些新用戶在今年可能是提問的人、是瀏覽信息的人,但幾年后,他們可能同樣變成分享者,從內容消費者變成了內容生產者,平臺內容生產者群體得以擴大。
同時,由于高考志愿填報是剛需,且背后有平臺推動,答主更容易獲得更多流量和關注,對分享者也是一項激勵。
知乎答主清玄總結出了一份填報志愿心得思維導圖。給出了從前期報考指南、招生簡章的規則解讀,到后續的估分、如何選擇,以及報考小Tips一整套流程,在知乎上獲得了3000多贊。
正如上文分析的,高考志愿填報是內容平臺挖礦的鏟子,那些被高考志愿填報內容吸引過來的用戶,在邁過志愿填報這道門檻后,也將走入大學生活、職場、乃至結婚生子等更多人生階段。他們同樣會被其他內容吸引,瀏覽平臺更多領域的內容,甚至成為其他領域內容的分享者。
知乎答主Echizen曾因在“高考志愿填報失誤是一種什么體驗?”話題下的一則回答,收獲了近萬贊,同時他也在知乎關注著就業、基金等話題。
高考志愿填報固然重要,但它也只是人生階段之一,在高考、上大學之外,另有廣闊的天空。
如知乎答主Young所言,高考報志愿有點類似打新,“每個人都想著一把抓個大藍籌,價值投資個十年,但是歷史車輪這幾年是越來越加速,很多過往的經驗認知都被推翻,只能審時度勢,不斷調整航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