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說,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
蘭草生長在幽谷,不會因為無人欣賞而不吐露芬芳。船在江河行駛,不會因為無人乘坐而停止漂浮。君子遵守道義仗義執言,不會因為無人理解而改變初衷。古往今來,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困難重重,所以,屈原才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唐代詩人白居易因為仗義執言,堅持自己的原則,在四十四歲時被貶為江州司馬。
時盜殺宰相,京師洶洶,居易首上疏,請亟捕賊。權臣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賦《新井篇》言既浮華,行不可用,貶江州司馬。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被暗殺,御史中丞裴度受重傷。當時,唐憲宗主張削藩,群臣反對,支持者寥寥無幾。宰相和御史中丞正是因為支持憲宗受到暗害,白居易請求嚴懲兇手。權臣抱怨白居易越俎代庖,于是借口他寫的《新井篇》,言辭浮華,行為有失,沒有孝道,不可被重用。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古往今來,莫不如此。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是個美男子。他精通音律,文采出眾,最重要的是,這個人居然沒有文人感懷賞月的通病,樂觀開朗,開個打鐵鋪,過得逍遙自在。 但就是這樣一個近似完美的才子,卻含冤而死,而且還是因為莫須有的罪名。
當時,鐘會忌恨嵇康的才華,找機會對司馬詔說,嵇康這個人太有才了,恐今后對您不利,不能留著。就因為鐘會這句話,嵇康丟了性命,廣陵散從此失傳。
少年成名的白居易,文采出眾,才華過人。盛名之下,他也承受了很多無辜的非議。
白居易在赴任江州途中,和元稹《放言》詩五首,寄給好朋友元稹。五年前,元稹被貶江陵,寫下五首《放言》表達自己的苦悶心情。如今,白居易因為相同的遭遇,感慨萬分。
放言五首·其一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圣,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并沒有因為因為蒙冤被貶,而緘默不言。他知道自己因為直言上書得罪權臣,招來禍端,但倔強、清高如他,豈能掩耳盜鈴、選擇逃避?這首詩中,他連用反問,對真、偽提出質疑,從多角度進行探討。
詩的首聯,開門見山,詩人提出自己的觀點:真偽自古難以分辨,尤其作偽者,以假亂真,混淆是非,更讓人無可奈何。
頷聯兩句用了兩個典故。臧生即臧武仲,《左傳》曾有記載。人們都以為武仲,知識淵博,有圣人之才,卻不知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掌握的封地,要挾魯君,可見是詐圣之人。
寧子即甯武子,孔子在《論語》中提到他,“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白居易引用這個典故,旨在說明寧子懂得審時度勢、韜光養晦。國君無道,寧子便假裝無知(佯愚),不做無謂的犧牲。等待時機到來,他才盡心為國效力。
白居易用反問來加強自己內心的憤懣之情:世人可悲,只欣賞臧生那樣的假圣人,卻不懂得重視、尊重寧子這樣的真正賢良。
白居易在詩中的反問,與屈原在《離騷》中的吶喊異曲同工。屈原的憤怒強烈而直接:楚王糊涂,不考察實情。我勤勉修身,早上進諫晚上就被貶謫。
他們彈劾我的罪名無非是帶了蕙草、采摘白芷這樣的托詞。他們原本是嫉妒我,卻偏要不明真偽,造謠誹謗我。讓我違背事實,曲意迎合,我寧死也不會媚俗取巧!雄鷹豈能與燕雀同群?方和圓又怎能融合在一起?志向不同,又怎能讓我委屈自己,假意相安?
相比屈原,白居易的詰問簡短有力,含蓄委婉。“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鳖i聯兩句用比喻的手法,生動而易懂。這也正是白居易詩詞的風格,語言通俗、立意深刻。在草叢中閃亮的螢火蟲,雖然有光,但終究不是燈火。荷葉上的露珠雖然晶瑩剔透,但終究不是珍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尾聯兩句與前面的比喻相對應,也是對前面問題的回答。只有用燔柴燃燒產生的熊熊火光與草螢之光對比,用珍珠的光芒與露珠對比,才能發現何為真,何為偽?詩人用反問來突出內心的憤怒與不滿:真相就在面前,卻看不清,就好比一個人連燔柴之火光,珍珠之璀璨都視而不見,那么當權者堅持的真偽還有什么意義?
