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字
原創首發|藍字計劃
距離官方通告的正式查分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個小時,李理第108次點擊刷新鍵,但界面依然只有一串灰色的亂碼。
她剛從班群里得知,教育系統的查分功能崩潰了,到目前依然只有零星幾個人查到了分數。
將查分系統服務器壓垮的,是今年井噴式增長的高考報考生。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22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193萬,比去年增加了115萬,也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報考人數最多的一年。
晚上八點多,系統依然沒能恢復,李理的手機突然響了一下——是教育局發來的短信,對意外狀況進行道歉,同時也告知了她的成績:567分。比她估算的要少十來分。
但她已經沒有太多心思去糾結這點分少在了哪里,短暫地激動過后,她迅速打開電腦查詢起自己的排名和分段。控制線在早些時候已經公布,她的分數超過了一批最低線近100分。但新高考施行后,大家選的科目不一樣,控制線的參考意義已經不大。
時間已經很緊迫了,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她要將45個平行志愿一一安排妥當。
6月23日開始,2022年的高考成績開始陸續出爐。在一些教育學的研究里,高考被稱作“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匹配機制之一”,而影響匹配的兩個重要參數,就是分數與志愿填報。
分數已經無法更改后,志愿的選擇就變得更為重要。尤其是新高考推行后,志愿填報的規則也隨之變得更復雜,選擇更多了,但難度卻一點也沒降低。李理說,直到收到那本厚達兩厘米的志愿填報指南,她才知道原來天底下有那么多所大學,那么多種專業。
“而每一串代碼背后都隱藏著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徑,讓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
這幾乎是所有準大學生們的困擾。李理查到分數的第二天,知乎發布了一組數據:2022年高考期間,知乎“高考志愿”相關類目下的問題總數達767萬,相關檢索詞搜索量達1.97億次,內容瀏覽量更是多達25.2 億次。
哪些專業必須謹慎選擇?
志愿填報失誤是一種什么體驗?
對許多專業一無所知該怎么辦?
手里的數字是十二年苦修換來的珍貴資源,但該如何去分配去交換,大多數人都沒有經驗,也缺乏勇氣。
270個志愿
雖然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打開那張模擬志愿填報表時,李理還是嚇了一跳。
45個平行志愿,密密麻麻鋪滿整個頁面,最前面是學校,后面是6個專業及其代碼,最后為調劑選項——這還不算多,李理在微博上看到過一些吐槽貼,坐標遼寧的,有112個志愿要填,來自天津的,可以考慮的組合超過了300個——都是托新高考的福。
| 新高考后部分省份的志愿填報表
根據志愿說明,李理可以選擇報45個學校,每個學校只選最喜歡的1個專業,也可以在同一個學校里選擇多個(上限為6個)專業,直到湊滿45個。也就是說,她可以填的選項其實有270個。
但專業的選擇并不完全隨心所欲。從上一屆開始,她所在的中部省份開始實行“3+1+2”的新高考政策。
其中“3”指的是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科目,考生將按照過去的傳統進行全國統一考試;“1”則為首選學科,考生需要在物理和歷史兩門課中選擇一門參加考試;而“2”為再選學科,考生需要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四門課中再選擇兩門參考。
李理最終選考的是物理、生物和地理。相對應的,在填報專業時,她也必須根據自己選考科目和目標大學的招生簡章選擇對應的“院校專業組”。后續的調劑,也只會在專業組內進行。
李理是農村長大的孩子,高中三年都是一座剛剛脫貧的小縣城里渡過的。和大多數同學一樣,在打開志愿填報手冊之前,她有所耳聞的學校和專業都是貼在教室后面的激勵榜上的名牌大學,雖然她考得不錯,但還遠遠夠不上。
捧著厚達兩厘米、寫滿了學校和專業名稱的手冊,李理能做的卻只有根據那些名字進行簡單粗暴的猜想。
根據布朗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后葉曉陽的多年研究,在高考分數相同的情況下,家庭背景相對弱勢的農村學生會比城市學生錄取到平均質量更低的學校、就業前景更差的專業(高分低錄)。
