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養膚”的方法,“以‘油’”真的一點兒錯也沒有。不過林子大了,鳥也多,渾水摸魚、掛羊頭賣狗肉的都來了。更令人吃驚的是,很多牌子的經營管理人員自己都沒搞清楚自家的產品是什么“油”,抑或是揣著明白裝糊涂。精華油、精油、植物油、芳香油、天然油……就差“頭道初榨”了……想趕一趟流量的順風車,在慘烈的2022年,還有這個可能嗎?
“美妝的‘末法時代’”,賣貨的人搞不清楚,買單的人要具備足夠的常識。倒不是為了去羞辱他們,皮膚是你自己的,錢也是你自己的。這叫對自己負責。
1
「精油護膚」的不成立
「精華油」和「精油」,一字之差,謬以千里。前者是護膚品,后者不全是。
我不能說「精油護膚」是“錯”的,畢竟世間萬物“對和錯”沒有那么容易劃清界限。
但顯然,在沒有分清楚“芳香精油”(包括單方精油和復方精油)和“植物油”之前,籠統地用「精油護膚」這個概念,是有問題的、是危險的、是不負責任的,所以說它“不成立”。
那為什么要分清楚呢,知道和不知道有那么重要嗎?
當然咯,這里有個重要的邏輯問題必須交代清楚。
含有“芳香精油”的“油”,多多少少都存在導致皮膚敏感的風險。這是精油當中所含有的一些物質所決定的。風險擺在那里,風險的高和低則是視配方決定。有些精油添加的濃度太高,風險就大;濃度太低,沒有芳香,也沒有效果。克服這種“鬼打墻”,才有成千上萬次的提煉萃取實驗、配方研究實驗、人體實驗,各種各樣的實驗。想象中自己拿個小瓶子,這來兩滴、那來三滴,那是尋開心了。
如上,如果含有芳香精油的油都有致敏的風險,那又何從談起所謂“養膚”呢?養膚的概念是跟近來的屏障保濕修護相關聯起來的。這不是相互矛盾嗎?所以才說這是一個重要的邏輯問題。
“精油”之事,不是1+1>2的現代科學能全部解釋得清楚,所以僅僅是“不成立”,不是“錯”。用我們老祖宗的話來說“是藥都有三分毒”,老祖宗說的“藥”就是草藥,也可以理解為是“植物”。古代人是講如何相生相克,現代人是講如何提煉、提純,只留下活性物。意思是差不多的,都是花工夫下去,毒藥都能變補藥,何況是精油。
概念補充
精油,一般理解為“單方精油”和“復方精油”。比如薰衣草油、洋甘菊油、依蘭依蘭油、茶樹油等都是單方精油,幾乎均不可用于面部(茶樹可點涂痘痘)。復方精油是由單方精油和基礎油構成的。基礎油,即純植物油,如杏仁油、芝麻油、荷荷巴油等。調配出來的復方油常用以身體按摩,有一定保濕效果。
雖然皮膚是親油的,基礎油看似純天然植物油,又安全又親膚,但事實上它的滲透率非常低,需要配合按摩才能勉強幫助吸收(也不全吸收)。所謂的保濕力,也多是因油脂在皮膚表面形成的油膜所賦予的。但天然油脂也極易氧化,因而經常涂抹這類油,衣服上容易殘留油味。從綜合效率來說,天然油脂未必有身體乳更具優勢。除非復配的精油確實有不可替代的芳香。
2
不問「什么油」
要問「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在消費者角度,當開始進入“以油養膚”這個領域之后,就會第一時間在產品方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大多都是告訴你「“我”是“什么油”」。
看,一開頭,就錯了。
茶樹油能消炎抗菌,薰衣草油能舒緩抗炎,洋甘菊能治愈敏感,依蘭依蘭能催情……聽起來都很厲害,好像只要擁有了「這個油」就一定能達到它的功效。更有甚者竟然還能將植物油/精油作用于皮膚的機制一塊兒“科普”給你。這才有了各種各樣的DIY,抑或是拿著證書跟你說這個加幾滴、那個加幾滴的老師。
大家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要稍微冷靜一點,多思考兩步就會悟了。
這兩步就是:它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從哪兒來」是問這是哪個廠子制造的精油。植物是自己種的嗎?種植環境有講究嗎?采摘、萃取提煉方式是什么?如何確保精油的純度?
「到哪兒去」是問配方,我們已知單方精油是不能用于皮膚的,那么復方精油的配方是哪個大咖或者實驗室研究出來的?經過臨床驗證了嗎?是如何確保安全性和功效的?這個配方指向的是一個護膚品還是一個復方精油?