白居易在這首詩中連用五個反問句,含蓄中不失氣勢,和他以往的詩詞風格大不相同。詩中大量用典、大膽比喻,層層遞進,讀來讓人感覺茅塞頓開、酣暢淋漓。
前往江州的路上,風光旖旎。秀麗的風景給了白居易短暫的安心,也讓他的心漸漸平靜。他的好朋友元稹,在得知他被貶的消息后,在病中寄來一封信,短短幾十個字,字字真情,這讓白居易異常感動。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痹≡谠娭胁⑽粗毖宰约旱膿?,但我們可以從整首詩的背景看出他所處環境的凄涼:殘燈無焰,暗風吹雨。垂死病中驚坐起,形象而生動地寫出了元稹對好友的關切,焦急、擔憂的心情,濃厚真摯的友情隱藏在字里行間。
白居易與元稹的友情,讓天下人羨慕。書中記載:“微之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無逾二公者。
心態慢慢平和的白居易,開始了對人生的思考。
放言五首·其二
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網牽纏卒未休。
禍?;剡€車轉轂,榮枯反覆手藏鉤。
龜靈未免刳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
不信請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
這首詩,白居易用了辯證的觀點,告訴我們身處困境,要學會等待。事情都是在不斷轉換。世事難料,錯綜復雜的關系像一張網糾纏著你。車輪不停地旋轉,誰能保證自己永遠都在頂峰呢?福禍的輪回正像旋轉的車輪一樣,在不斷變化、轉換中。榮華富貴轉眼間便煙消云散,昨天也許還是位高權重,明天轉眼便成了無名布衣。
白居易在首聯兩句提出問題:世事起伏無定,塵網塵網牽纏。從頷聯開始用論據闡述自己的觀點:福禍轉換、榮枯反復。頸聯則細致地講述了福禍轉換的條件及客觀原因。引用的例子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塞翁失馬的典故。
尾聯兩句詩是點睛之筆:不信請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這里,白居易很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豁達樂觀,不會為一時的失意而頹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的靈魂才更有吸引力。所以說,白居易能與元稹成為至交好友,正是因為他們倆的觀點、看法總是不謀而合、心有靈犀。
元稹五年前被貶,寫了五首放言詩,寄給白居易。面對自己的處境,元稹說,“眼前仇敵都休問,身外功名一任他。死是等閑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面對獨處異鄉的凄涼,元稹說,“莫將心事厭長沙,云到何方不是家”,又說,“安得心源處處安,何勞終日望林巒”。元稹的樂觀與蘇軾有幾分相似,蘇軾曾說我心安處是故鄉,只是不知道是否受了元稹的影響?
白居易漸漸懂得,面對困難,面對現實,他學會了等待,學會了忍耐。他不再抱怨,不再感嘆。奔流不息的江水撫平了他的創傷,讓他的心胸更加開闊。白居易對待人生的淡然態度,心態的豁達大度,在第三首詩里表現得最為透徹。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在這首詩里,首聯兩句直接入筆,切入主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寫法不落窠臼,干脆利落。什么辦法呢?白居易引導讀者,探求答案。這種層層深入的寫作手法新穎獨特,引人入勝。無需鉆龜與祝蓍來占卜吉兇,預知命運。
頷聯兩句是全詩的靈魂,也是白居易對于自己的處境和遭遇,最好的答案和態度。讀者帶著疑問讀到此處,有一種口齒噙香的感覺,頓覺眼前一亮、醍醐灌頂。
白居易從第一首詩中提到的辨別真偽的問題,在這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時間是考驗一切的真理。他相信,自己蒙冤被貶謫,總有一天會洗清冤屈。珍珠不會一直被灰塵蒙蔽,大地不會一直被霧靄籠罩。他在等待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頸聯兩句,白居易引用周公和王莽的典故,證實前面試玉需三日、辨材要七年的重要性。當年,周公盡心輔佐,一片忠心日月可鑒,還曾被人懷疑。有人質疑周公居心叵測、心懷野心。歷史證明了周公的清白,別人的懷疑是偽,他的赤誠之心才是真。
王莽未篡位時,謙恭有禮,有多少人被他的假象迷惑?又有多少人尊他為君子、國家之才?歷史證明了王莽的偽。他深藏野心,步步為營,直到達到自己篡位的目的。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尾聯兩句是全詩的關鍵所在,也是白居易對自己當前處境的選擇。假如當初未證清白身先死,誰還會去分辨真假呢?這里表達了詩人的觀點:等待自己被證清白的,冤屈得雪的那一天。
凡事不能過早下結論,時間會證明一切。這首富含哲理的詩耐人尋味,給人啟迪。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吹松?,重新審視自己的白居易,開始了更深層意義的思考。人生無常,人的出身和社會地位各不相同,誰知道將來會有什么變化呢?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曾經的滄海如今已成桑田。
放言五首·其四
誰家宅第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歌?