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信息缺失。農村學生的父母輩幾乎都沒有大學學歷,即便能參考家長的意見,信源也大多是道聽途說,李理翻手冊的時候,家里學歷最高的父親一直在熱情地提建議:“聽說工商管理很好”“會計是不是不錯,畢業了可以去銀行上班”“師范類呢?當老師總不錯”……
李理不耐煩地打斷:“你說的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黃歷了。”
縣城中學里的老師,在志愿輔導上能起到的作用也很少。李理去領志愿手冊的那天,班主任只花十五分鐘講解了一下注意事項和截止時間,就散會了,一對一咨詢,給出的也都是“XX大學還不錯”“報省內的會穩一點”等模棱兩可的建議。
沒能過本科線的韓鴻宇在班群里咨詢老師時,得到的回復更直接:“別問我,我也不懂。”
修習法律是韓鴻宇一直以來的心愿,但專科并沒有法學專業,相關的只有法律事務和法律文秘兩個。韓鴻宇和父親對照著手冊,用手機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地查過去,對照往年的分數線和錄取名次,然后再一一排順序,花了五天才把30個志愿全部排完。
韓鴻宇所在的省份高考改革只正式推行了一屆,能夠參考的數據非常少,再加上“百度上的信息實在是太混雜了,真假難辨,有時候輸入問題,需要翻好幾頁、點進十幾個網頁才能找到答案,好幾次查著查著就跑偏了,忘了自己一開始想知道的是什么,又回過頭來重新搜索。”
| 志愿手冊上通常只有學校、專業名和代碼等基礎信息
她用的是姐姐淘汰下來的舊手機,屏幕左下角裂了一塊,導致一些字符沒辦法輸入,打開一個網頁也需要等待很久。
直到資料搜集工作進入尾聲,她才無意間從知乎的一個前輩答主那里得知,專科生是不符合司法考試的報名條件的,想要參考,必須先升上本科。
韓鴻宇懵了五分鐘,最終還是決定不再更改志愿,一方面是不想放棄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實在沒有精力再重新查一輪。父親安慰她:“就當激勵你專升本好了。”
6月27日,距離李理最后提交志愿的時間還有四天。她剛剛按照過去三年的等位分——即自己的分數和排名相當于往年的多少分——將合適的學校梳理出來,但要填什么專業,她心里依然沒底。
除了未知,更深層次的焦慮來自于將來的擇業。失業、裁員、畢業、考公大潮……盡管身在學校,她仍能模模糊糊地感知到四年后可能面臨的艱難。
她想學計算機,但大廠進入寒冬的新聞她也沒少看;動物醫學看起來很有“錢景”,但有評論說選不到對的學校會很坑;一些指南里說人工智能、新基建、算法工程很有潛力,但她并不知道這些行業對標的究竟是什么專業,再加上數學是她的薄弱科目,她害怕課程太難跟不上……
城市、專業、大學、就業、升學……無數個關鍵詞在腦海里翻滾,像滾筒洗衣機里的臟衣服一樣擰成一團。
98000元的方案與1003條投訴
看到“AI填志愿”幾個藍色的大字在頁面最中間來回閃爍,潘琦蕊知道自己可能又點進了廣告頁面。
她從善如流地選好地區、首選科目,在成績欄里鍵入分數,點擊提交。
兩秒鐘之后,建議報告生成了。排在最前面的是武漢理工大學,一個過去兩年的最低錄取分值都比自己的分數高出50分以上的211大學——即便有45個志愿可以“揮霍”,潘琦蕊也不覺得自己敢把這個學校填進表格里。
后面的三四個也沒好到哪里去,不是分差大就是離家老遠,潘琦蕊飛快掃了幾眼,把這些方案一一排除后退了出來,無視了底下的“開通VIP查看全部志愿”和“一對一名師指導”的提議。
近兩年,賣點為“AI助力”“大數據分析”的志愿填報卡突然火了。
這項技術,起初是一些大型的互聯網公司利用自有技術和內容聚合平臺,通過完備的測試,深度分析考生的興趣愛好與職業性格,再將測試結果與學科、排名等因素放在一起綜合篩選,實時輸出一份志愿建議,能夠給予用戶高效、流暢的參考意見。
比起傳統的志愿服務機構,AI填報給出的方案更靈活,對考生最終選擇的干預度也更低。同時,由于技術搭載在自有內容之上,獲取測試結果之后可以隨時進入內容庫查看更多訊息,進行進一步的多維度比較。
但隨著應用的推廣,很多并不具備靠譜技術與內容支持的機構也開始入局,以“AI一鍵生成”作為噱頭,實際上生成的結果并不靠譜,其最終目的也仍然是為機構的傳統服務項目引流。
類似的場景在過去幾天反復上演。除了網頁上包裝成資訊的廣告,還有考場門口形形色色的宣傳單,幾個畫風相似的卡通小人,戴金絲框眼鏡,配一個爆炸式的對話框:“考得好不如報得好!!”,落款為XX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機構。
潘琦蕊打聽過,這些平臺的收費幾百起步,至于那些與“高考志愿規劃師”一對一溝通的項目,上不封頂。
通過支付一定的費用來彌補信息鴻溝,原本應當是一門不錯的生意。天眼查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約有2000家名稱或經營范圍含“志愿填報”的企業,其中約90%成立于近五年內。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教育博主在提供收費的志愿填報服務。
