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擔任了孔子博物館名譽館長,并將成立禮樂傳習所。消息出來,當然一片鼓勵之詞,寄望甚深。但也有人來問什么是傳習所。
一、什么是傳習所?
傳習一詞,本于《論語》:“吾日三省吾身……傳不習乎?”。明代大儒王陽明乃因此有《傳習錄》一書。日本人后來更將此精神體制化,劍及履及,設立“傳習所”的制度。
因為日本受到荷蘭海船的刺激,舉國奮發圖強,故在1855年建立“長崎海軍傳習所”,教官是荷蘭人,欲師夷長技以制夷。后來所有產業或技藝,若想發展,也都以此方法推動。
1906年大韓帝國時期,也建有工業傳習所,培訓染織、紡織、造紙、金銀工藝等近代技術人員。
同一時間,國學大師章太炎等人去日本時,覺得這個制度非常好,所以也仿擬成立了國學講習會。
近年我們復興傳統文化時,亦繼承此經驗,既講高層次的思想文化,國學;也做技藝傳習。
特別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上,傳習所績效卓著。如昆曲,上海越劇,泉州歌訣、打城歌,鄭州太醫泉,黎族打柴舞,無錫梧聲古琴,鳳凰苗族銀飾制作等,均設有傳習所,借以傳播理念、培養人才、發展技藝。
(傳習錄及日本繼承發揚的傳習所)
二、孔府辦的古樂傳習所
這樣的傳習所,可不是近年才有的,當年孔德成先生時就有了。
孔先生一生傳奇。還沒出生,父親就逝世了,成了遺腹子。故1920年孔先生出世時,實比古代皇帝生兒子還要轟動,駐軍坐鎮,政府特鳴禮炮13響慶賀。可惜不久母親竟也過世了。由他獨立持家,五歲時已能主祭。
新文化人士卻不樂意看見他長大。忍到1935年,孔德成擔任奉祀官時,民國元年就已經把讀經廢掉了的蔡元培,終于爆發,提議沒收孔府、孔廟及孔氏祀田。
風雨飄搖,差點被掃地出門的十五歲孔德成,少年老成,鎮定應對。對外,這年日本孔廟落成,日方邀他去觀禮,他拒絕了。日人又請他赴宴,孔以詩辭,曰:“余病未能延國賓,云濤萬里聚風萍。江川洙泗源流合,況是同洲豈異人。”
對內,則一方面打官司,保護遺產;一方面設立“古樂傳習所”,復興文化遺產。
古樂傳習所,設于孔府東學,招生八十余人,孔德成親任校長。每日習禮作樂,弦歌不輟,頗有乃祖孔子之風。
三、傳詹澄秋之教
當時孔先生還專門為學員請了胡大元、張允中、王紹瑜、桂頤泰等教師。在檔案里,我們現在甚至還發現了他給詹澄秋先生的聘書。
詹智濬(1890年-1973年),字澄秋,號水云子、梅云館。祖籍湖北襄陽,在濟南教書,為濟南古琴研究會創始人。
其實他本是在家自學《歸去來辭》等十二曲,又自稱廬山宗。1912年才從師山東諸城派琴家王心葵學《高山》《水仙》等十八曲。
這其中,王心葵傳授的《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風入松》《挾仙游》《長門怨》等皆源于《玉鶴軒琴譜》;《瀟湘水云》《漁歌》源于《五知齋琴譜》;《水仙操》源于《琴譜正律》。
他自學的琴曲有源于《大還閣琴譜》的《龍泉吟》,《松弦館琴譜》的《靜觀吟》《秋江夜泊》《良宵引》;《太古遺音》的《歸去來辭》;《誠一堂琴譜》中的《鶴舞洞天》。《秋砧》則合參于《自遠堂琴譜》和《玉鶴軒琴譜》……
換言之,稱為諸城派,固無不可,其實還是自得天趣,未必即為諸城所囿。
這尤其顯示了一種傳承的意義。各曲都是傳承、拾遺、補缺而來。
傳承的,除了曲藝,還包括琴。唐琴送給了文化部。宋琴“鳴玉”尤有名,為南宋赤城朱致遠、古吳張睿修斫。仲尼式,音質古雅,銘曰:“音希太古,其德獨優,借以陶淑,至人貽留。臥云子銘”。后由詹氏養子讓出,轉入臺灣琴家孫毓芹。孫先生,字泮生,為臺灣古琴大宗師。泮,正是孔廟的意思,曲折地暗示了天然的淵源。
詹澄秋琴學也很深,不只是琴技。著有《梅云館琴譜》四卷、《和平正音》三卷、《琴歌集》一卷,《瑟譜》兩卷尤為難得(因他也擅長琵琶與瑟,古琴家中罕見)。諸城派王冷泉手稿《琴譜正律》亦賴詹澄秋收藏而得以保存。
他又廣為傳授,辛勤教育。故弟子很多,《桐蔭山館琴譜》諸城古琴傳承表所載即有26人(有人說孔德成少時也從詹澄秋習琴,我還存疑,應是由于孔曾請他到孔府教國文、古琴,故世俗如此認為)。
由詹澄秋,大抵便可仿佛當年“古樂傳習所”松風雅奏之景況,古韻微茫,存此一線。
四、禮樂傳習的新發展
介紹詹澄秋,只是略說孔府教習音樂這一方面。其他經史子集、詩文禮數等等亦各有大學者傳習不輟,故孔德成學問頗為淵深。
入臺后,他不介入政治,只于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中興大學,講授三禮、金文、殷周青銅彝器研究等課程。全力研禮、教禮,做了許多事,門弟子也都以禮學名家。
先生垂老賣命,講禮學一直講到快九十歲。我人旁觀,莫不動容。然而,先生卻少論樂了。
這應是時地改變后,他的方向調整。覺得禮崩故樂壞,所以先從恢復禮制、講明禮義著手。年歲漸增,古樂遂不及致力矣。
惟我推原孔公之意,知道禮樂畢竟不可分,仍應合起來推動繼承。所以先是在臺灣南華大學復興禮樂(1993年起),后又在都江堰辦文廟(2012年起)、在上海辦禮樂傳習所(2014年起)。不斷推動禮樂文化的研究、宣傳、推廣、保護、展示、演出、傳習等工作。
二三十年來,舉辦禮樂文化研討會;出版相關著作、教材,結合出版、圖書、音像、媒體,推廣禮樂文化工作;建立禮樂文化展演中心,進行禮樂文化的展示、演出,并進而活化孔廟等傳統禮儀場所;進行禮樂文化的培訓、傳習;建立網站,進行禮樂文化的宣傳、推廣,搭建國內外禮樂文化、禮樂傳承人才、政府與民間合作交流之重要平臺,并利用網絡進行禮樂教育;協助國家禮樂文化的制作、修訂、評估,組織專家對禮樂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成果、經驗,進行調研、論證、評選、建立標準和推廣、認證;促進國際禮樂文化的交流,使國際社會認識中國禮樂文化傳揚的成果和當代價值……摸索嘗試,種種經驗,不計其數。
將來這些都會予以改進,再應用于孔子博物館新成立的這個禮樂傳習所中。
龔鵬程,1956年生于臺北,臺灣師范大學博士,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志社、書院等,并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臺北、巴黎、日本、澳門等地舉辦過書法展。現為中國孔子博物館名譽館長、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