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北邙未省留閑地,東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賤貧夸富貴,共成枯骨兩何如?
白居易在這首詩首聯連用兩個疑問,引發對人生、世事的思考,引出下面的觀點。誰家的官邸剛剛建成?誰家的府邸衰敗不堪?誰因為顯貴而笙歌燕舞、徹夜不眠?誰因為敗落而失聲痛哭?昨天的府邸還門庭若市,今日卻門可羅雀。
曹雪芹在《紅樓夢》里所寫: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和白居易的觀點何其相似?
“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頷聯兩句用對比的手法寫出榮華富貴在不停變化,告誡人們要看開眼前的一切。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并非永恒的存在。讀到此處,我又不禁想起曹雪芹的話: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北邙未省留閑地,東海何曾有定波?!北壁哪沟貜膩頉]有空閑過,東海的波浪可曾有平靜的時候?頸聯兩句有一種超越時空,置身宇宙的超然之感,讀來讓人震撼。
而尾聯兩句說明了詩人終生平等的觀點:莫笑賤貧夸富貴。位高權重又如何?誰都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不管現在的你是風光,還是凄涼,百年后終將成為枯骨,歸于黃土,被荒草湮沒。
提出相似觀點的,還有宋代詩人黃庭堅。他在詩中提到的觀點與白居易頗為相似。白居易的“莫笑賤貧夸富貴,共成枯骨兩何如?”與黃庭堅的“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毕袷莵碜詴r空的對話。倘若真的可以穿越,兩個才子或許真的有很多問題可以探討。
古往今來,有多少榮華富貴,不過是夢一場。即使是鐘鳴鼎食的榮國府,最終也被查抄。曾經錦衣玉食的王孫公子,轉眼淪為階下囚。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白居易寫這首詩,從獨特的視角思考人生,蘊含哲理,讓人深思,給人啟迪。他從最初對權臣真偽不辨的憤懣,到靜待輸贏的淡然,再到為了真理無懼等待的堅韌,對人生歸宿的思考、眾生平等的超前觀念,無不顯示了白居易思想的深刻以及前瞻性。
他在第五首詩里表達的想法更加理性,超越生死,看淡人生。
放言五首·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
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
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
首聯兩句引用典故,開篇點題,用對比的寫法說出正確的觀點。再細微的事物也無懼于泰山之強大,這里可以引申為不能以大欺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應該有自信。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優點。顏子無心羨老彭,則形象地寫出每個人都應做最好的自己,無需羨慕別人。老聃和彭祖有他們的優勢,而顏淵有自己的與眾不同。
頷聯兩句也是用對比的寫法,辯證地寫出生死是不可避免的客觀規律,誰又能改變呢?松樹千年之后也會變成一堆枯木,槿花開放一天也曾光芒璀璨。
白居易思想的深度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他這里要表達的想法,應該是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其長度,而在于其深度。或者說,他想說,不要因為生命短暫就自暴自棄,剎那繁華終究是生命的綻放。正如曇花,哪怕瞬間綻放,哪怕夜深人靜無人觀賞也無怨無悔。
頸聯兩句是對生死觀點的客觀闡述,生死誰都無法避免,那就順其自然。不要因為眷戀人世間的一切畏懼死亡,也不要因為悲觀產生厭世的想法。
尾聯兩句超脫生死,物我兩忘,詩人把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所謂生死,不過是人的幻覺,幻覺中產生的喜怒哀樂,又何必太過計較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是智慧,正確認識自己才是聰明的人。戰勝別人讓人欽佩,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堅強。白居易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
菜根譚里說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孟子說,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
人生需要緩緩而行,莫著急。人到中年的白居易,用五首詩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認真讀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