但由于行業經濟周期短,市場很快就進入了魚龍混雜的混亂狀態——一年一開張,開張吃一年。在去年的幾則媒體報道里,一家名為贏鼎教育的機構網站聲稱提供四種價位的“高考報考一對一”服務,其中最高一檔售價為98000元。
再加上準入門檻低,各種身份的咨詢師都有:高中老師、培訓機構老師、心理咨詢師、兼職的在校大學生……甚至不乏給孩子填過志愿后、轉型做咨詢師的家長。
“這行沒有國家標準,但有很多非官方組織的行業協會,幾個咨詢師或機構湊一起申請一個行業協會,出一個行業協會的認證。”
常年在知乎上關注志愿填報問題的知名答主工藤正男記得,自家表妹當年就是花幾百元找規劃師報了志愿,提交之前他抽空看了一眼,發現一塌糊涂,原本還算可以的分數,差點連一批都上不了。
在工藤正男的觀點里,一個好的職業規劃師,首先自身的學歷就要過硬,“很多本科生連自己所學的專業都不太了解,更何況隔行如隔山,不了解這些專業又怎么能看到專業未來的發展,更別談指導別人報志愿了。”
另一個BUG在于——填志愿原本應當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但絕大多數機構都在試圖發展出一個普適的框架,并將其嵌套在每一個學生身上。比如常被填報機構用作宣傳口徑的“絕不浪費一分”,對學生來說,擦線進入好學校的低分專業,未必是一件好事。
| 新高考的志愿填報規則里新增了“專業組”相關內容
葉曉陽博士的另一項研究結果也顯示,如果學生和選擇的大學匹配度不高,即使是低分高錄,也會因為進入了相對弱勢學科而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劣勢,獲得高薪工作的機會也會隨之減少。
蔣嵩當年就是壓線進的一所一本院校的計算機學院,但被調劑到了新成立的信息安全專業。畢業之后,同院王牌專業的幾個同校的籃球球友,一些升了985,一些去了騰訊總部,而他留在了當地的一個小創業公司,收入也只有球友們的一半不到。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和志愿填報相關的投訴高達1003條,涉及的問題包括咨詢師“服務水準差”“虛假宣傳”“存在誘導性、欺騙性”等。
這些機構圍獵的幾乎都是像李理和韓鴻宇這樣的小城鎮考生。天眼查2021年的數據顯示,全國1500來家志愿填報機構,大多數都集中分布河北、內蒙古、山東等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省份,而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相關機構加起來才3個。
過來人的參考答案
將眼前五百來字的說明來回誦讀了八遍,張若才勉強搞懂今年志愿填報的規則。
為了以防萬一,她又根據自己的理解手繪了一張流程圖,發到弟弟的班群并@班主任再次確認。
老師還沒回話,群里先跳出來十來條家長的消息,有人向她求助,有人對幾個分支持不同意見,沒聊幾句,文字就變成了幾十秒的長語音。張若覺得煩,但又怕自己真的有疏漏,只好一條條點開耐心傾聽。
她上一次填志愿是在七年前,那時高考還是常規的文理分科,參考控制線和排名就能把五個平行志愿分配得七七八八。張若憑直覺選了自己分段內幾個看起來有前景的專業,諸如金融、會計、對外貿易等等。從領志愿書到定下志愿表格,她只花了一個下午。
后來她不得不為自己的輕率埋了單——因為弄錯了省內一個提前批政策和本科一批的錄取順序,將想沖的學校都填到了提前批里,最后被一批里一個外省低分學校率先攔截。
再加上她填專業時也沒查過好壞,直到開學,她才后知后覺地意識到在工科學校里學一個開設還不到五年的文科專業,是多么愚蠢的決定。
這一次,輪到弟弟填志愿,張若自覺必須為他把好關才行。她找出紅色的記號筆,先在金融、傳媒、教育、小語種等偏文科類專業邊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文科類專業比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等拗口的名字聽起來更有吸引力,學習門檻也更低,弟弟就曾向張若表達過想學英語或者廣告的傾向。
但張若當年學的就是文科,身邊的朋友大多在這幾個專業,四年之后,真正覺得學有所獲并且最終從事了對口工作的沒有幾個。除非真的學歷漂亮且身在行業一線,不然年薪20萬幾乎就已經是天花板了。而對那些當年選擇了計算機、數字媒體的同學來說,這個數字不過是起點。
她和弟弟在單親家庭長大,負責撫養他們的父親常年在外省打工,姐弟倆的學費都是靠助學金和貸款,張若深知一個好就業的專業對弟弟來說遠比興趣重要。
弟弟的高考成績還算不錯,全省排名兩萬多,但尷尬的是這個位次剛好卡在普通一本與雙一流之間,退一步不甘心,進一步又得看運氣,而且能選擇的都是些偏遠城市或者冷門專業。