無論是基于法規還是商業道德,任何“產品”都要經得起上述這些問題的推敲。很難嗎?并沒有,我們但凡知道的跟植物、精油相關的品牌,不用你問,都會主動交代。哪怕是知名度再低、再小眾的牌子,這些都是引以為傲的資本。當他們有自己的農場、有科學的萃取方式、有嚴謹的配方的時候,他們從來不會把“寶”壓在某一個精油成分上面。
賣產品的人都不愿意去講了,我們消費者還瞎琢磨啥呀!
「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問題,是指向護膚品功效的根本問題。這不是抬杠。一片真正在N多年里沒有受過污染的土地種植出來的植物,以最先進的方式提煉它的根頸、葉子、花瓣、果實,所導致的結果當然是全然不同的。配方的厲害之處,我們用鼻子就能輕而易舉地給它立判高下了。有些精油,一聞上頭、直擊靈魂;有些精油,不上不下、總差了半口氣;有些精油,連半杯水都還沒到,寡淡無味,有即是無。
3
美妝情感消費
我們需要「故事」
能真正愛上“以油養膚”的人,除了是能夠適應“油”這個護膚品類,更重要的是對品牌價值的認同。適應的是油、認同的是品牌。所以我不是很理解去灌輸消費者“某某油對皮膚有多么好”有什么意義呢?最好的油,也不過是能吃下去的特級初榨芝麻籽油。
美妝消費,到了“以油養膚”這里,鐵定就不是剛需了。其中一定夾雜了許多情感層面的因素。消費者與品牌故事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即在感性消費時,我們挺需要知道你這個牌子的前世今生,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這關聯著我們對于這個未知的、無邊無際世界的終極想象。哦,原來地球的某一個我從來沒去過的地方是長成這樣的;原來中國還有我從來沒去到過的這樣一個地方。這是美妝能勾起的內心漣漪,今天用的產品,是屬于明天的希望。
消費者需要品牌,品牌當然也需要通過講故事來抓住真正忠實的消費者,這是“生根發芽”的不二法門。
我說不出緣由,可能就是人的特殊性。當我接觸一個新品牌的時候,如果它有精華油,就能在第一時間吸引我。當我拿到了產品,用了之后覺得還不錯,同時還能被它的故事吸引的話。我會進而去嘗試它的面霜、潔面等其它產品。這是真實的消費經歷。
當然,我們無法阻止有些不良品牌捏造故事來欺騙我們,就跟我們無法控制喜歡的偶像不會出現負面新聞一樣。一頭靠法規去限制他們,現在的廣告法還挺嚴的;另一頭,則是我們對自己智力和邏輯的鍛煉。哦,還有,太過錙銖必較,會很痛苦的,我們有時候并不想知道偶像的真實面目,不是嗎?
4
植物油和植物提取物
今天又長篇大論了。講到現在很多人可能已經暈了,要開始大罵我了,說到現在到底“以油養膚”是用什么油也沒講。
事實上,市場上的油確實品類繁多。
1)100%純植物油:很少見,但也有。以單一的植物油為皮膚進行“屏障修護/保濕”。植物油一般是沒有香味的。
比如我最近用的那個BIOSSANCE角鯊烷油(上圖左)就是,說是從甘蔗里提煉出來的,膚感不錯。
2)多種植物油+植物提取物+其它輔助配方成分:這種油兩極分化很厲害,要么品質很高,常見于大牌。
比如黛珂、香緹卡都有。用了很好的植物油,比較滋潤,適合秋冬,混干、干皮用。
這里面其實還有一個分支,就是“植物油+活性成分”為核心的配方,現在也很流行。
比如醉象就出了個馬魯拉油+0.5%A醇的精華油,簡直是神仙組合的配方。
3)多種植物油混合精油成分:其實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油,既有植物油呵護皮膚,又有芳香給予感官體驗。
像之前分享過的ESPA,DARPHIN的精露,還有去年盲入的澳洲Clemence Organics都是。Clemence給我的體驗感真的太好了,是如上面寫到的,由油入門,進而喜歡上品牌的一個典型代表。但這類產品可遇而不可求,順著品牌去找產品可以,反過來照著方子找品牌就不行了。
4)多種植物油+植物提取物+精油成分+高科技活性物成分:這個是很高的配置了,本身就是抗老精華了,比如加了多重勝肽、藻提取物、加了維生素等功效護膚成分油,常見于高端品牌的頂配線。
比如Natura Bisse,ELEMIS,DARPHIN都是這個路子。
5)護膚品配方中加入了多重的植物油:這是現在很潮流的“油”,用起來像精華水一樣,但又有豐富的植物油在里面滋養皮膚,感覺不到油感。