姐弟倆權衡了很久,最后張若根據知乎上前輩提供的經驗鎖定了武漢和上海兩座城市。前者有七校聯合辦學,只要能被其中的任意一所學校錄取,就有機會跨校、跨專業修習雙學位;而后者有“插班生”政策,在上海的大一本科生可以自由參加各個學校的自主命題考試,通過即可轉學。
| 圖片來源于:知乎
知乎答主Echizen說,自己就是從東華大學轉去了同濟大學的地質工程專業,最后又報送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研究生。
在填報志愿的過程中,比起網上如同大海撈針一樣搜集訊息,過來人的切身體驗確實更具參考意義。同樣是今年填報志愿的周丹妮就根據知乎上前輩的經驗成功避開了很多坑。
比如XX大學XX學院很可能只是一個和該大學毫無關系的三本;比如可能大家報了同一所學校,但因為專業不同而去了不同城市的不同校區;還比如有的專業名字看起來高度相似,但可能一個是教你如何畫圖,一個卻是教你種瓜果蔬菜。
這還僅僅只是基礎的信息層面。在工藤正男看來,過來人的最大優勢其實是深知這個專業的前景,因為他親自經歷過,這個專業有哪些坑、有哪些彎路、有哪些紅利,他自己是全部走過的,而這些經驗對于正在填報志愿的準大學生們來說才是最珍貴的。
工藤正男舉了自己的例子——他是天津大學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的博士,如果有后輩向他咨詢動力專業,他可以根據對方的基本意向為其規劃一條5到10年的成長路線,包括專業的發展方向,相關企業、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招聘需求、門檻等等。
但也有局限性。因為每個過來人能深耕的專業都只有一個,適用于力學專業的路徑并不能照本宣科到其他學科上去。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盡可能多的把各個專業的前輩匯聚到一個平臺——這正是知乎當下在做的事情之一。
據知乎高考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24日,知乎已經積累了近5000萬高考相關問題及回答,涵蓋超過2800所高校和700個專業的相關討論。
這些答案能夠積累多大的能量,改變多少種人生呢?
人生開卷題
高羋還記得三年前的查分日,他正在用手機打王者榮耀,弟弟的成績率先出來,緊接著是自己的,兩個都是足夠上985的分數。
兄弟倆興奮得一路暴走到鎮上,抽光了藏起來的半盒煙。弟弟說,等畢業能賺錢了,要回來將家里的幾間房翻蓋一下,現在一下雨就到處漏水,很不方便。高羋點點頭。
后來填志愿的時候,他們聽從老師的提議,一個報了材料一個報了土木工程,現下還有一年畢業,這兩個專業就業堪憂已經出了名。原本考研并不在高羋的計劃范圍內,他形容自己窮怕了,想早點經濟獨立,但得知考研可以跨專業之后,他立馬更改了目標。
只是這兩年,考研的競爭強度也肉眼可見的變大了,去年400分落榜的新聞頻出,他不止一次地想:如果當時選專業的時候再慎重一點,考慮得再周全一點,就好了。
這大約也是知乎在高考期間推出「志愿填報攻略包」的原因之一。也許很難有人準確預測到四年后風向的變化,但掌握越多的資訊,判斷下達的安全系數也就越高。
而攻略包使用的方法也很簡單。用戶只需要在搜索框輸入「高考」等相關關鍵詞,即可進入對應的大學索引庫與專業索引庫,獲取來自2800多所大學的學生真實就讀體驗以及700多個專業的過來人就業前景解讀。
| 在知乎上搜索“高考”即可進入對應的信息庫
工藤正男以高考答疑官的身份,參與了這一次「志愿填報攻略包」的活動。
據他觀察,知乎上潛藏著很多和他狀況類似的大V答主,后輩們關心的專業絕大多數都能找到對口的答主答疑。在「校園圈子」里,小到食堂、選課、交通,大到專業實習、就業流向都能第一時間收到回復,偶爾還能圍觀到前輩的直播帶逛校園。
“這是知乎最大的魅力——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而不是妄圖創造一把萬能鑰匙。”
當下,“一考定終身”的說法已經不再那么絕對,很多人也不再認為自己18歲時做的決定能夠影響到80歲的自己。但高考志愿的選擇或許可以視作今后人生的一個縮影,22歲選擇考研還是就業,28歲選擇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33歲選擇分手還是結婚,35歲決定高齡生育還是繼續丁克……
人生就像無數場開卷考,選擇看起來很多,每一個選擇好像都指向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徑。但當籌碼在天平的兩端不斷加減,真正能達到平衡的答案或許只有唯一一個。
就像知乎發布的名為《人生開卷題的答案》的宣傳片里面提到的:高考不僅是一場閉卷考,更教會我們不怕面對開卷題。
因為考過,自有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