比如這倆油的配方邏輯極相似,就屬于那種“水感”精華油。不過,價格倒是要差了3倍。雖然高端品牌的價值是存在的,但3倍就有點過了。
上述5種只是一個大概,肯定還有各種各樣的特殊形態,比如用在身體上的油,那品種更是多了去了。往深了想,兩分法可以區分為“含精油”和“不含精油”,“不含精油”中又可按照“植物油”的占比做出個區分。
植物油很重要吧,通??吹降馁Y料里都會說某某植物油里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含有多種維生素,甚至有些植物油的分子結構還跟皮脂膜有點相似,所以能用來“養膚”。陷阱又來了,植物油也不能“單打獨斗”,要問問它「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這個問題上面已經講過了。是必須重視的。
再講一個“大實話”,若單從“屏障修護”的角度來看,再好的幾千塊的植物油,可能跟平價的人工神經酰胺乳霜效果差不多,對一些不喜歡厚重油感的人來說,他們還會覺得乳霜更加舒服呢!高科技可以讓很多功效變得平價,這個前提下選擇更為奢華的“油”,勢必不會僅僅因為功效,而是“故事”,天然、有機、可持續的理念,是包裝、是宣傳文案,甚至就是一個念頭。
另外一個概念——植物提取物——跟植物油很相似,但又不同。你可以說植物油也是植物提取物,但植物提取物不全是油。它提取出來的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形態,加到護膚品當中發揮作用。比如有通過發酵技術從植物里提取出神經酰胺、透明質酸,甚至酒精的。還有從成千上萬次實驗中獲得結論,從某種植物中提煉的活性成分,功效堪比A醇。植物干細胞,由于法規限制,這里就不說了。
總之,在這些事情上花成本自己搞研發的品牌,是值得尊敬的,他們首先對大自然有一種崇敬之心,明明可以直接采購完成,但花了更多的力氣去做研發。所以就有了很多品牌故事中說的“取之自然、回饋自然”的公益行動。
5
「芳香療法」過N年再出世吧!
據說,禪宗五祖傳衣缽給六祖之后跟他說,你找個地方去隱居15年再出來傳法。這是五祖對于那個時代極為精準的觀察,佛法還沒到出世的時機。
「芳香療法」可能也一樣,天時地利人和,沒一樣合適的。
本身是一種不得了、了不得的東西,但目前在中國的主、客觀環境都不行。強行出世,既要受到法規的各種限制(比如現在很多關于“芳療”的宣稱已經開始被重點監管了),又要被劣幣驅逐。不值得。
我認識一個非常厲害的澳洲品牌,源于印度傳統的阿育吠陀療法。這個里面的學問就深了,知識體系也不是我們今時今日用現代人的話術能三言兩語講清楚的。畢竟,阿育吠陀真的離我們“太遙遠”,而當代人常常陷于非黑即白的兩分法世界觀當中,已經很少用“批判繼承”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了。
正如我們老祖宗留下來得中醫,它最大的敵人不是西醫而是偽中醫,是達不到效果的中草藥。但人們好像只會用中西對立、臨床醫學的眼光去看待它。這個世界觀太小了。回過來說芳香療法,它最大的敵人,是宣傳自己“是「什么油」但說不清楚「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芳療”,說得好聽點是直接套用現代皮膚學、護膚品學來解釋芳療,說得難聽點他們只認識“芳療”這兩個字。
這樣的主客觀環境,「芳香療法」這個“哪吒”還要在娘胎里再待一段時間了。
但我還是喜歡啊,還是想要用啊,都說了嘛,精油是能直擊靈魂的。那你就用唄。五祖也沒有傳法給你啊,你自己在家里用沒人管你,你告訴小姐妹這個好好用啊,也沒關系。你要私下問我的話,我也會推薦給你,但別問我為什么,問就是:不可說。
6
夏天還能“以油養膚”嗎?
寫到了四千字,終于進入“實用”環節了。
這個問題我覺著是這樣的,如果有冬天還沒用完的精華油,可以在夏天晚上開空調的時候繼續用,因為這是一個極其容易被迷惑、進而忽視了的干燥場景,等反應過來的時候狂敷面膜也補救不了細紋干紋了。白天那么曬、那么熱、那么悶,就好自為之了。
但也不用正兒八經地專門去買一瓶或者開一瓶新的油,畢竟這個季節用量有限,有各種各樣可以取代的產品不香嘛!
然,我跟你們說是這么說,自己還是買了、開了不少新的精華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